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Ca2+及其通道mRNA在癫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半定量原位杂交和Northern杂交技术,对戊四氮慢性致癎大鼠在致癎不同时段海马内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α1亚单位mRNA的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实验大鼠在癫癎形成早期海马不同亚区内α1A、α1D、α1E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α1B亚单位mRNA在CA1区和齿状回表达水平下降,而α1C-Ⅰ、α1C-Ⅱ表达无明显变化.充分点燃期仅α1B亚单位mRNA水平在CA3区明显升高.最后一次癫癎发作后第28天,各亚单位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致癎过程中,VDCC α1亚单位mRNA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结果可能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模式而在癫癎灶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戊四氮点燃癫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变化及海马NMDA2型受体(NR2)B亚单位(NR2B)表达,探讨二者的关系及PTZ致癎大鼠认知障碍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戊四氮(PTZ)慢性癫癎(CE)模型,Y-迷宫对两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两组大鼠海马CA3区NR2B表达的变化,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大鼠海马NR2B mRNA的表达。结果癫癎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其海马CA3区NR2B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同时伴有海马NR2B mRNA表达下降(P<0.01)。结论戊四氮点燃癫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受损可能与海马神经元NR2B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探讨癫活动对大鼠G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同位素标记的原位杂交研究海人藻酸致后大鼠海马区GDNFmRNA表达时相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海马未见GDNFmRNA表达 ,而癫大鼠海马神经元在致后 4h以后出现GDNFmRNA表达强烈的上调反应 ,12h达高峰 ,且各区均有表达 ,此后逐渐衰减 ,2 4h恢复正常。结论 :癫后内源性GDNFmRNA表达上调很可能是神经元对抗兴奋性损害的一种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颞叶癫大鼠海马轴突导向分子Sema3F及其受体Np2表达的变化。方法给SD大鼠腹腔注射匹罗卡品、氯化锂制作颞叶癫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对致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的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颞叶癫大鼠致后7d、15d,海马CA1区、CA3区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致后30d、60d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齿状回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颞叶癫大鼠海马CA1区、CA3区Se-ma3F、Np2表达在致后早期明显下调,而在慢性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GABAB 受体亚单位在失神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AY 9944大鼠癫模型在失神样性发作时GABAB 受体亚单位GBR1amRNA在鼠脑的表达。结果 :大脑皮质 ,海马CA1、CA3 及丘脑的mRNA表达均见不同程度的升高 ,而以大脑皮质及海马CA3 区尤为显著。结论 :GABAB 受体亚单位GBR1a可能参与失神性癫的发病机制。这种受体亚单位的改变为筛选有效的抗癫药物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ABAR受体亚单位在失神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AY-9944大鼠癫模型在失神样性发作时GABAB受体亚单位GBRla mRNA在鼠脑的表达。结果:大脑皮质,海马CA1、CA3及丘脑的mRNA表达均见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以大脑皮质及海马CA3区尤为显著。结论:GABAR受体亚单位GBRLA可能参与失神性癫的发病机制。这种受体亚单位的改变为筛选有效的抗癫药物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颞叶癫(癎)大鼠海马轴突导向分子Sema3F及其受体Np2表达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腹腔注射匹罗卡品、氯化锂制作颞叶癫(癎)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对致(癎)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的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颞叶癫(癎)大鼠致(癎)后7 d、15 d,海马CA1区、CA3区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 致(癎)后30 d、60 d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齿状回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颞叶癫(癎)大鼠海马CA1区、CA3区Sema3F、Np2表达在致(癎)后早期明显下调,而在慢性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海人酸(KA)诱导的实验性癫疒间(EP)大鼠发作后海马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亚单位mRNA表达及其激动剂巴氯芬的影响.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EP发作后及巴氯芬干预后海马区GABABR亚单位GAR1a及GAR2 mRNA表达.结果 KA致疒间早期(6~12 h)2种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广泛下降,至1 d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齿状回(DG)区mRNA表达开始回升,3 d后表达水平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A1与CA3区表达仍维持低水平(均P<0.05),但其表达水平渐向对照组水平恢复.巴氯芬干预后亚单位表达明显下降的时间点延迟,且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干预的致疒间组(P<0.05~0.01).结论 致疒间鼠2种亚单位表达下降后又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巴氯芬促进2种亚单位表达,增强GABA抑制作用,有利于控制EP,为筛选针对GABABR亚单位的抗疒间药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海人酸(KA)诱导的实验性癫癎(EP)大鼠发作后海马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亚单位mRNA表达及其激动剂巴氯芬的影响。