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肝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MRI及MRCP表现,以了解其影像特征和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按肿瘤形态分:弥漫型16例,结节型4例,乳头型2例,22例肝门胆管癌均可见肝门肿块、肝内胆管扩张、肝门胆管中断,MRCP表现为阻塞、狭窄或充盈缺损;肿瘤侵及门静脉3例,表现为门脉侧壁浸润、门脉缩窄或闭塞.结论MRI检查能较充分显示肝门胆管癌病变的大小、分型及其侵犯范围,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对肿瘤侵犯血管估价尚有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MRI及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3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手术病理肝门部胆管癌的MRI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比较,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及CT平扫对病灶显示率分别为100.00%、60.00%,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100.00%、90.00%;同时30例肝门部胆管癌MRI及CT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 MRI及CT均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诊断方法,而MRI在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病灶位置、肿块大小、范围、门静脉侵犯等方面较CT具有更显著的优势,MRI对肝门部胆管癌有更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MPd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16例,采用NR平扫、NRCP及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及诊断价值。结果 1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呈软藤样改变;14例MRI肝门区可见稍长T1、稍长T2的肿块影,2例未发现明确肿块;15例MRCP检查显示肝门区胆管狭窄、中断或腔内充盈缺损;14例增强扫描中9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及5例行常规增强扫描(相当于延迟期扫描),10例可见肿块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4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强化,管腔狭窄;6例淋巴结肿大转移中3例也表现为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结论 MR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的特征性改变,联合应用MRCP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MRI及MRCP检查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诊治的4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及MRCP检查,观察所有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结果 41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为肿块型、16例患者为浸润型、4例患者为乳头状型,MRI显示T_1WI为等信号或者略低信号,T_2WI为等信号或者略高信号,对病灶增强扫描显示其持续强化;MRCP能够将病变胆管的形态显示出来,并显示走形存有中断或者狭窄的情况。结论肝门部胆管癌采用MRI及MRCP检查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二维及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影像学诊断肝门部怛管癌的价值。方法 对34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病人,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资料的回顾性总结。结果 超声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检出率分别为100%,85%,肝门胆管癌的主要表现为肝门部肿块和胆管壁增厚伴管腔狭窄、肝内胆管扩张及胆管结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清晰显示癌灶与肝门血管关系,其肝门周围受侵状况诊断率达67%;肝门胆管癌表现为血流稀少型。结论 超声是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无创性诊断的重要方法,并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门型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肝门型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表现,其中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刷检细胞学检查证实。结果 18例肝门部肿块位于肝总管5例,肝总管加左(右)肝管7例,左(右)肝管6例;平扫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分别为10例(55.6%)和8例(44.4%),T2WI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分别为10例(55.6%)、6例(33.3%)、2例(11.1%);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5例(27.8%),门脉期强化17例(94.4%),延迟期强化5例(27.8%)。远端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13例(72.2%)扩张的胆管近端呈“笔尖样”变细、僵硬。结论 动态增强MRI对肝门型胆管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扩张的胆管近肿块处为“笔尖样”变细、僵硬有助于癌肿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在遥门胆管癌分型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2例肝门胆管癌,15例(7例拒绝)术前行PTC检查;其中经右侧穿刺3例,左侧穿刺7例,双侧穿刺5例。结果:15例均根据PTC结构诊断肝门胆管癌并作出Bismuth分型,其中Ⅰ型2例,Ⅱ型4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Ⅳ型5例。结论:PTC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和分型,应作为肝门胆管癌诊断和分型诊断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结合三维容积式内插法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资料,分析MRI多种序列图像上肿瘤的征象以及3D-VIBE钆动态增强扫描征象.同时判断瘤体的存在、侵犯范围及对肝门结构的侵犯程度.结果 12例肝门胆管癌中,MRI常规序列,包括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显示9例瘤体,3例瘤体未显示;3D-VIBE序列显示11例瘤体,1例瘤体未显示.11例瘤体在3D-VIBE序列平扫图像上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动态增强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了11例瘤体的侵犯范围及肿块对肝门血管的侵犯程度.结论 MRI常规序列结合3D-VIBE序列技术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分型,对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MRI平扫、增强及MRCP在肝门胆管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平扫、增强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例13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MRI检查采用T2加权(T2WI)和T1加权(T1WI)序列平扫、3DT1加权加脂肪抑制(T1WI-FS)动态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做MRCP.结果 13例肝门部胆管癌均可见肝门包块,肝内胆管扩张,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2例包块呈逐渐强化.1例动脉期显示强化.MRCP定位诊断率100%.按Bismuth分型,Ⅱ型6例,Ⅲa型2例,Ⅲb型3例,Ⅳ型2例.病理证实高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2例.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MRCP结合对肝门部胆管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学文  解英俊 《吉林医学》2006,27(6):563-566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中央型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8%-5%,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及生物学特征。HCCA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近年来随着外科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及手术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一定的进展.