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胶质瘤脑浸润程度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病理和影像学的方法研究胶质瘤脑浸润程度与其病理级别的关系。方法选择需作内减压的脑胶质瘤患者30例,通过手术获取肿瘤区和瘤周水肿区组织标本;肿瘤区组织通过病理检查确定肿瘤分级,瘤周水肿区通过病理检查作肿瘤细胞计数和细胞密度分析,确定肿瘤脑浸润程度,将两者作相关分析;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测量5个兴趣区(肿瘤实体区、瘤周水肿区、水肿外区、相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的分量各向异性(FA)值,将瘤周水肿区的FA值与肿瘤的病理脑浸润程度和病理级别分别作相关分析。结果胶质瘤脑浸润程度和病理级别间无显著相关性;瘤周水肿区的FA值与胶质瘤病理脑浸润程度呈负相关性;瘤周水肿区的FA值与胶质瘤病理级别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从病理和影像学分析的角度来看,传统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与肿瘤脑浸润程度无显著相关性,高级别的胶质瘤并不一定具有更高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2.
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肿瘤脑浸润的量化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颅内肿瘤脑浸润程度的量化和临床应用。方法颅内肿瘤40例,其中脑胶质瘤20例,脑膜瘤12例,脑转移瘤8例,均经病理证实;建立不同颅内肿瘤的脑浸润病理标准,并以此标准分入各亚组;利用MRI常规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比较,确定并测量5个兴趣区(肿瘤实体区、瘤周水肿区、水肿外区、相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较分析不同肿瘤FA值的差异及其与肿瘤脑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胶质瘤中有10例的DTI图像超出常规MRI范围,脑膜瘤和脑转移瘤中未见;FA值由瘤体区向外呈递增趋势,其中胶质瘤组内最大增幅出现在瘤周水肿区和水肿外区之间,而脑膜瘤和脑转移瘤亚组出现在肿瘤实体区和瘤周水肿区之间;胶质瘤瘤周水肿区FA值与肿瘤脑浸润程度显著相关;在脑胶质瘤中有脑浸润者的瘤周水肿区FA值显著低于无脑浸润胶质瘤和非胶质来源肿瘤。结论DTI可用于量化比较不同脑肿瘤的脑浸润程度,其瘤周水肿区的FA值可用于指导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范围,对延缓复发、改善预后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VEGF、MMP-9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瘤周水肿(PTBE)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瘤体和瘤周水肿区中VEGF、MMP-9的表达;通过计数微血管密度(MVD)来评估血管生成情况;根据CT和MRI的结果测定水肿指数;同时用透射电镜对瘤体区及瘤周水肿区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6例来自颅脑损伤病人的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结果随着肿瘤级别增加MVD逐渐升高,在高级别胶质瘤体中MVD显著高于瘤周(P0.01);VEGF、MMP-9表达与胶质瘤中的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者与胶质瘤的水肿指数(EI)也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高级别胶质瘤的EI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Ⅰ级、Ⅱ级)(P0.05)。电镜下水肿明显者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有较多小泡囊状细胞器和基底膜中有较多虫蚀样空洞等。结论 VEGF、MMP-9可能共同参与了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脑水肿的发生,并促进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相似文献   

4.
背景:胶质瘤侵袭能力的量化对于指导治疗或筛检肿瘤侵袭因子均有重要意义。在实验研究中有较为成熟的方法进行量化,但尚无很好的临床量化胶质瘤侵袭力的方法。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量化分析脑胶质瘤的侵袭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量化分析,于2005-10/2007-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放射科、病理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完成。 对象:选择幕上脑胶质瘤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9~73岁,平均51.3岁。 方法:全部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行内减压,获取瘤周水肿区的组织标本,病理检查作肿瘤细胞计数和细胞密度分析,建立肿瘤脑浸润程度的病理标准。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测量肿瘤实体区、瘤周水肿区、水肿外区、相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5个兴趣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和表观平均弥散系数值;将不同兴趣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和表观平均弥散系数值与肿瘤病理脑浸润程度作相关分析。 结果:①肿瘤分量各向异性值由瘤体区向外呈递增趋势,依次为0.055±0.017,0.107±0.037,0.255±0.064,0.376±0.070,0.396±0.099,其中最大增幅出现在瘤周水肿区和水肿外区之间。②瘤周水肿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与胶质瘤病理脑浸润程度呈负相关性,表观平均弥散系数值在瘤周水肿区明显增高,但在其他区域的增减变化无规律。 结论:瘤周水肿区分量各向异性值可作为脑胶质瘤侵袭性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水孔蛋白4(AQP4)在胶质瘤及脑转移瘤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的组织病理学关系及在瘤周水肿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1999年至2001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胶质瘤石蜡组织标本73例和脑转移瘤组织标本15例,并另取正常脑组织标本8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VEGF与AOP4的表达.