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作为临床常见的生理病理表现,《内经》和后世医家医案中有很多论述。汗的五脏分证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取法天地之象,归纳了五脏系统的病变特点,包括脾汗、心汗、肾汗、肝汗、肺汗特点。以分别归类的形式论述了五脏蕴含的天地之象,以汗证为例分别探讨了五脏的生理病理表现特点,并选取后世著名医家验案中的汗证案例,结合《内经》《难经》理论,分析汗证五脏分证。  相似文献   

2.
对温病血分证内容和范畴的几点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血分证是热邪深入到血分,引起耗血动血的病变,多出现在温病的极期或末期。它的基本特征是血分热盛,动血耗血。有人把热盛动风归为血分证,有人把阴虚与亡阴证归为血分证,也有人把阳虚与亡阳证归为血分证。  相似文献   

3.
血证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关于血证的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于中医血证一直没有一个统一而又准确的概念,笔者通过广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认为中医血证不单指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还包括各种血气病变的中医疾患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血分证阶段。故通过论述希望统一中医血证的概念,有效地指导血证科学研究范围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黄疸属血分病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疸属血分病变浅析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100007)车念聪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100621)王燕华关键词黄疸,湿入血分,血分瘀血,祛湿活血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病变。《金匾要略》根据黄疸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  相似文献   

5.
正绝经综合征(原称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心理症状,多发生在45-55岁之间。绝经综合征的发病率约是68.5%~([1-2]),患病时间短者1-2年,长者可延续20年,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妇女进入更年期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功能退化,雌激素分泌减少,由于雌激素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伤寒论》太阳蓄血证的原文精神为核心,围绕其主要临床表现,对太阳蓄血证的蓄血部位进行初步探讨。文中结合有关基础理论,引证相关学说,着重分析小便自利;如狂、发狂;少腹硬满结急太阳蓄血证的三大主要证候与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血脉、血室等部位病因病机的因果关系。提出:太阳蓄血证的蓄血部位不在膀胱(及其二种假设部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尝考《素问·血气形志篇》云:“阳明常多气多血。”且阳明为二阳,居太少之间,阳气昌盛,故有“阳明者。两阳合明也”之说。因而其见证多阳证、热证、实证。病在阳明,不仅可有气分证,亦可见血分证。《灵枢·经脉篇》有“是血所生病者”的论述。仲圣《伤寒论》阳明病篇论阳明病证颇详。其中既论及气分证,又论及血证。后入于血分证较少论及。爰不揣鄙陋,将阳明血分证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1《伤寒论》论蓄血证《伤寒论》中论及蓄血证时分为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两种。其中论及太阳蓄血证的有核桃承气汤证、抵当汤证和抵当丸证,论及阳明蓄血证的主要有237条、257条和258条条文。《伤寒论》对蓄血证的整体认识主…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伤寒论》中有关鼻衄、吐血、便血和热入血室等血证加以辨析,探讨其病因病理及辨证论治规律,企图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0.
李谱智 《四川中医》1997,15(7):14-15
血证者,多见于二阴、上窍与肌肤出血的疾病。考其原因,有内外之分,其内伤者多由脏腑失调所致,脾虚乃其一。临床脾虚血证不乏其例,诸如使血、尿血、吐衄等,现将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与证治分述于下。一、病因病机及辩证要点脾虚血证由脾气虚损所致。脾气虚损多由内伤所致。长期饮食失调。饥饿、偏嗜生冷、过服寒凉药物;思虑不节,劳神或劳力太甚;先赋不足或它脏病系及牌等因素以致脾气受损,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血行乖戾,溢于脉外,势必上出诸窍,下脱二阴,旁渗于肌肤则各种血证丛生。脾虚血证除一般脾虚症状如面色萎黄、气少乏…  相似文献   

11.
陈林榕 《中医药学刊》2006,24(2):320-320
蓄血证始载《伤寒论》,由太阳之邪化热内传与瘀血相结,称为太阳蓄血证;由阳明邪热与瘀血互结,称为阳明蓄血证。由于后世医家对蓄血的部位意见不一,蓄血证蓄血的部位成为学者争论和探讨的课题之一。笔者就有关资料进行探讨时发现,历代医家通过将蓄血证的病位具体到人体某一个部位的方法来认识蓄血证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2.
滋养阴液在温病营血分证中之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提出营血分证阴伤特点是津液、营阴、血液、阴精等的耗伤,其实质是各种阴液功能的严重失常及伴随出现的全身脏腑组织功能障碍和实质损害。营血分证中的阴伤不仅会导致阳热亢盛难解,而且可致瘀血、出血倾向,降低人体抗邪、透邪外出能力,加重脏腑的损害。文中还提出了诊治营血分证阴伤的若干注意问题,并分析了养阴的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由于蓄血证在《伤寒论》出现在太阳病篇与阳明病篇,因此被分别称为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蓄血证当属阳明病,不存在太阳蓄血证之说。  相似文献   

14.
15.
一、用凉血,当分出血部位热毒深入血分、血热炽盛、迫血妄行,是温病血分阶段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也是导致血分其他病变的原始动因。因此,血分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韩旭  陈美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13-2314
吴达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脏腑间的功能活动以脾胃为中心,通过阴阳升降作用而达到协调和统一;血证的病机在于肝郁而到升降失序,肝郁不升或胆逆不降;在治疗上重视恢复中气升降,健运脾土,疏肝熄风。  相似文献   

17.
韩旭  陈美兰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313-2314
吴达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脏腑间的功能活动以脾胃为中心,通过阴阳升降作用而达到协调和统一;血证的病机在于肝郁而到升降失序,肝郁不升或胆逆不降;在治疗上重视恢复中气升降,健运脾土,疏肝熄风。  相似文献   

18.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4):692-693
<正>凉血散血出自叶天士《温热论》第八条。根据叶氏确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原则,血分证是指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灼热、噪扰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等热盛动血兼证。综合这些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卫气营血证候的浅深轻重程度和病证的发展趋势,可  相似文献   

20.
调气治血,为中医治疗血证的重要法则,为众多医家所推崇,深刻影响临床血证的治疗。三七在《血证论》和《傅青主女科》中的配伍应用体现调气治血的观点,对治疗血证价值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