其预后有明显的改善。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门区胆管癌CT与MRI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肝门区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CT与MRI对肝门区胆管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4.21%、100%,19例肝门区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CT显示肝门软组织肿块16例,胆管壁浸润0例,门静脉受累4例,淋巴结肿大5例,相应MRI显示分别为17例,2例,6例,7例。结论CT与MRI均是肝门区胆管癌的有效检查方法,MRI在显示肝门区肿块大小、范围、胆管壁浸润程度、门静脉受累以及淋巴结肿大方面比CT更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肝门部胆管癌评估中的作用以及基于超声内镜引导的穿刺活检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外科内镜诊疗培训中心因肝门部胆管癌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超声内镜检查及治疗,同时术中行ERCP经乳头的活检或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抽吸活检技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活检方式分为ERCP组及超声内镜组,比较2种活检方式的敏感性,对行超声内镜检查患者进行内镜下Bismuth分型,比较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CT/MRI)诊断Bismuth分型的一致性。结结果 2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相似,行ERCP经乳头肝门部胆管活检患者29例,其中21例获得组织学诊断,活检灵敏性为72.4%;行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抽吸活检技术肝门部胆管活检的24例,其中17例获得组织学诊断,灵敏性为70.8%,19例患者获得细胞学诊断,灵敏性为79.2%;ERCP活检灵敏性略高于超声内镜引导的细针抽吸活检技术胆管活检,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2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其中CT/MRI诊断BismuthⅠ/Ⅱ型为16...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诊断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襄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MSCT诊断,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检出率。结果 46例IHPCC患者MSCT影像学显示肿块呈低密度,其中39例表现病灶边界不清;MSCT增强扫描13例早期患者呈现轻度边缘强化,病灶周边异常灌注,且26例患者呈不均匀分割,3例呈片状强化。MRI影像学显示肿块于T_2WI呈现不均匀性高信号,T_1WI呈现例伴淋巴结及肝门肿大;病灶直径(5.37±1.23)cm,其中肝右叶肿瘤32例(69.57%),肝左叶肿瘤14例(30.43%);肿块型肿瘤24例(52.17%),浸润型肿瘤15例(32.61%),管腔内生长型5例(10.87%),漏诊2例(4.35%)。MRI、MSCT联合诊断检出率高于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HPCC患者采用MRI、MSCT联合诊断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别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5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均予以MRI检查、CT检查,分析MRI与CT影像学表现,对比其诊断价值。结果MRI确诊率为100%、病灶显示率为100%;CT确诊率为88%、病灶显示率为60%,两者比较,MRI明显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MRI,还是CT,都能够有效诊断肝门部胆管癌,但是MRI对于门静脉侵犯、病灶部位、肿瘤大小具有更高的检查优势,值得临床将其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MRI检查资料,研究其MRI表现。结果:18例胆管癌表现为胆管行程区肿块,胆管中断、扩张,肝内胆管“软藤”征。肝内胆管癌3例,肝门部胆管癌10例,肝外胆管癌5例。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有延迟强化,MRCP检查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胆管扩张或中断。结论:胆管癌的MRI和MRCP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及MRCP对胆管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自1995年以来11例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方法。结果:11例胆管癌,按Bismuth分型: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5例。病理诊断: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6例。术式:肿瘤切除9例,其中: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2例;肝门空肠Roux-en-y吻合2例;肝总管胆囊间置十二指肠吻合2例;肝总管胆囊间置空肠布郎式吻合2例。肿块部分切除,肝内胆管引流、空肠造瘘1例;肿块不能切除置管引流2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肝门胆管癌应积极手术,肿瘤切除、胆道重建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手术方法。不能切除者应做内外引流术,以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17.
林志  罗娅红  于韬  刘凡  路鹏 《当代医学》2011,17(26):103-104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MRI和MRCP联合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术前,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高分辨力MR和MRCP检查。在术后,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33例病例,29例在高分辨力MRI影像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所有病例在MRCP图像上均表现为树枝状的扩张肝内胆管高信号影;高分辨力MRI影像上表现门静脉侵犯者9例,肝脏浸润者1例。与病理对照,肝门部胆管癌癌肿诊断符合率约8788%,周围浸润诊断符合率约88.89%。结论联合应用高分辨力MRI和MRCP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准确度较高,对患者无创,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袁忠武 《中国现代医生》2015,(2):110-112,161
目的探讨MRI及MRCP检查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0.3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回顾分析26例肝门部胆管癌的MRI及MRCP表现。结果 MRI显示肝门部肿块26例,增强动脉期大多数轻中度强化,延迟明显强化;肝门部胆管形态改变20例,肝内胆管扩张26例;MRCP显示肝门区胆管的空虚区,左右肝管在汇合前中断、肝内胆管呈中度或重度扩张,呈软藤征。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在磁共振成像上有特征性的表现,MRI及MRCP是显示胆管癌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门胆管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肝门胆管癌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MRCP检查,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典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及肝门区肿块,大部分肝门肿块表现为中等程度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肿块逐渐强化.MRCP定位诊断率为100.0%;16例肿瘤经手术切除,其中12例为中、高分化腺癌,4例为低分化腺癌.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配合MRCP成像对肝门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准确,定性诊断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肝外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及MSCT图像特征,20例行平扫及四期动态增强扫描(即早动脉期,晚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7例仅行增强扫描。结果肝门区胆管癌15例,胆总管癌12例;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方式的胆管癌CT表现各具特点,除延迟强化等直接征象外,肝叶萎缩,胆管扩张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肝外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