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未见VEGF表达: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低级别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之间、脑转移瘤与正常脑组织及低级别胶质瘤之间VEGF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VEGF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QP4在所有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正常脑组织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之间,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脑转移瘤之间AQP4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脑组织与低级别胶质瘤之间、脑转移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AQP4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在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16,P<0.05).结论 VEGF与AQP4是参与形成肿瘤周围水肿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可能存在某种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胶质瘤VEGF基因表达与血管生成和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与血管生成和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Northernblot和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人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中VEGF基因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微血管,用微血管计数(MVC)测定肿瘤血管生成;从脑水肿与肿瘤本身的体积之比获得水肿指数(EI),估价脑水肿的程度。结果 34例脑胶质瘤和8例正常脑组织均可表达3.9Kb的VEGFmRNA片段。VEGFmRNA表达与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瘤周脑水肿均呈显著正相关(r=0.836,P<0.01;r=0.890,P<0.01);高恶度胶质瘤VEGFmRNA表达、MVC、EI分别显著高于低恶度胶质瘤(P<0.01);低恶度胶质瘤VEGFmRNA表达、MVC均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蛋白主要分布在高恶度胶质瘤组织的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低恶度胶质瘤呈低水平表达。结论 VEGF可能通过参与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脑水肿发生,对胶质瘤的恶性演进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成像技术评估波谱代谢物比值与胶质瘤瘤体及瘤周水肿带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对11例幕上可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检查及波谱分析,免疫组化Ki-67标记术后瘤体及瘤周标本以检测具增殖活性的肿瘤细胞.结果 胶质瘤瘤体和瘤周水肿带NAA/Cr、Cho/Cr、Cho/NAA比值以及瘤周水肿带与正常脑组织Cho/NA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瘤周水肿带与正常脑组织NAA/Cr、Cho/C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瘤体及瘤周水肿带具增殖活性的肿瘤细胞密度分别为14.34%±6.26%、7.92%±2.0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瘤体及瘤周水肿带Cho/NAA比值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0,P=0.021)、(r=0.649,P=0.031),而NAA/Cr、Cho/Cr比值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相关.结论 胶质瘤波谱代谢物Cho/NAA比值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显著正相关,1HMRS具有评价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大鼠C6脑胶质瘤血-脑屏障的硝酸镧示踪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C6脑胶质瘤不同区域血-脑屏障(BBB)的超微结构特征及血-脑肿瘤屏障(BBTB)通透性增高的途径。方法 运用成瘤3周SD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取肿瘤中心、肿瘤边缘、距肿瘤边界2mm以内及2mm以外的同侧大脑半球和对侧大脑半球脑皮质等五个部位的脑组织,采用外源性硝酸镧透射电镜示踪法,观察BBB/BBTB超微结构特征。结果 La^3+在肿瘤中心与边缘部充填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之紧密连接至血管腔外一脑间质裂隙内。距肿瘤边界2mm以内的同侧大脑半球脑组织也有La^3+渗出至局部基底膜,而其它观察脑区La^3+则完全封闭于血管腔内;各部位脑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均无La^3+;BM呈线状连续,管腔内无瘤细胞。结论 C6胶质瘤紧密连接开放导致BBTB通透性增高;C6胶质瘤诱导的屏障功能破坏随其至肿瘤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9.
脑胶质瘤瘤周水肿机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例脑胶质瘤的瘤体、水肿带和正常脑组织进行对照电镜研究,结果表明脑水肿产生是瘤体和瘤周血脑屏障破坏的结果。前者是先决因素,细胞毒起重要作用。血脑屏障变化的程度与瘤周水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脑胶质瘤瘤周CT低密度区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阐明脑胶质瘤瘤周CT低密度区(CT-PTLDA)本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本研究对20例胶质瘤瘤周CT低密度区的宽度进行分级,并以光镜观察其病理特征;结合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取代表性的14例肿瘤瘤体、水肿区和正常脑组织进行电镜观察比较。结果显示:(1)CT-PTLDA内可见瘤细胞浸润;(2)电镜下可见瘤体及瘤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不同程度肿胀,紧密连接扩张、扭曲,基膜完整但厚薄不均,胶质膜局部缺损。CT-PTLDA越宽其血脑屏障改变也越严重;(3)CT-PTLDA宽度与预后密切相关,CT-PTLDA越宽预后越差。以上结果提示脑胶质瘤CT-PTLDA是瘤细胞浸润扩散的实际范围及伴有脑水肿的表现,对CT-PTLDA宽度进行分级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笔者建议在胶质瘤手术中应尽可能切除非功能区组织的水肿带,以免留下肿瘤复发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