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宁远道口下穿立交设计中,地下水位高,道路U型槽设计中,岩层较浅的条件下,利用抗浮锚杆起到抵抗地下水浮力的作用,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试验来确定锚杆的入岩深度,已达到经济、便捷、安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程广朝 《路基工程》2011,(1):144-145,149
结合新建青岛客站主站房地下候车室工程实例,依据地下水勘察报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现场情况,对地下水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了钻孔灌注桩抗浮方案与岩石锚杆抗浮方案的优缺点,决定采用岩石锚杆抗浮,并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软粘土的在不同荷和不同时间作用下的抗剪强度参数试验,得到抗剪强度参数内聚力c,内摩擦角φ与荷载P、固结时间t(即固结度U)的关系数据,并据此分析了c、φ与P、U的相关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申玉生  闵鹏 《公路》2022,67(2):300-307
地震作用下饱和粉土地层易出现液化现象,造成地基失效与结构受损.因此,对地震作用下饱和粉土地层地铁盾构隧道抗液化措施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依托天津地铁5号线典型液化区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碎石桩加固前后盾构隧道的位移响应以及饱和粉土地层的抗液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0.3g强震作用下饱和粉土地层2~6 m深度处超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杭州饱和软粘土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了振动频率对软粘土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孔压比与双幅动应变均降低。以10%双幅动应变为破坏标准得到了不同振动频率下,软粘土的动强度曲线。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土体动强度增加,但当振动频率等于0.5Hz时,动强度增加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6.
王明  马长波 《路基工程》2009,(4):124-126
综合分析了抗拔桩承载力的计算和预测方法。采用双曲线法对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并对其受力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拔桩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其抗拔能力发挥还有较大余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锚杆抗拔承载机理的深入分析,综合讨论了锚杆抗拔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锚杆抗拔试验及承载力确定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锚杆抗拔试验资料的Q-s调整双曲线预测模型,获得了一些有益结论,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万尚武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257-259,268,5
泡沫轻质土作为市政道路土路基,在上海尚属首次。现行道路施工规范未对新工艺抗浮技术进行阐述,借助阳光路道路工程实例,对台风暴雨突发事件抗浮技术措施的运用以及常规道路抗浮技术预防措施进行阐述,并将实际施工经验予以归纳,以便日后类似工程施工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文良 《公路》2021,(2):169-173
以湖北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锚碇岩基为研究对象,开展岩基抗压载荷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研究岩基抗压承载能力和抗剪力学参数.岩基抗压设计承载力为1 200 kPa.试验研究表明:试点+2.5 m处承载力特征值为1 040 kPa,试点+15.1 m处承载力特征值为2 027 kPa;通过对+2.5 m处直剪试验结果进行线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锚杆与周围土体的极限黏结强度估算是锚杆设计的必要参数。现有规范基于锚杆与岩土体类型建议了极限黏结强度特征值取值范围,但该方法所隐含的模型不确定性未知,给锚杆设计带来潜在风险。鉴于此,利用文献收集大量实测锚杆抗拔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集进行分类,以评估规范公式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模型准确性。研究发现:现行规范方法平均低估极限黏结强度约15%~50%,且预测精度离散性高,超过60%。基于数据分析引入模型校正因子,对规范公式进行校正。校正模型平均精度无偏,精度离散性中等。  相似文献   

11.
李振 《中南公路工程》2014,(2):288-290,298
针对特大型超重车辆临时通过的桥墩软土地基加固问题,以圆形浅基础地基极限承载力平衡理论为计算依据,以锚管钉静压注浆法在湖北荆门鸦雀铺-蒋家集公路跨线桥软土地基加固工程应用取得的良好效果为例证,揭示用锚管钉静压注浆法在加固软土地基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研究成果对软土地基的加固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软土地层深基坑施工扰动引发锚索支护系统预应力损失及其支护效果风险演化等不确定性问题,结合温州机场大型深基坑工程,进行基坑开挖全过程土锚索预应力分布特性及其演化的原位试验。通过实时数据,系统研究基坑开挖过程锚固力变化特性、施工方式和参数对锚固力的影响规律、锚索几何参数对自身受力和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距离土体开挖卸载对锚索体系的实时锚固力产生较大幅度的突变性影响;随基坑开挖过程,各试样锚固力呈缓慢增大趋势;锚固力的损失与增大,取决于锚索结构的几何参数,当锚索长度大于等于3倍基坑深度时,锚固力损失趋于零并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该结果对软土基坑锚索支护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Ko连续加载固结仪对饱和软土进行了应力松弛试验,分析了饱和软土松弛阶段轴向应力以及松弛速率随时间的变化,从Merchant模型入手,利用变参数法建立了描述饱和软土应力松弛特性的非线性模型,并进行了模型计算和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饱和软土松弛阶段包括松弛加速阶段和松弛缓速阶段,随着时间的增大,松弛阶段的应力减...  相似文献   

