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划分强度一致测度的多模医学图像配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划分强度一致(PIU)测度,运用刚体变换的方法,结合Powell优化算法实现了MR/CT多模医学图像的配准。本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多模态医学图像配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快速稳定地实现头部MR/CT医学图像的配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对胃肠道^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1.模型试验:在10个直径2cm的玻璃瓶中充满不同浓度的泛影葡胺注射液,将其固定在充满2.5kBq/mL^18F-FDG溶液的聚乙烯圆柱体模型中,在PET/CT上进行2D显像。在横断面图像上的玻璃瓶位置勾画感兴趣区(ROI),求出各ROI内的CT值和标准摄取值(SUV)。2.临床研究:对行PET/CT检查没有腹部异常摄取灶的7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32例未使用任何造影剂,46例在显像前40min口服1000mL 1%泛影葡胺溶液。在冠状面图像上的胃、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部位分别勾画ROI,求出ROI内的CT值和SU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模型试验表明,泛影葡胺浓度与过校正误差间存在线性关系(P〈0.01)。口服造影剂的患者,升结肠、横结肠和直肠部位的平均SUV明显高于未服造影剂组(P〈0.05)。升结肠和横结肠部位的CT值经校正后,服造影剂组该两个部位的SUV仍明显高于未服造影剂组。结论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会导致结肠^18F-FDG摄取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56例鼻咽癌患者的低场MR表现,探讨低场MR对鼻咽癌2008分期价值。方法收集同期进行CT与低场MR扫描并有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56例。Simens6排螺旋㈣、,常规横断平扫加增强扫描,层厚3mm,县距0.5mm,螺比1:1,范围头顶至锁骨下3cm/,造影剂100ml,静脉团注,压力3ml/s,10s后启动扫描。MR0.3q、HITACH1永磁C型磁共振,先行常规吡序列横断位T1W1平扫(TR/1、E=420ms/18ms)连续扫描上缘包括蝶鞍,下缘锁骨下3cm,FSE横断位及冠状T2WI(TR/TE=3000ms/121ms):层厚8mm,间距2mm,矢状位T1W1增强扫描,横断面及冠状面T1W1增强扫描加STIR序列扫描:TR/TI/TE=4000ms/100ms/36ms.FOV24×24,矩阵224×160,激励次数为3,静脉注射Gd-DTPA 15~50ml。结果①MR:颅底骨质破坏检出率增加14.3%(CT15/56,MR23/56);②咽后淋巴结肿大检出率增加19.6%(CT13/56MR24/56);③横断面及冠状面T1W1加STIR抑脂序列增强扫描显示痛变T2分期下降。结论①MR对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破坏、颈动脉鞘受侵较CT敏感,对邻近器官头长肌、眶尖、海绵窦侵润较敏感;MR对T3及T4分期帮助较大.②低场MRSTIR序列扫描对鼻咽癌分期益处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解决乳腺超声图像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引入噪声导致图像质量下降,影响乳腺癌早期诊断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on-Subsampled Shearlet Transform,NSST)与改进模糊的乳腺超声图像增强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改进模糊算法增强图像对比度;然后,采用NSST将图像分解为低频部分和高频部分,其中对低频部分进行线性变换以调整图像整体对比度,对高频部分采用阈值模型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最后,将处理后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通过逆NSST获得增强图像。采用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衡量算法去噪性能,结构相似性、特征相似性和信息熵衡量算法细节保留能力,平均梯度衡量算法对比度增强效果。结果 本文方法增强后图像的SNR为2.108,CNR为0.903,信息熵为7.363,平均梯度为9.439,结构相似性为0.939,特征相似性为0.972,均明显高于基于非局部均值自适应选择搜索区域图像去噪算法、基于NSST与模糊对比度的增强算法和基于双边滤波的NSST去噪算法。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CT、SPECT或PET图像的对比研究,探讨PET/CT融合图像在诊断体部转移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体部转移性肿瘤共19例60个病灶,所有病例均经CT、SPECT或PFT、PET/CT扫描等手段检查,其中CT检查19例,平扫9例,另10例加做增强扫描;SPECT检查11例,其余8例为PFT检查;PET/CT检查19例。分别在这些图像上观察并记录肿瘤病灶的数目、位置、大小、放射性核素分布、有无淋巴结增大或局部软组织肿胀等情况。结果:9例转移性肺癌,PET/CT检出率为100%(29/29个),SPECT或PET为86.2%(25/29个),CT为82.8%(24/29个);7例脊柱转移性肿瘤,PET/CT检出100%(17/17个),SPECT或PET为88.2%(15/17个),CT为76.5%(13/17个);3例转移性肝癌,检出率分别为PET/CT100%(14/14个),SPECT或PET71.4%(10/14个),CT78.6%(11/14个)。结论:CT图像能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解剖部位;核医学图像如SPECT、PET可提供病灶的生物功能信息;PET/CT融合图像,既可以显示病灶的形态、结构变化,又能得到功能信息,从而提高了定位、定性诊断和鉴别生理性摄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传统的图像模糊增强算法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广义模糊增强的方法。该算法通过引入广义模糊集合的概念,将图像映射到广义模糊空间,设计一个分段正弦函数作为模糊隶属度,并采用了相应的增强算子,利用广义模糊变换范围大的特点,通过对工业RT检测焊缝图像进行广义模糊增强处理,使图像获得令人满意的增强效果。