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血液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魏氏伤科手法治疗,并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右,二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流速和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并作治疗前后对照观察,统计分析。结果;左,右二侧VA的SPV及EDV值经治疗后明显增加,恢复或接近正常范围,而PI及RI值明显下降。结论;手法后脑血供情况改善,从而缓解颈部的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占颈椎病的20~30%。其主要病因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和椎间结构非特异性损伤,导致椎动脉受挤压,腔内狭窄,血管受压迫,血流不畅,使脑供血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耳聋、头痛、恶心欲吐、复视、晕厥等。近年来,我们采用沪上魏  相似文献   

3.
4.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以椎动脉受压迫或痉挛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表现的一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国外报道,约70%颈椎病患者合并椎动脉受累[1].笔者对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速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运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对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连续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及椎动脉血流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记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定点旋转复位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对椎动脉血流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CSA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手法复位推拿,对照组点滴丹参粉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和经颅多普勒(TCD)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眩晕、恶心呕吐、头痛计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  相似文献   

7.
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 (TCD)变化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 4 0例与常规治疗组 4 2例 ,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 ,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结果 ① 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P <0 .0 5 )。TCD异常率为 76 % ( 6 2 /82 )。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 (P <0 .0 5 )。结论 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上50%~80%的以发作性眩晕为主,可伴有头昏、头痛、失眠、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突然猝倒等症状。本文通过针刺风池(双)、后溪(双)、颈2~7夹脊穴配合手法推拿(治疗组)与丹参注射液静滴(对照组)对比,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仰卧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以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仰卧手法治疗的60例与采用坐位手法治疗的50例进行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均有改善,而仰卧手法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坐位手法治疗组。结论:采用仰卧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椎动脉型颈椎病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属中医“眩晕”病证 ,病机归纳为因虚、风、痰、瘀所致。临床上采用川芎嗪治疗该病已取得明显疗效[1,2 ] 。各证型主要靠“眩晕”症状来诊断 ,缺乏客观依据。笔者从 1996年开始采用川芎嗪静滴治疗各证型椎动脉型颈椎病 ,同时应用经颅多谱勒(TCD)观测其频谱形态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6 0例 ,其中男 82例 ,女 78例 ,年龄最大者 70岁 ,最小者 2 0岁 ,平均 5 7岁。病程最长 12年 ,最短 4d。全部病例皆有转头性眩晕发作史 ,伴头痛恶心者 4 2例 ,视物不清者38例 ,猝倒 2 6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颈曲与椎--基底动脉在颈椎病病理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关系。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结果:观察1组的颈曲和LVA、RVA、BA的血流速度普遍低于对照组和观察2组,治疗后,颈曲改善,血流速度明显提高,观察1组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与颈曲呈相关性。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创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血流图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采用自创手法治疗,对照组62例按照常规方法操作,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脑血流图改变。结果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脑血流速度除对照组右颈内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两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创推拿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改变其病理性结构基础,椎动脉型患者治疗后脑血流图检查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4.
分节段整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研究根据颈椎不同节段运用相应的调整骨关节、椎体的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分节段整骨手法)、对照组1(侧旋提推法)、对照组2(旋转复位法)、对照组3(软组织按摩),每组46例进行治疗;分别统计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疗效变化等等.结果:观察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与对照组1、2、3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5;P<0.01);观察组、对照组1对颈椎生理曲度测量值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根据不同节段选用不同的调整椎体、关节的手法,比单纯运用一种调整手法或纯粹的软组织按摩方法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方案数据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d,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1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1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4.09%,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7.2%和96.4%,对照组分别为37.5%和83.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清洁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686-687
目的观察温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作用,是治疗该病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494-495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温通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功能积分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7.8%,对照组分别为28.9%和82.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针法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椎动脉血液流动改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60例病例,给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将中药汤剂煎煮后,分两次口服,每日一次,1个月为1个疗程。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1个疗程后,通过超声经颅多普勒(TCD)观察,病人治疗后椎动脉各项血流参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加葛根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椎动脉血流改善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