14.
天然土体均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工程特性。为探求软土在剪切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土体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珠江三角洲饱和软土进行真三轴剪切试验和核磁共振试验,获取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不同应变阶段的软土力学响应特征和孔隙微观结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三轴试验前后软土的孔径均主要集中在1~20 μm区间,经三轴剪切试验后软土的微观结构及其参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平均孔隙半径减小,孔隙率降低,含水率减少。在剪切过程中,软土的剪切变形存在一个应变阈值(竖向应变4%~5%),当竖向应变小于应变阈值时,软土的小孔隙的百分数随应变增大而减小,中、大孔隙百分数随应变增加而增加;当竖向应变大于阈值后,孔隙分布随应变的变化趋势则反之。软土的微观结构形态及其微观结构参数变化受剪切速率和土的应变值这2个因素影响较明显;孔隙形状参数(S/V)随土的应力状态(广义剪应力q和应变εs)有规律变化。此外,从微观结构层次和分子动力学角度揭示了软土剪切力学行为,软土剪切过程实质是土微(细)观结构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土体的受力变形在微观上主要表现为孔隙大小和形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蒋田勇  方志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2):75-78,92
结合不同荷载水平下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s)筋的粘结应力分布特点,详细分析了荷载传递机制,论证了极限状态时粘结应力分布是光滑平顺的,并指出了BBA模型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光滑曲线模型,对CFRP筋沿锚固长度方向的粘结应力和轴力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通过算例对光滑曲线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但由于理论模型中峰值应力为埋长小于13倍CFRP筋直径的平均粘结应力,它比实际峰值应力小,导致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均比实测结果小;光滑曲线模型比BBA模型更靠近实测结果;锚固长度越大,极限状态下粘结应力分布越不均匀,极限拉力的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差值也越大。研究成果可以为粘结式锚具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赵笑鹏 《隧道建设》2020,40(10):1533-1539
传统暗挖施工方法难以在含水量高、承载力低的饱和软土地层适用,管幕暗挖法可为软土地层暗挖施工提供新的途径。目前管幕暗挖法设计和施工经验不成熟,工程实施难度大,施工过程风险控制尤为重要。为此,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桂桥路站管幕段工程实例,从风险管控角度论述管幕暗挖法施工过程中管幕顶进精度、MJS加固地内压力控制、内衬墙倾覆、融沉注浆、开挖过程中坍塌和涌水等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1)在软土地层进行管幕暗挖法施工大断面地下空间是可行的,施工风险总体可控; 2)管幕顶管顶进工序是管幕暗挖法实施的基础,开挖支撑是该工法施工风险控制的关键工序,同时也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工序。  相似文献   

18.
室内土工试验,是一项重复性较高而又复杂、细致的试验活动,所得出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既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一,又直接关系到设计计算的可靠性和施工的工程质量。特别是低强度、易扰动的软土,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尤显重要。结合京津塘、淮盐、连徐等多条高速公路的软土路基,就软土试验中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对软土剪切试验、固结试验和泥炭土试验中的一些规律和试验重点做一些介绍。望能对专业人士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超深地下连续墙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连续墙既能防渗挡土又能承受外部竖向和水平荷载,在地铁交通枢纽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其承载力较大,现场承载力试验资料较少。本文基于墙顶水平荷载作用下软弱土地基中单片地下连续墙的现场试验,研究地下连续墙的水平受力承载性能,确定地连墙的水平临界荷载和极限承载能力,并根据钢筋应变计的数据分析了墙身应变,推算出墙身弯矩和墙侧土抗力,试验结果为超长超厚地下连续墙基础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