引入模糊熵的方法分析增强效果,并分析了广义模糊增强算法中影响增强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齐次Markov随机场(MRF)的图像分割算法,并运用模糊空间元素的模糊相似度模型,估计非齐次MRF的参数,改进了传统的基于齐次MRF的图像分割算法.通过对模拟脑部MR图像和临床脑部MR图像分割实验,表明该算法比传统的基于齐次MRF的图像分割算法和模糊C-均值等图像分割算法具有更精确的图像分割能力,并且运算简单、运算速度快、稳健性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CT灌注采样方法对头颈部软组织肿块性病变评价的影响。方法 CT灌注检查74例(78侧)头颈部软组织肿块,根据增强扫描后病变密度的变化选择不同CT灌注的采样方法。方法Ⅰ:对所有病变进行整体采样(采样面积为各肿块面积的90%~100%);方法Ⅱ:对不均匀增强病变(15侧)的强化区(增强前后CT值差〉20HU)采样;方法Ⅲ:对不均匀增强病变(15侧)的非强化区(增强前后CT值差〈20HU)采样。以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作为评价CT灌注的参数(平均值/平均秩和)。结果 方法Ⅰ、Ⅱ、Ⅲ中病变区BF分别为97.92/56.81、140.49/72.67、26.49/24.33,BV分别为14.1l/57、40、20.46/71.40、4.5l/22.50,MTT分别为13.99/54.50、12.69/51.43、15.85/57.57,PS分别为18.30/56.4l、22.77/64.87、9.75/34.20。统计学分析显示:方法Ⅰ与Ⅲ,方法Ⅱ与Ⅲ的CT灌注参数BF、BV、PS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不同的CT灌注采样方法能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采样方法1适用于增强不明显或增强均匀的病变;采样方法Ⅱ和Ⅲ适宜于对增强明显不均匀的病变进行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定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及分布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对44例健康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同一天行腹部定量CT和MRI检查,选取腰椎4/5层面图像,CT 图像采用定量CT分析软件 QCT PRO v5.0测量,M RI图像采用图像分析软件Analyze v12.0进行测量,半自动区分该层面腹内脂肪和皮下脂肪并测量其面积。统计分析两者测量结果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定量CT 和 MRI对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腹内脂肪面积(SFA)、总脂肪面积(TFA)的测量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96、0.94、0.96,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MRI和定量CT测得的腹部脂肪面积的差值很小(差值均数分别为8.6、-2.8、5.7 cm2)。结论定量C T和M RI对腹部脂肪面积的测量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和较好的一致性,二者有可比性且在临床应用中可互相代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动态增强结合减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78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肿瘤患者,恶性45例,良性33例,采用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进行动态扫描,使用磁共振减影技术回顾性分析MR动态增强图像,减影图由延时期强化最显著的图像减除早期增强图像获得,分别计算使用减影图与不使用减影图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参考减影图,乳腺癌诊断敏感度由0.889提高到0.933,特异度由0.867提高到0.911,使用与不使用减影图的两次诊断结果有显著差异(Z=2.023,P=0.043);乳腺良性肿瘤诊断敏感度由0.879提高到0.939,特异度由0.818提高No.909,使用与不使用减影图的两次诊断结果有显著差异(Z=2.294,p=0.021)。参考减影图后重新设置感兴趣区(ROI),病灶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由流入型到平台型8例,由平台型到流出型10例,5例由流人型变为流出型。55例TIC曲线无显著改变。结论:MR减影技术简便易行,有助于精确设定TIC曲线ROI的位置,可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核聚类的MR图像分割新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模糊聚类算法中引入了核函数,同时引入了控制邻域作用的约束项,提出了改进的基于模糊核聚类的MR图像分割新算法.通过对模拟图和仿真的脑部MR图像的分割实验,证明本算法可以有效地分割含有噪声的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增强的重建算法,以改进PROPELLER采样数据中现有重建算法的不足.方法 由每个K空间带补零重建出临时图像,然后提出模糊增强算法,增强后在图像域进行运动参数估计,进行运动补偿后由网格化重建算法重建出结果图像.结果 该算法对于运动参数估计的精度更高,对刚性运动伪影的消除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算法.结论 该算法可以显著提高PROPELLER采样数据重建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自动获取CT图像特征,提出实现基于内容的CT图像数据库检索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针对CT医学图像,提出应用最大期望分割算法来获取其区域特征,并组合感兴趣区域的累积直方图特征、纹理和形状信息构成检索的特征向量,从而把图像表征为特征空间中的一个向量集合。结果当向数据库提交查询图像时,经过特征匹配,最终按相似度由大到小的顺序返回目标图像。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内容的CT图像检索方案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查询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整理CT和MR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和MRI诊断均能够清晰显示原发性胃淋巴瘤病变范围、部位以及周围淋巴结情况,3例近累及胃体,7例累及胃体和胃窦,6例累及胃底,3例同时累及胃体、胃底和胃窦,3例累及贲门和胃底,所有患者均出现胃壁增厚情况,CT诊断3例患者浆膜面模糊,MRI诊断6例患者浆膜面模糊。