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水中微量酚类化合物的效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苯酚及2,4-二氯酚为代表,系统研究了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纯水中量酚类化合物的去除效能,并对苯酚和2,4-二氯酚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考察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不同酚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水中微量苯酚和2,4-二氯酚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铜矿产区土壤的Cu、Cd、As污染,研究了它们对水稻的复合污染生物效应.结果表明:水稻对Cu没有富集作用,对Cd、As有明显的富集作用,但多聚集于根部.表土层(A层)土壤中的Cu含量与水稻样根、茎、稻粒中Cu含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水稻吸收Cd、As与A层土壤中的Cd、As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水稻根与稻粒中的Cd含量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复合滤床曝气生物滤池处理黄河微污染水源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复合滤床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黄河微污染水源水。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1.5m^3/(m^2·h)、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5min、气水比0.5:1~0.8:1、水温在20~27℃范围内,复合滤床曝气生物滤池对CODMn,NH3-N,浊度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5%,90%,97%和58%,出水好于地表Ⅱ类水体水质要求,符合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该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污染指标(污染因子)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2003年夏季沧州市饮用水源水中出现巨型颤藻的情况及该颤藻的形态特征,并分析了源水中颤藻大量出现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同时对该高含藻水进行混凝试验,提出了去除源水中颤藻和嗅味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Fe-Ferron比色法研究了聚磷硫酸铁形态分布,以微型藻为优势藻的原水来考察聚磷硫酸铁混凝除藻性能.研究表明:磷酸根与羟基的加入顺序对聚磷硫酸铁溶液形态产生影响,先投加磷比后投加磷要好;磷酸根的加聚增加了聚合物的分子量,适量地加聚磷酸根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磷酸根投加量过小或过大都会减少聚合物含量或降低正电荷总量,降低混凝效果;聚磷硫酸铁的碱化度对除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预氯化、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的生产试验研究,证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对微污染黄河水的除色,除味,除浊,除有机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研究分析腐殖酸对水溶液中纳米TiO2稳定性的影响,探究混凝剂投加量、pH值、钙离子对混凝-超滤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纳米TiO2复合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TiO2与腐殖酸在水溶液中发生静电吸附以及配位反应,使纳米TiO2有效粒径减小,静电斥力增强,胶体分散更均匀,体系稳定性增加,易于迁移,从而给饮用水安全带来威胁。在单因素影响实验中,实验结果显示,混凝剂浓度为0.46 mmol/L、pH值在7~8之间(即弱碱性)时,能有效去除复合污染物,此时,膜通量较高,膜污染较轻,而水中钙离子的存在会加重膜污染。  相似文献   

8.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阿特拉津、毒死蜱及氰戊菊酯单独或共存时在土壤中的交互吸附特性。结果表明,3种农药混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时达到吸附平衡所用的时间提前;农药单独存在和共存情况下,3种农药的吸附量均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农药种类越多,每种农药的吸附量会减少,且在高浓度下差异显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对农药的吸附量也越大,但受农药自身结构性质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考察了铁铝复合吸附剂去除水中痕量磷的效能,并采用粒度分析、Zeta电位测定及能谱分析等手段对其吸附除磷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具有高效吸附除磷效能,明显优于同等条件下Fe2O3和活性氧化铝(γ-Al2O3),初始ρ(PO43--P)=0.3 mg/L时,其吸附容量比Fe2O3γ-Al2O3分别提高了近1.5倍和2.5倍,该吸附剂具备超细粉体的特征,比表面积达184.45 m2/g,是Fe2O3的9.15倍,Al元素的嵌入、制备过程中,研磨粉碎导致的晶格错位及微晶化是其对磷高效吸附的一个主要原因.其0电荷点为6.2,水处理过程中.在吸附剂表面同时存在非特性吸附和强特性吸附是其对磷高效吸附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锰酸钾氧化去除水中三氯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揭示高锰酸钾氧化去除水中三氯生的动力学规律,通过烧杯试验研究得出高锰酸钾氧化三氯生的反应速率常数,同时探讨高锰酸钾浓度、pH、温度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高锰酸钾浓度下,三氯生能够被迅速氧化,氧化三氯生的反应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二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0.331 6 mL.s-1.mol-1.p...  相似文献   

12.
Comparative pilot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oagulation-aid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preoxidation by potassium permanganate composites (PPC) with chlorine and preozonation. And the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combined preoxidation was discussed. Results showed that 1.0 mg/L PPC with 2.0 mg/L chlorine c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eated water, as indicated by residual turbidity, TOC and algae. The enhanced efficiency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preoxidants themselves, or the effect of chlorine and the intermediate such as hydrous manganese dioxide, which was generated by potassium permanganate, the main ingredient of PPC.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锰酸钾对4种染料进行了处理。以染料的去除率为监测指标,考察了影响染料去除率的因素——反应时间、pH以及高锰酸钾加入量的影响。找出了处理这4种染料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的最佳条件分别为:直接桃红12B,反应时间为5min,pH为5.7,高锰酸钾加入量为0.5mL;直接耐酸大红4BS,反应时间为5min,pH为1.0,高锰酸钾加入量为1.2mL;直接耐晒翠蓝GL.反应时间为5min,pH为1,5,高锰酸钾加入量为1.0mL;活性翠蓝K—GL,反应时间为7min,DH为0.5,高锰酸钾加入量为2.0m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4种染料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锰酸钾对4种染料进行了处理。以染料的去除率为监测指标,考察了影响染料去除率的因素———反应时间、pH以及高锰酸钾加入量的影响。找出了处理这4种染料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的最佳条件分别为:直接桃红12B,反应时间为5min,pH为5.7,高锰酸钾加入量为0.5mL;直接耐酸大红4BS,反应时间为5min,pH为1.0,高锰酸钾加入量为1.2mL;直接耐晒翠蓝GL,反应时间为5min,pH为1.5,高锰酸钾加入量为1.0mL;活性翠蓝K GL,反应时间为7min,pH为0.5,高锰酸钾加入量为2.0m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4种染料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几种预氧化工艺在污水回用中的效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为试验水样,采用烧杯实验法,考察氯、氯胺、高锰酸钾单独预处理工艺以及高锰酸钾与氯或氯胺联用预处理工艺的消毒效能及对THMs形成的控制性能.结果表明,对于污染严重,尤其是耗氯物质含量较高的污水,氯消毒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氯胺消毒的效果要略好于氯消毒的效果,而高锰酸钾与氯或氯胺联用预处理工艺的消毒性能明显优于单独氯或氯胺工艺,并且能够进一步降低THMs的生成量.高锰酸钾与氯或氯胺联用预处理工艺是提高污水回用水水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粉末活性炭、预氯化工艺的对比试验研究,证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与粉末活性炭联用组合对黄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细菌去除效果明显,且生产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高锰酸钾系列复合药剂除酚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中微量苯酚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基础上,考察高锰酸钾复合药剂(两种不同系列)对水中苯酚的去除效果,并对二者的除酚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对水中微量苯酚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同时还考察了如水样pH值、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投加量、反应水温、反应时间等参数对苯酚去除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技术对水同微量苯酚的去除作用。试验发现了高锰酸钾预氧化使粉末活性炭产生吸附增量这一现象,证明了二者联用的协同污染去除作用。并对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技术的除污染效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