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低孔低渗碎屑岩储集层双孔隙饱和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为自由水和微孔隙水两部分电阻的并联,综合考虑大孔隙与微孔隙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利用该模型模拟岩样岩电关系,所得计算值同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在中国东部和中部两种不同成因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表明,与阿尔奇模型相比,双孔模型同时考虑了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对电性的多重影响,因而利用其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更符合油藏的实际规律和岩石物理特征,更接近地层的真实含油情况。图9参20  相似文献   

2.
针对复杂孔隙结构致密砂岩储集层中大量存在的"非Archie(阿尔奇)"现象,提出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梯形孔隙含油饱和度模型,即将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划分为截面积不变的直孔隙和截面积变化的梯形孔隙,将岩石总的电阻视为两部分孔隙电阻的并联,综合考虑孔隙结构和导电体积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基于梯形孔隙重构,在岩电实验的约束下,研究了梯形孔隙模型参数表征方法,并揭示了迂曲度、直孔隙比例和梯形因子等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梯形孔隙重构模拟方法得到模型参数的表征方法,将该模型应用于多口致密砂岩井测井评价,结果表明,与变参数Archie模型相比,梯形孔隙饱和度模型从孔隙长度和截面积均质程度等角度考虑孔隙结构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因此利用该模型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更加符合油藏实际和岩石物理特征,更接近地层真实含油情况。  相似文献   

3.
考虑岩石润湿性的新导电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堂宴  傅容珊  王绍民  方杰 《测井技术》2003,27(2):99-103,135
考虑岩石的润湿性,用连续函数模拟油珠表面和孔隙表面的接触关系,提出了新的岩石导电模型(CWRM)。当油珠进入具有不同孔喉尺寸岩石模型后,由于岩石具有的润湿性,油珠和岩石孔隙表面可能具有不同的接触方式。在水润湿性的储层中,油珠和孔隙表面之间会有水膜,水膜保持了连续的导电路径,因此,水润湿性岩石中常会形成低电阻率。相反,在油润湿性岩石中,油珠与岩石孔隙表面紧密接触,可能完全堵死孔喉,导致岩石电阻率异常地增高。所以,即使在含油饱和度相同的情况下,岩石的电阻率也会因为润湿性不同而显著地变化。根据阿尔奇公式和CWRM模型,在考虑岩石润湿性的情况下,计算了岩石模型的含水饱和度。计算结果表明,使用阿尔奇公式和CWRM计算的含水饱和度,其差值可达10%或更高。对于水润湿和油润湿岩石,根据CWRM计算的I一Ww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中都是曲线关系。CWRM模型和结论均被野外数据和实验室数据所证实。  相似文献   

4.
孔隙结构对低孔低渗储集层电性及测井解释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近年的研究发现,在低孔低渗储集层中,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储集层产能评价和油、气、水层测井评价的准确性。分析了研究地区低孔低渗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集层产能和电性的影响,发现对于纯水层而言,在地层水电阻率及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孔隙喉道连通性越好电阻率则越低,相反,孔隙结构越差(孔隙喉道连通性不好)电阻率则越高。有些孔隙结构差的水层电阻率甚至会超过油层的电阻率,因而地层电阻率对油、水层分辨能力降低,测井解释难度增加。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孔隙结构改变岩电参数m值,可较好地解决孔隙结构影响低孔低渗油、气、水层测井解释准确性的问题。研究区块的应用表明,采用可变的m值计算储集层的含油饱和度来评价油水层,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得低孔低渗储集层测井解释符合率由原来的64%提高到85%以上。图7表1参15  相似文献   

5.
孔隙结构与含油岩石电阻率性质理论模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应用建立在有效介质和逾渗理论基础之上的网络模型 ,模拟岩石孔喉大小及分布、水膜厚度、孔隙连通性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对含两相流体岩石电阻率的影响。理论模拟结果表明 ,岩石孔隙结构的改变对油气层的电阻率变化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其中孔隙连通性、岩石固体颗粒表面束缚水水膜厚度等因素的影响尤其突出。对复杂孔隙结构的储集层 ,一定要充分重视孔隙结构对岩石电阻率性质的控制作用。对该储集层岩石的含油饱和度定量评价 ,不能照搬传统的阿尔奇模型 ,而应区别不同的孔隙结构类型 ,建立和采用不同的饱和度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双重孔隙结构模型为立足点,在综合分析各类型储集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判别岩块孔隙度的方法,从而在得知总孔隙度的情况下,可方便地得到缝洞孔隙度。在计算含水饱和度中,考虑到孔隙度与电阻率的匹配问题,并按储集类型选择参数,因而取得了较为符合实际的含油饱和度。本文还分别探索了裂缝孔隙和岩块孔隙的含油性问题,为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综合解释提供了较多的成果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聚合物在砂砾岩储集层的驱油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通过驱替过程中在线CT扫描监测和核磁共振方法,分析了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砂砾岩储集层不同模态孔隙结构岩心样品在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油水动用特征及水驱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模态孔隙结构岩心样品驱油效率差异显著,聚合物驱效率最高的是双模态孔隙结构岩心样品;不同模态孔隙结构样品驱油规律一致,水驱首先动用高含油饱和度区域,聚合物驱进一步扩大原先水驱波及区域,低含油饱和度区域及孤岛状孔隙中原油基本未被动用。  相似文献   