CT扫描20例患者均匀轻度强化,2例患者重度不均匀强化,MRI诊断11例患者增强,其中9例均匀轻度强化,2例中度不均匀强化,所有患者DWI信号出现高信号,突出显示肿瘤及转移淋巴结高信号,对比明显。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特点,联合使用对诊断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CT图像特征的自动获取与检索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自动获取CT图像特征,提出实现基于内容的CT图像数据库检索新方法。方法 本研究针对CT医学图像,提出应用最大期望分割算法来获取其区域特征.并组合感兴趣区域的累积直方图特征、纹理和形状信息构成检索的特征向量,从而把图像表征为特征空间中的一个向量集合。结果 当向数据库提交查询图像时,经过特征匹配,最终按相似度由大到小的顺序返回目标图像。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内容的CT图像检索方案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获得了较高的查询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结合医学影像诊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高斯混合模型的医学图像检索方法。算法首先引入条件高斯模型,将连续变量模糊离散化,再利用贝叶斯网络对医学图像进行语义建模,并最终完成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实验采用医学图像库中的CT和MRI影像样本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可以满足医生的一般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CT及MR图像特征在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2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79例眼眶肿瘤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眼眶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位置?累及象限数量?骨质破坏?T1及T2信号?T1及T2信号均匀性?强化方式及CT值之间的相关性,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9例眼眶肿瘤包括良性肿瘤49例及恶性肿瘤3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形态?肿瘤边界?肿瘤位置?骨质破坏及T2信号与眼眶肿瘤良恶性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破坏及T2加权呈等信号是判断眼眶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结论:眼眶CT及MR可以清晰地显示眼眶肿瘤?若眼眶肿瘤合并骨质破坏或T2加权呈等信号,则恶性可能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MR增强检查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在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患者80人,经剔除后入组77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65.5±8.8岁,中位年龄68岁。术前一周内行影像学检查,只行CT增强检查28人,只行MR增强检查9人,同时行CT及MR增强检查(间隔1天)40人,获得术前CT增强检查图像67例,术前MR增强图像49例。由两位高年资主治医生盲法分别对CT增强及MR增强图像,进行测量及诊断,对照两种检查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类比两种检查,评估术前MR增强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行MR增强检查的49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Siewert II型27例,Siewert III型22例,诊断正确44例;Kappa=0.791,P<0.001,MR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行CT增强检查的67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中,Siewert II型35例,Siewert III型32例,诊断正确56例;Kappa=0.672,P<0.001,CT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比可见,MR增强检查术前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Siewert分型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比CT检查更高。关于淋巴结转移的N分期,术前MR增强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Kappa=0.115,P<0.001,一致性欠佳;CT增强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Kappa=-0.129,P<0.001,基本无一致性。但其中MR增强检查提示阳性转移淋巴结的分组区域结果与病理结果准确率为61.70%(29/47),高于CT增强检查40.58%(28/69)。结论:以病理结果为标准,术前MR增强检查相较于CT增强检查,Siewert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更高;虽然对于术前N分期,CT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无一致性,MR增强检查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差;但MR检查提示的阳性转移淋巴结分组区域的准确性高于CT增强检查。故而,MR增强检查对于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术前评估,可为临床治疗方法、手术路径的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较CT增强检查可提供更有利的证据,具有一定的术前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