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殖民主义统治的危害主要表现为 :土著居民受到残酷的剥削或遭到杀害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被捆绑在殖民主义者的战车上长达几个世纪 ;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和原料供应地 ,给亚非拉国家留下了种族冲突、边界争端的祸根。但殖民主义统治在客观上也有某些积极作用。如打破落后国家和地区的闭塞孤立 ,向世界各地传播先进生产方式 ,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有了一些近代的气息。在评价殖民主义时 ,对其危害我们必须首先看到 ,对其客观进步作用 ,我们的评价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构成了殖民地国家进步的物质前提 ;另一方面 ,对殖民地来说 ,只有在人民觉醒的基础上发动社会革命 ,推翻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才能享受到新的生产力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根据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实际情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严整体系。早在二十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已经提出了关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革命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在一九二○年七、八月间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更进一步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作了  相似文献   

4.
(一) 现在国际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風。社会主义陣营欣欣向荣空前强大;帝国主义陣营一片残破面监危局。曾几何时,号称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一变而为反对美帝国主义斗爭的前綫。一向“安定”的非洲而今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風暴。在帝国主义的鉄蹄蹂躏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如燎原之火,日益熾烈地燃烧起来。把帝国主义赶回老家去的口号已成了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共同呼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短短的十五年間,共計有十四亿人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了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有两种世界革命,第一种是属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范畴的世界革命。这种世界革命的时期早已过去了。还在1914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尤其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时,就告终结了。从此以后,开始了第二种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这种革命,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为主力军,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不管被压迫民族中间参加革命的阶级、党派或个人,是何种的阶级、党派或个人,又不管他们意识着这一点与否,他们主观上了解这一点与否,只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是我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与殖民地存在联系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成员,伍尔夫有着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立场;作为一位具有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文化批判精神的西方知识精英,伍尔夫又不乏反殖民主义意识。由此,在后殖民理论的观照下,伍尔夫小说充满了殖民与反殖民的双重话语,既支持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活动、鄙视殖民地"他者",又批判为争夺殖民地而兴起的帝国主义战争,呈现出矛盾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人民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看作是自己的胜利,并对他们的一切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给以热烈的同情和支持。”(引自《人民日报》一九七六年十月十四日)当前,第三世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伟大斗争,正在深入发展,迅猛前进。但是,第三世界最危险的敌人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却乘老牌殖民主义已经日薄西山的时机,竭力向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第三世界,进行侵略扩张,而且总是打着“援助”“解放运动”的幌子。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重温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英勇斗争史,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多物种殖民主义”概念,并以此对19世纪末的东非牛瘟进行历史人类学分析。长期以来,历史研究视牛瘟为西方军事殖民的序章,对牛瘟、兽医学与殖民主义经济的关系缺乏关注。研究借助东非殖民政府年报、探险家记录和殖民官员报告,探究兽医学进入东非之后如何创造殖民者的畜牧经济优势,如何作用于英国殖民地的扩张和巩固。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既是政治经济学和文化意义的伸张,也是生物权力从西方宗主国的延伸。这一过程伴随着殖民政权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身心压迫,也伴随着殖民政权对自然物种的控制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历来受到国内史学界的关注,并提出了许多看法。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站在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角度进行分析,忽视了对构成殖民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殖民帝国方面的考察,因而得出的结论尽管是正确的,却很难说是全面的。本文从西欧殖民帝国的角度重新审视殖民体系崩溃问题,目的在于对这一历史作出完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六、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和 浙东人民的反“清剿”斗争 (一)抗战胜利后的浙东形势 抗日战争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来说已经过去了。但是,中国革命面临的情况是复杂的,道路是曲折的。日本鬼子被打跑了,美国佬又闯进来,妄图代替日本帝国主义的地位,把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依靠美帝国主义,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准备发动一场反革命内战,妄想使中国依旧保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蒋介石一方面下令禁止人民解放军接受敌伪投降;另一方面为了扩大内战资本,无耻地实行蒋伪合流,…  相似文献   

11.
北美殖民地是一个宗教社会。殖民地的统治集团利用宗教作为统治工具,对劳 动人民实行宗教压迫。殖民地的民主派领导人民展开了反宗教压迫的斗争,传播了民主、自 由的思想,使宗教当局受到沉重打击。经过十七世纪几次反复斗争,北美人民争取宗教自由 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扩大了居民的政治自由。虽然这些斗争仅仅取得了宗教宽容而并未 实现宗教自由,但却为宗教自由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动乱、暴乱期间,那些所谓的精英人物们,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济世良方”——做三百年殖民地。按他们的说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会给中国带来繁荣和发展,半殖民地才是中国的出路。为了认清这个谬论的反动实质,笔者拟结合中国的历史,对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二次大战对加速殖民主义体系崩溃所起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在进行战争的过程中,都对殖民地人民作出一定的让步和许诺,以取得支持,打赢对方。殖民地人民可以也应该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取得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14.
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即将一百周年了。在这一百年里,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伟大胜利,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我们纪念马克思,重温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实践,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瓦解了,但新老殖民主义的枷锁仍然是新独立国家和人民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苏、美霸权主义者激烈争夺  相似文献   

15.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毫不掩饰地描绘了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闪耀着浓郁的人道主义光芒。然而,作为反殖民主义的书写,小说在批评和反思殖民主义罪恶的同时未能超越殖民话语的限制,暴露出西方文学传统中所特有的殖民性对其产生的影响,呈现出殖民话语的隐性书写。  相似文献   

16.
半殖民地意识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文化领域里所造成的强力不断向人们心灵锲入和内化,使近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半殖民地意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妥协让步的种种思想和行动,恰恰是半殖民地意识的表现和展开,因此半殖民地意识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一种深层原因.半殖民地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直残存至今,并有新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彻底根除半殖民地意识乃是我们今天一项艰巨而迫切的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17.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和物产丰富的一个洲。勤劳智慧的亚洲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亚洲也处在世界的先进行列。到了近代,亚洲日渐落后了。促成亚洲日益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压迫,不仅逐步地改变了亚洲被压迫国家的社会性质,使其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而且激起了亚洲被压迫国家反抗殖民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不断高涨。从十六世纪西方殖民者入侵亚洲时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止的几个世纪中,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究竟经历了那些主要的历史阶段,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又有何特点?本文就上述有关问题试作一些简要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小说《黑狱来的陌生人》(JackMaggs)是一部重写澳洲殖民历史,反抗英国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现实主义传统,解构被殖民主义定义化的【英国身份】,最终回归澳洲本性的反殖民小说。由于不满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对澳洲流放犯的不公正描述并且受到萨义德文化抵抗策略的鼓舞,彼得·凯里以创作奥茨这一作家人物的形式戏仿狄更斯,揭示了帝国主义文本中充斥的谎言和虚荣,颠覆了经典文本《远大前程》中的帝国主义话语霸权,重新书写了澳大利亚作为殖民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E .M .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 ,即旷久的民族壁垒问题。作者明确无误地驳斥了殖民帝国主义所谓的“东方主义”的殖民意识 ,展现了被殖民地人民反帝反殖民侵略的具体行为 ,同时也呈现了在殖民和被殖民问题上自身分裂的双重心理。  相似文献   

20.
反洋教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中,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辽宁地区在全国反洋教运动的影响下,对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的帝国主义,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斗争,有力地声援了全国的反洋教运动。帝国主义的宗教,不仅是“昏迷殖民地民众之一种催眠术而且是掠夺殖民地之探险队、先锋队。”鸦片战争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取得了在中国各地传教的特权,将其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