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及洞庭湖出口水沙输移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及洞庭湖出口水沙输移的变化,不仅关系到洞庭湖区防洪、航运及水资源利用等,而且影响到长江与洞庭湖关系的变化趋势。利用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最新实测资料分析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及洞庭湖出流水沙变化规律,得到以下成果与结论:三峡工程蓄水以来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无明显变化趋势,但荆江三口分沙量大幅度地减少,其中三口五站断流天数也无明显变化,除弥陀寺、康家港断流时长江干流临界流量略有减少外,其它三站干流临界流量均变化不大。三峡工程蓄水后七里山年均输沙量减少幅度不大,但洞庭湖排沙比显著增大,甚至部分年份洞庭湖排沙比超过100%。此成果对于深入研究江湖关系调整规律和预测长江与洞庭湖的变化趋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仲志余  宁磊 《人民长江》2006,37(9):8-9,23
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防洪形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善。但由于长江洪水范围广,峰高量大,部分地区防洪形势仍然严峻。此外,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导致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产生影响。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防洪形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善.但由于长江洪水范围广,峰高量大,部分地区防洪形势仍然严峻.此外,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将引起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导致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产生影响.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对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受下垫面变化、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洞庭湖流量、水位呈现新的变化趋势,研究洞庭湖水资源演变特征可为洞庭湖保护提供依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洞庭湖出口控制水文站城陵矶(七里山)及长江干流水文站枝城站、螺山站的1960-2015年流量、水位的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上游长江枝城站在2000年以前径流量变化不大,但从2001年起呈现下降的趋势,水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洞庭湖出口城陵矶(七里山)站整体径流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平均水位呈现上升的趋势,洞庭湖下游长江螺山站径流量整体上变化不显著,平均水位则呈现上升的趋势;三峡枢纽运行后,3个水文站汛期(4-10月)的径流量和水位均呈现下降趋势,枯水期(1-3月)则出现水位上升趋势;长江上水利工程尤其是三峡工程的修建,对洞庭湖水资源的调节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
东洞庭湖洲滩水域存在较明显的动态变化,在长江与洞庭湖关系不断变化的影响下,洞庭湖出口七里山站的年水沙总量呈不断衰减趋势,三峡工程运用后,东洞庭湖水位、流量、含沙量等基本水文特征出现了明显下降或减小的变化。自1973年荆江裁弯完成后的45年,多年平均汛期4-8月径流量在年内占比61.2%~66.4%、输沙量占比56.4%~56.7%之间,变幅不大,相对稳定。根据地形冲淤与输水输沙量分析,2003年以来东洞庭湖呈冲刷状态。计算分析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磊石山的水体年平均含沙量介于0.035~0.048 kg/m~3之间,东洞庭湖计算冲刷量与实际冲刷量的误差在50%以上,因地形变化较大,在东、南洞庭湖交界的磊石山进行水沙监测已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荆江三口作为连接洞庭湖和荆江的纽带,历来是研究洞庭湖区防洪、航运、水环境变化和水资源利用的关键点。通过建立荆江三口分流模型,将2008—2015年枝城日实测流量和相应的还原流量作为模型输入资料,计算出有、无三峡工程情况下荆江三口的分流量。探讨了三峡水库对荆江三口发流量、分流比、断流情况的影响(此影响为径流调节和河道调整的综合影响),同时分离并探讨了河道调整对荆江三口分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有三峡工程情况下,在径流调节和河道地形调整的综合影响下,汛前消落期荆江三口多年平均分流量和分流比分别增大28.17%,9.59%,断流情况基本无变化;汛期多年平均分流量减少2.11%,分流比增长0.56%,断流情况变化不大;汛末蓄水期多年平均分流量和分流比分别减少33.87%和19.84%,松滋口和太平口断流情况无明显变化,藕池口断流天数增多且断流日期提前;枯水期三口多年平均分流量增大8.60%,多年平均分流比减小2.93%,松滋口和藕池口在有三峡工程情况下每年分别平均少断流30.43,6.80 d,太平口每年平均多断流30.86 d;其中,河道地形调整使汛期荆江三口分流量增加2.73%,汛前消落期、汛末蓄水期、枯水期荆江三口分流量分别减小16.62%,3.10%,18.49%。该结果可为洞庭湖区湖泊干旱情况、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及三峡水库的运行调度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三峡建库后对洞庭湖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研究了洞庭湖水环境现状,以及三峡水库建成后,对洞库湖泥沙淤积、水化学特性、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谭晓明 《人民长江》2009,40(14):30-11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已被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长江中下游天然径流的分配,对洞庭湖区的生态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东洞庭湖为研究对象,分析最低生态水位,对生态需水进行估算。研究结果为:东洞庭湖最低生态水位为25 m(黄海高程),入湖生态流量990 m3/s,出湖生态流量1 000 m3/s。为了满足洞庭湖的生态需水,在加强三峡水库优化调度及合理调配湘、资、沅、澧四水资源的同时,洞庭湖区还应当采取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9.
蔡其华 《人民长江》2012,43(17):1-4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深入研究江湖变化特性,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和洞庭湖防洪、供水与生态安全。辩证论述了洞庭湖在长江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中游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三峡工程对于保障洞庭湖防洪安全的支撑作用。提出了加紧研究科学调整江湖关系的措施,加强研究三峡及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的方案,强化改善湖区水环境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理念。对于促进洞庭湖区的和谐发展与维护湖区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要闻回顾     
10月29日,洞庭湖开发与保护汇报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建议,把洞庭湖作为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治理重点项目。水利部部长陈雷、国务院三峡办公室主任汪啸风、湖南省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到会,共商洞庭湖开发与保护对策。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到会并作汇报。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频率流量和阻水程度条件下,采用一维明渠非恒定流网河数学模型,分析规划中的佛山市桥梁群对区间河道洪季行洪、枯季水环境的影响,计算洪季不同频率洪峰流量下规划桥梁群对区间河道行洪洪水位、分流比的影响,枯季时规划桥梁群对区间河道过流量、分流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一维网河数学模型计算佛山市中心组团规划桥梁群对区间河道断面平均水位、流量和流速的影响,结果有足够的数值精度,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侯素珍  胡恬  杨飞  王平 《水利学报》2021,52(4):393-400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控制潼关高程的关键途径."蓄清排浑"运用以来,非汛期蓄水期库区发生淤积、汛期降低水位运用排泄全年泥沙,基本保持了库区动态冲淤平衡.不同控制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存在不同的排沙效果,针对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过程的差异,对"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汛期排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了水库敞泄和不同控制水位...  相似文献   