8.
t2弛豫谱在核磁共振录井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磁共振录井测量过程中,t2弛豫谱是重要的参数,其中包含着孔隙度、可动流体、含油饱和度等储集层物性信息。根据t2弛豫谱分析原理着重介绍了t2弛豫谱形态在不同性质储集层中的特征,列举了油气水层的典型谱图特征:油层的谱图特征为弛豫时间较长,右半部分谱图较发育,可动流体值高、含油饱和度高;水层的谱图特征为可动流体值较高,油信号谱峰低、孔隙中以可动水为主;油水同层的谱图特征为油信号谱峰与水层相比较高,但大部分孔隙空间被可动水充填,含油饱和度一般为10%~40%;干层的谱图特征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可动流体、低含油饱和度。进而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t2弛豫谱在储集层评价和油气水层解释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震岩石物理表征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新的岩石物理参数骨架柔韧性因子(γ)进行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的表征。综合利用薄片、测井资料,以骨架柔韧性因子作为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储集层的分类指标,建立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3类有效储集层的速度—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定量关系,提高了碳酸盐岩含气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表征的精度。在相同孔隙度条件下,低骨架柔韧性因子的储集层粒内溶孔发育,储集层具有高速低渗透率的特征;高骨架柔韧性因子的储集层晶间溶孔发育,储集层具有低速高渗透率的特征;混合孔隙发育的储集层骨架柔韧性因子、速度和渗透率介于上述2类储集层之间。骨架柔韧性因子与用于表征不同沉积、成岩和构造综合效应的岩石物理相参数流动带指标之间存在高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该参数在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碳酸盐岩储集层表征过程中的适用性。基于3类储集层的AVO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大偏移距的叠前地震反演是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并进行井间精确孔隙度渗透率表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建立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一直是测井技术中不断研究的课题,从最初经典的阿尔奇公式到考虑泥质影响、骨架影响及多重孔隙影响的饱和度模型,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但这些模型都没有考虑到储集层问薄互层及层问沉积韵律变化的影响。因此无法求准薄储集层的含水饱和度。研究针对薄储集层的地质特点,提出用一种新方法研究电阻率各向异性。即双电层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方法是把地层看作电阻率相对较高和电阻宰相对较低的两种地层组合。依次介绍了双电层模型的理论依据、基本原理与建立以及其基于常规测井信息进行薄储集层含水饱和度的求取方法.并利用双电层模型对A油田B区块多口井进行实际处理。结果表明.应用双电层模型计算出的含水饱和度与密闭取心井的饱和度有较好的一致性,为薄储集层参数的测井评价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普遍发育低饱和度油藏,平面上多集中在台北凹陷正向构造,纵向上主要赋存于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研究区低饱和度油藏基本特征为含油饱和度低、储集层物性差、自然产能低、储集层改造后高产、长期油水同出。为了解该类油藏成因,基于储集层、构造、成藏演化与含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和构造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一是压实减孔、细孔微喉造成油气充注不彻底,导致低含油饱和度;二是夹层或遮挡层的存在,油气藏被分割,阻碍了油气纵向调整;三是低幅度构造成藏动力不足,影响含油饱和度;四是后期构造活动对古油藏的调整破坏导致含油饱和度低。综合分析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低饱和度油藏剩余资源量大,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储集层甜点与继承性正向构造叠合区,是寻找相对高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含油饱和度高的储集层测试往往为干层或水层,这是因为含油饱和度仅反映岩石空间中含油饱满程度,并不反映其可动流体的含油量。为提高储集层流体性质解释符合率,应用大量岩心核磁共振分析数据,开展了核磁共振谱图含油特征分析和可动油饱和度流体性质评价方法研究。首先,借鉴低渗储集层可动流体储集层物性评价方法,以可动流体中含油量为主要依据开展流体性质评价;其次,在物性评价基础上,开展有效储集层(Ⅲ类以上)含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与试油结论对比分析,建立可动油饱和度流体性质评价图板。结合物性评价将储集层流体划分为4类,解决了低渗储集层流体性质解释评价问题。研究认为,可动流体中的可动油对低渗储集层流体性质起关键性作用,如果原油在储集层内以束缚油形式存在,即使含油饱和度高也不产油,从而有效解决了红河油田含油饱和度高试油不出油问题。这种方法对类似低渗储集层流体性质评价亦有效。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潜山裂缝性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布达特潜山油藏属于基岩浅变质裂缝性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类型,含油饱和度由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和裂缝孔隙含油饱和度两部分组成。通过油气成藏过程的毛细管压力平衡理论,建立油藏高度与基质孔隙度函数关系,求取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并利用裂缝含油饱和度测定的经验参数,计算出潜山油藏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通过对工区不同断块生产井试油、试采及初期产液性质与相应射孔层段的测井响应特征统计与对比分析,依据测井曲线计算储层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以及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并分别与电阻率曲线参数进行交会,建立不同断块油水层解释图版,并划定油层、水层、油水同层的解释标准;将工区各井油水层解释结果应用于油藏生产动态和油水界面系统分析,将布达特潜山油藏划分为四个油水系统,每个油水系统内部均表现出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与油藏地质特点及储集层类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效果好,对潜山油藏开发和方案调整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白家海凸起侏罗系J1b1段储层油水同出的情况,有必要开展储集层研究与含油性评价.本文利用岩心样品、测井及试井资料,通过各种分析、测试等手段,论述了研究区八一段碎屑岩的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物性及流体的相渗特征.发现白家海凸起八道湾组八一段存在如下油气藏特征储层的含油性与碎屑岩粒度及岩石物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储层物性、微观特征,认为储层物性是影响含油气性的关键;压实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导致含油饱和度不高;本区储层的孔隙结构特性、含油饱和度、相渗特征等决定了八一段储层的产液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岩石物理实验,可以分析认识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变化特征和控制因素,但由于实验资料数量的限制,样品的代表性未必能全面代表各类孔隙结构储层的特征。因此,提出并完成了分岩性建立原始含油饱和度图版的方法,有效的认识不同岩性类型下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和对电测井的影响,提高了尕斯库勒E3^1油藏储集层的水淹层测井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6.
对于某些非常规油气储层以及极地、冰川和冻土地层,油气钻采过程中发生伴随着相变现象的骨架组构演化。为研究油气相变-骨架演化过程中的储层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动态变化规律,以油砂储层为例,通过沥青熔化系数、流体排出系数和水的可注性系数,分沥青相变-孔隙塌陷和沥青相变-孔隙扩容两种情况建立可相变多孔介质物理模型,给出了不同定量系数下沥青熔化-孔隙塌陷/扩容的8个应用图版,并根据实验和现场监测数据对物理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和分析。研究表明,在沥青相变-孔隙塌陷过程中,随着沥青熔化系数增加,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降低,有效孔隙度和有效含油饱和度增加;随着流体排出系数增加,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降低,含油饱和度增加,有效含油饱和度不变。在沥青相变-孔隙扩容过程中,随着水的可注性系数增加,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增加,含油饱和度和有效含油饱和度降低。油砂储层微压裂过程中有效孔隙度及孔隙度最大增加幅度分别为6.18%和1.53%,仅为室内实验条件下的12%左右。  相似文献   