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EP发作后及巴氯芬干预后海马区GABABR亚单位GAR1a及GAR2 mRNA表达。结果KA致癎早期(6~12h)2种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广泛下降,至1d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齿状回(DG)区mRNA表达开始回升,3d后表达水平已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A1与CA3区表达仍维持低水平(均P<0.05),但其表达水平渐向对照组水平恢复。巴氯芬干预后亚单位表达明显下降的时间点延迟,且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干预的致癎组(P<0.05~0.01)。结论致癎鼠2种亚单位表达下降后又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巴氯芬促进2种亚单位表达,增强GABA抑制作用,有利于控制EP,为筛选针对GABABR亚单位的抗癎药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caspase-3 mR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caspase 3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红藻氨酸 (KA)致模型 ,以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检测癫后不同时间海马神经元凋亡 ;RT PCR检测caspase 3mRNA的表达。结果 :KA致后 1d ,海马CA1、CA3及CA4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 ,3d时明显增多 ,7d时最多。KA致后 6h ,海马组织caspase 3mRNA表达显著增高 ,1、3、7d仍持续高水平表达。结论 :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与caspase 3mRNA的表达密切相关 ,caspase 3在神经元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海人酸诱导大鼠颞叶癫(EP)发作后2种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单位GABABR亚单位1a(GBR1a)和GABABR亚单位2(GBR2)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法,检测EP发作后GABABR亚单位mRNA及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致早期CA1和CA3区2种亚单位mRNA表达持续低下后逐渐增加,DG区则暂时性下降后很快回升;而免疫反应早期却未见明显改变,随后CA1和CA3区表达处于低水平,DG区和颞叶皮质表达下降后很快恢复。结论:致后2种GABAB受体亚单位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AQP4mRNA和其蛋白在颞叶癫大鼠海马表达的时空变化,探讨其在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大鼠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齿状回(DG区)、CA1、CA3区AQP4mRNA和其蛋白表达。结果AQP4mRNA和其蛋白表达主要在CA1、CA3区的锥体细胞和DG区的颗粒细胞;致后6~24h海马各区AQP4mRNA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蛋白表达从12h开始显著增加,24h到达高峰;静止期各区AQP4表达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慢性自发发作期DG区AQP4mRNA和其蛋白表达再次显著增加(P<0.01)。结论性发作后急慢性期海马AQP4表达增加,AQP4表达增加可能增加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导致性发作加剧的恶性循环;DG区颗粒细胞AQP4表达改变在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能较CA1、CA3区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海人酸诱导大鼠颞叶癫(癎)(EP)发作后2种Y-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单位GABAnR亚单位1a(GBRla)和GABABR亚单位2(GBR2)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法,检测EP发作后GABABR亚单位mRNA及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致痫早期Cal和CA3区2种亚单位mRNA表达持续低下后逐渐增加,DG区则暂时性下降后很快回升;而免疫反应早期却未见明显改变,随后Cal和CA3区表达处于低水平,DG区和颞叶皮质表达下降后很快恢复.结论:致(癎)后2种GABAB受体亚单位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生长抑素(SS)mRNA和微清蛋白(PV)mRNA表达水平变化,拟从基因水平探讨其表达阳性叮一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观察时间点海马SSmRNA和PV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吖.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表达水平均于出现癫癎持续状态后3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随后逐渐升高;至发病后60d,海马CA3区SS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1.021,P=0.005),海马门区(t=3.211,P=0.009)和CA1区(t=1.902,JP=0.048)则仍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海马门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PVmRNA表达水平于出现癫癎持续状态后6h开始降低,至发病后60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海马CA1区PVmRNA表达水平于发病后3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随后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t=2.216,尸:0.048);癫癎持续状态早期,海马CA3区PV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至发病后7d逐渐升高且高于对照组(t=1.021,P=0.005)。结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和PVmRNA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在颞叶癫癎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至慢性期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和PVmRNA表达水平的恢复或上调可能与颞叶癫癎的发展或修复有关。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数目的变化,部分是由于其标志物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所致,并非神经元数目变化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观察钠-钙交换体(NCX)mRNA和蛋白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区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癫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NCX3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急性期(6~24h)海马各区NCX3mRNA表达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进入静止期各区表达趋向回升,慢性反复自发发作期(30、60d)各区表达又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次下调。