13.
基于水量平衡理论和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理论,从水量和水质2个方面探讨城市雨水回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原有自然径流以及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水回用不仅不会减少雨水入渗量,还可以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削减汛期江河下游区域的洪峰流量,是改善下游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最后对城市雨水回用的合理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尚未得有效的控制,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抬升较多,中等洪水淹没范围增大;汛前河道断流是时间拉长,断流河段不段上延。本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引黄用水发展情况、引水引沙特点以及引黄用水对黄河下游径商、河道冲淤和防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宝鸡市千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鸡市千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对区域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方法,并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区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汛期难于控制洪水下泄流量的确定方法.结合宝鸡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得出了宝鸡市千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相似文献   

16.
大朝山水库上游梯级为具有年调节能力的小湾水库,本次大朝山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仅针对小湾水库蓄水运行前。为了在小湾水电站投产前,合理利用大朝山水库调节库容,科学利用洪水资源,在不影响水库自身及上下游防洪安全、不增加水库淹没的前提下,进行大朝山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从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淹没、能量指标、上下游防洪安全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拟定大朝山水电站水库汛期运行水位动态控制方案;通过抬高水库汛期运行水位,以减少电站受阻容量,达到增加电站汛期出力,缓解云南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流域出现水量大幅度减少、污染状况严重和下游淤积严重、洪水频发等问题。从来水、降水、用水和产水条件方面分析并指出渭河流域流量锐减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开发利用造成的,降水和产水条件的变化也对水量减少起到一定影响,污染和下游淤积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无序排污和水利工程设施不合理的运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分区、分段的综合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污染状况;努力降低潼关高程,减轻下游的淤积现状;进行省内调水,有效解决下游缺水、淤积和洪水问题;在全流域推行节水型社会的建立,实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浪底水库开发任务的库容要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认为,小浪底水库逐步抬高汛期水位沙和调水调沙运用,库区为锥体淤积,由下而上、由低而高逐步淤积,比降变小,主汛期运用水位254m,形成高滩槽形态,不影响三门峡坝下水位;支流拦沙库容充分淤积,拉沙库容约80亿m^3,若水库一镒抬高水位或主汛期高水位蓄水拦沙,水库为三角和带状淤积,在淤积向坝前推进过程中,洲面淤2高,淤积上延,河床比降增大。为了不影响三门峡坝下水位,主沁期运用水位要降至240~260  相似文献   

19.
1997年汛期黄河潼关站枯水水少,仅发生一次流量大于3000m^3/s的洪水,汛期水量55.53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枯69.3%,是1929年以来水文记载的最小值。洪水前,在潼关以下宽浅河段进行清淤疏浚,采用射流冲沙的方法,以冲为主,冲沙与扰流相结合进行作业,疏浚主河道中的浅滩,封堵串流汉道。清淤后,河势趋于规顺,浅滩段比降增大,水流相对集中,河道形态发生有利变化,增大了河道泄洪输沙能力。7月  相似文献   

20.
桃汛期潼关高程冲刷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1974年以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桃汛洪水情况、前期河床条件等与桃汛期潼关高程变化的关系,指出在目前的河床边界条件下,桃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0.2m左右的条件为:潼关站洪峰流量为2500m^3/s,10d洪量为13亿m^3,三门峡水库起调水位为313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