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观察普通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在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CP)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6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1)与观察组(n=31)。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周期45d,治疗前后进行功能评估,评估项目包括运动功能评测(PDMS-2粗大运动量表分测验包括反射、姿势、移动及实物操作四项)及肢体活动时肌电电位变化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 45 d后,观察组PDMS-2分测验百分位及AEMG值[(9.80±3.70)%、(12.50±3.90)%、(12.80±2.40)%、(13.10±3.45)%及(11.05±2.50)μV]均优于对照组[(7.84±3.05)%、(9.35±3.43)%、(10.05±3.21)%、(11.10±4.20)%及(13.95±2.05)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所致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132例脑卒中所致足下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行康复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71.2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登梯测验时间及10米最快步行速度分别为(33.48±4.92)分、(41.39±6.22)分、(18.35±3.82)秒、(58.12±9.41)m/min,对照组分别为(29.35±5.40)分、(36.95±6.80)分、(22.34±3.95)秒、(51.03±10.22)m/min,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9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压力性尿失禁分度、肌电位、盆底肌力、尿动力学指标[排尿时间、最大尿道压(MUP)、最大尿流率(Qmax)]及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 44/46)高于对照组(82.61%, 38/46), P<0.05。治疗后, 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分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观察组肌电位[(18.05±1.41)μV]高于对照组[(15.21±1.29)μV], P<0.05。治疗后, 观察组Ⅰ类纤维、Ⅱ类纤维盆底肌力[(4.69±0.23)、(3.75±0.21)级]高于对照组[(3.07±0.19)、(2.62±0.16)级], P<0.05。治疗后, 观察组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34.69±2.04)s比(4...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关节稳定性训练对恢复期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康复中心行肢体康复治疗的脑外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30例进行普通康复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以关节稳定性训练为主的康复训练患者纳入观察组,康复治疗周期为3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heikh躯干控制量表、Berg平衡量表、MBI评分分别为(78.6±25.4)分、(79.7±26.2)分、(31.3±10.5)分、(69.4±21.6)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64.3±20.8)分、(63.9±19.8)分、(28.5±9.5)分、(41.4±19.4)分](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康复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96.7%、90.0%、9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76.7%、80.0%)(P<0.05)。结论以关节稳定性训练为核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外伤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在脑梗死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早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9%、护理后3个月语言及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为(85.2±8.9)分、(66.8±5.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9.7%、(63.8±7.4)分、(52.4±4.0)分(P0.05)。结论早期护理可提升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促进语言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与分析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58/60),与对照组80.00%(48/60)相比,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的效果十分显著,且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辅助器具(以下简称康复辅具)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本院的6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患儿家属自愿选择的治疗方式将60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个性化康复辅具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患儿行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康复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独立性、发育商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为(195.5±69.4)分、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Wee-FIM)评分为(88.7±3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71.5±61.3)分、(72.7±26.3)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的盖什尔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康复治疗的内容、质量及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93.3%、96.7%、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80.0%、76.7%、66.7%)(P<0.05)。结论个体化康复辅具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康复训练联合对中风偏瘫患者疾病症状转归的影响。方法用"双盲法"将2016年9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50例/组。对照组:康复训练;观察组: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比较疗效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0.00%),三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64.56±3.38分)、日常生活能力(75.63±3.30分)都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针灸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疾病症状,逐渐恢复身体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综合康复锻炼在脑卒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综合康复锻炼,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MBI、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BI评分为(66.39±11.28)分,FMA评分为(67.07±8.63)分。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在早期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可明显的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使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45例对照组与45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使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5.14±3.47)分,对照组为(66.18±3.61)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进行常规疗法基础上的针灸推拿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性,对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手指点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19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95例,采用规范康复训练;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手指点穴疗法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前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内旋肌、屈肘肌、腕屈肌部位的痉挛量表(MA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给予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同时配合手指点穴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利于促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症状改善,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的治疗方法对恢复其肢体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1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分别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对照组)和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标准所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简式Fugl-Meyer所制订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进行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FMA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经为期2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早期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节苷脂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型智能助力肌电反馈电刺激(power-assisted