17.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储集层埋藏深、孔隙度低、渗透性差、孔渗关系及孔隙结构复杂,储集层有效性识别困难。测井束缚水饱和度的大小和录井气测全烃数值的高低均是识别储集层有效性的关键参数。利用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分别从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储集层束缚水饱和度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储集层分为单峰孔隙结构束缚水饱和度大于30%和双峰孔隙结构束缚水饱和度小于30%两类,并分别建立了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准确求取储集层束缚水饱和度,同时利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补偿密度、孔隙度、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等测井关键参数与录井关键参数气测全烃数值绘制储集层有效性识别图板,建立了储集层有效性测录井关键参数判别标准,用于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和苏76区块50余口井307层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通过生产数据验证符合284层,储集层有效性识别符合率达到92.5%,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MH凹陷W组储层以砂砾岩为主,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变化较大,非均质性强,导致水层具有较高电阻率响应等问题,仅依据常规测井资料难以准确评价储层含油饱和度.文中基于核磁测井资料,采用三孔隙法对储层岩石进行孔隙结构划分,在此基础上,依据阿尔奇公式提出含油饱和度参数,并结合储层岩心含油饱和度实验,分别建立了各类孔隙结构储层含油饱和度参数与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拟合关系,以此实现全井段评价.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价研究区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并提升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含油饱和度是储集层解释评价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可为储集层解释评价提供数据支持。以岩石热解录井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多口井的岩心、井壁取心的岩石热解分析,利用地化样品热解前后的质量变化,推导出砂岩储集层的含油饱和度公式,该方法操作简单,只要在进行岩石热解分析时将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用天平称出即可,然后通过前后质量的差值计算出含油饱和度。实例证明,热失重法与室内分析含油饱和度的原理相同,与测井、核磁录井测定的含油饱和度数值接近,该方法是一种既经济、又快速的计算砂岩储集层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岩石热解录井热失重法计算含油饱和度方法可以填补岩石热解录井在储集层物性分析中对含油饱和度计算的空白与不足,对于提高录井储集层解释评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海相砂岩油藏长期水驱后储集层物性变化规律不明的问题,对比分析开发井与探井岩心多项实验结果,研究了长期水驱后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黏土矿物、润湿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储集层物性变化规律与储集层类型密切相关,Ⅰ类储集层水驱后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增大了180.00%和26.00%,平均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了13.45%,驱油效率提高了2.53%;Ⅱ类储集层水驱后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降低了约19.00%和26.00%,平均残余油饱和度降低了4.66%,驱油效率基本不变。研究成果对海相砂岩油藏开发后期油井动态预测及调整井方案制订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