除致后6h大鼠海马各区的NCX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外,NCX3蛋白变化趋势与NCX3mRNA基本一致。结论:NCX3表达下调可能通过增加神经元钙超载,改变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促使癫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海马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生长抑素(SS)mRNA和微清蛋白(PV)mRNA表达水平变化,拟从基因水平探讨其表达阳性γ-氮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匹罗卡品致(癎)大鼠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观察时间点海马SSmRNA和PV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 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表达水平均于出现癫(癎)持续状态后3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随后逐渐升高;至发病后60d,海马CA3区SS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1.021,P=0.005),海马门区(t=3.211,P=0.009)和CA1区(t=1.902,P=0.048)则仍低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海马门区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PVmRNA表达水平于出现癫(癎)持续状态后6h开始降低,至发病后60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海马CA1区PVmRNA表达水平于发病后3d降低最为显著(均P=0.000),随后逐渐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江2.216,P=0.048);癫(癎)持续状态早期,海马CA3区PV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至发病后7d逐渐升高且高于对照组(t=1.021,P=0.005).结论 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和PVmRNA表达水平的下调可能在颞叶癫(癎)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至慢性期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SSmRNA和PVmRNA表达水平的恢复或上调可能与颞叶癫(癎)的发展或修复有关.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数目的 变化,部分是由于其标志物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所致,并非神经元数目变化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7.
颞叶癫癎大鼠海马TrkB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颞叶癫瘸发作大鼠海马TrkB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建立匹罗卡品(PILO)颞叶癫癎大鼠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致瘸大鼠海马齿状回、CA3区及CAi区TrkB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PILO致瘸后3~6 h,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CA1、CA3区锥体细胞层TrkB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稍后TrkB蛋白表达也随之增高.第7~30d,TrkBmRNA及其蛋白在齿状回、CA3区呈现第二次表达增强.结论在癫癎发作早期,TrkB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急性癜癎状态的发生;后期表达增强则可能参与了海马的可塑性反应而与慢性自发性发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钠-钙交换体(NCX)mRNA和蛋白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癎)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区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癫(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癫(癎)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NCX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急性期(6~24 h)海马各区NCX3 mRNA表达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进入静止期各区表达趋向回升,慢性反复自发发作期(30、60 d)各区表达又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次下调.除致(癎)后6 h大鼠海马各区的NCX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外,NCX3蛋白变化趋势与NCX3 mRNA基本一致.结论:NCX3表达下调可能通过增加神经元钙超载,改变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促使癫(癎)发生.  相似文献   

19.
颞叶癫痫大鼠海马TrkB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发作大鼠海马TrkB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 建立匹罗卡品(PILO)颞叶癫痢大鼠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致(?)大鼠海马齿状回、CA3区及CA1区TrkB n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PILO致(?)后3~6 h,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CA1、CA3区锥体细胞层TrkB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稍后TrkB蛋白表达也随之增高。第7-30 d,TrkB mRNA及其蛋白在齿状回、CA3区呈现第二次表达增强。结论在癫(?)发作早期,TrkB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急性癫痫状态的发生;后期表达增强则可能参与了海马的可塑性反应而与慢性自发性发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海人酸诱导大鼠颞叶癫痫(EP)发作后2种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单位GABABR亚单位1a(GBR1a)和GABABR亚单位2(GBR2)在E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法,检测EP发作后GABABR亚单位mRNA及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致痫早期CA1和CA3区2种亚单位mRNA表达持续低下后逐渐增加,DG区则暂时性下降后很快回升;而免疫反应早期却未见明显改变,随后CA1和CA3区表达处于低水平,DG区和颞叶皮质表达下降后很快恢复。结论:致痫后2种GABAB受体亚单位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为颞叶EP的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