EMG feedback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FES)治疗脑梗死后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收治的脑梗死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促通技术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新型PEFES治疗仪,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低频电刺激疗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每天20分钟,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测量两组患者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和下肢FM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和下肢FM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和下肢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FES能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踝关节背屈功能,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应用双侧头针联合康复训练临床效果、运动功能情况分析。方法选取本院诊治10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资料,均采用康复训练,随机分两组,研究组予双侧头针,对照组予单侧头针,分析两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P 0.05);研究组FMA、MBI等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P 0.05);研究组晕针、出血等不良事件4.00%比对照组16.00%少(P 0.05)。结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应用双侧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能提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指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具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疗法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8年6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通过随机序列的方式进行分组,35例归为研究组,35例归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识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在神经功能缺损、认识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评分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相应数据组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302,3.470,3.424,9.529,P 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对患者行综合康复疗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而优化患者的运动功能与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地生活质量,促进预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式的临床效果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2月就诊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30例,将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5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后的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P0.01);FMA评分为(42.00±7.02)分、MBI评分为(65.20±10.0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对早期脑梗死预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髋部手术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价值。方法 90例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组建延伸护理小组,建立护理档案,进行家庭访视、电话回访、康复QQ群进行护理干预。结果两组髋部手术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56.75±9.23)vs.(57.80±8.25)]、Harris评分[(52.43±8.23)vs.(52.17±7.9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依从性好95.56%、Barthel指数(72.23±9.02)、Harris评分(71.28±9.05)、护理满意97.78%高于对照组的80.00%、(65.34±8.65)、(64.35±8.78)、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部手术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程度高,促进患者功能康复及生活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在胫骨Pilon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置入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MIPO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效果以及术后1、3、6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21.52±20.42)分钟]明显长于对照组[(95.07±18.16)分钟](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65.42±12.10)天]明显短于对照组[(80.11±10.46)天](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优良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分[(72.21±7.69)分、(81.43±9.24)分、(90.08±9.68)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63.48±8.69)分、(75.10±8.87)分、(81.24±9.10)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3.33%,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IPO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效果较好,骨折愈合时间短,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改良肩胛骨控制训练对锁骨骨折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72例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腕踝针联合改良肩胛骨控制训练, 两组患者均维持8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8周后, 观察组VAS评分[(2.15±0.73)分]低于对照组[(4.32±1.04)分], P<0.05。治疗8周后, 观察组肩关节前屈[(163.54±8.25)°]、后伸[(39.18±2.45)°]、外展[(158.15±10.89)°]及Constant-Murley评分[(89.53±5.84)分]、BI[(60.21±8.31)分]均高于对照组[(147.59±6.77)°、(34.11±1.78)°、(146.25±7.78)°、(74.32±4.11)分、(47.7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训练对女性微血管心绞痛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0例微血管心绞痛女性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予常规药物治疗+24周康复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在心脏焦虑评分、6 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指标的差异。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后对比自身,心脏焦虑评分总分[(32.26±6.57)分vs(22.40±5.14)分],6 min步行距离[(373.83±61.25)m vs(430.51±49.31)m],每搏输出量[(65.11±11.31)ml vs(70.51±7.97)ml)、心输出量[(5.04±1.61)L/min vs(5.91±1.49)L/min]、左室射血分数[(63.21±7.56)%vs(71.23±8.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心脏焦虑评分[(22.40±5.14)分vs(31.60±5.48)分]、6 min步行距离[(430.51±49.31)m vs(392.41±68.25)m]、每搏输出量[(70.51±7.97)ml vs(65.12±9.12)ml]、左室射血分数[(71.23±8.92)%vs(64.24±6.28)%]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周心脏康复训练能改善微血管性心绞痛女性运动耐量,心理状态,以及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