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强  赵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8):4423-4424
对章鱼罐综合征伴感染中毒性休克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56岁。因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15d,加重1d于2007-01-15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前15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停止排气、排便,伴恶心、呕吐1次,为黄色胃液,无发热,腹痛。2d后腹胀加重,全腹阵发性胀痛,无放射,仍无排气、排便。来我院急诊就诊,查血常规示:WBC18×109/L,心电图正常,立卧位腹平片示:肠积气。腹部B超示右侧腹部分肠壁及肠系膜水肿增厚。给予甘油灌肠剂灌肠后排小量球状干便,腹胀症状稍缓解,此后未再排气、排便。入院前1d腹胀症状加重,于我院急查血常规:WBC20.4×109/L…  相似文献   

2.
男,6岁。因中腹部绞痛,阵发性加剧2d,伴肛门排气排便停止,继之出现呕吐、腹胀,在当地医院就诊摄片示低位小肠梗阻。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输液等对症治疗2d,未见缓解,复查CT示腹腔大量积液而转来我院。  相似文献   

3.
1病例资料女,75岁。因上腹部饱胀半个月伴腹部外伤7 d入院。半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后加重,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阳性。予奥美拉唑、莫沙必利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7 d前不慎被硬物撞击腹部,后腹胀加重再次来我院就诊。行B超检查示:透声差(腹腔大量积液),肝胆胰脾未见  相似文献   

4.
对笔者遇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红白血病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50岁。主因全身乏力4a、加重8^+个月伴左腹胀痛收入院。患者于4a前轻度乏力,就诊当地医院查血象示血小板偏高,最高达1500×10^9/L,行骨穿检查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干扰素等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复查血象血小板进行性升高。8个月前始乏力加重,有腹胀,左腹部包块,就诊上海某三甲医院,经骨髓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骨髓活检检查,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予雄激素、诱导分化等治疗,效果欠佳。近3个月来血小板血色素下降明显,体重下降10kg。  相似文献   

5.
1 病例资料 男,30岁.因腹胀、恶心、呕吐及高热10 d入院.10 d前患者进食不洁牛羊肉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及高热.入院后2 d上述症状加重,停止排气、排便,伴低热、心悸、排尿不尽感.否认关节疼痛、光敏感、脱发.初步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呕吐原因待查.查体:体温37.8℃.意识清楚,无皮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10/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肠鸣音6/min,未闻及气过水声,移动性浊音阴性.四肢关节无畸形及红肿.立位腹部X线检查示小肠肠管部分积气、扩张,可见气液平面,肠梗阻不除外.腹部CT检查示十二指肠管壁增厚,考虑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张晓芬  刘晓红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587-2589
目的:评价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35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联合地塞米松1mg/(kg·d)静滴,连用5d后改用强的松1.5mg/(kg·d)分次口服。对照组用地塞米松1mg/(kg·d)静滴,连用5d后改强的松1.5mg/(kg·d)分次口服。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用药后第5天血小板上升例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比单用地塞米松治疗ITP可明显缩短血小板上升至安全水平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男,20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5 d就诊。患者于入院前5 d不明原因出现腹胀、腹部烧灼样痛、恶心、呕吐、反酸、嗳气,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发病以来未解大便。门诊  相似文献   

8.
选择2004-10/2009-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男3例,女20例,中位年龄(28±11)岁.分为4组:环磷酰胺10 mg/(kg·d)组12例,环磷酰胺20 mg/(kg·d)组5例,环磷酰胺30 mg/(kg·d)组4例,环磷酰胺40mg/(kg·d)组2例.对每组患者实施不同预处理剂量的环磷酰胺,×3d,存预处理前均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保存细胞数为(1.7~3.8)×108/kg.所有受试者在任何时间点着白细胞低于0.5×109 L-1,血小板低于10×109 L-1即进行干细胞颈内静脉移植,回输细胞昔为(2.1~3.4)×108/kg.结果显示:环磷酰胺10 mg/(kg·d)组9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无下降,3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7~9天下降,但能自行恢复.环磷酰胺20 mg/(kg·d)组1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无下降,4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5~9天下降,但能自行恢复,均无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环磷酰胺30mg/(kg·d)组4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3~7天下降,其中1例于第5天回输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分别为2.47×109 L-1,18.8×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134×109 L-1.环磷酰胺40 mg/(kg·d)组2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3,5天下降,其中1例于第4天回输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分别为1.67×109 L-1,9.8×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215×109 L-1.1例于第6天回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分别为2.18×109 L-1,16.5×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96×109 L-1.所有移植病例均无移植物抗宿上病、肝静脉闭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和感染的发生.与环磷酰胺10 mg/(kg·d)组比较,环磷酰胺20,30,40 mg/(kg·d)组完全的临床缓解率明显升高.提示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为后盾,采用移植或不移植干细胞的方法,将很可能使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达到长期的完全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9.
1病历摘要 女,34岁。因下腹部疼痛不适1d加重2h而入院。1d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伴腹胀,恶心,无呕吐,无头痛头晕,在外未作任何治疗。近2h腹痛加重,急来我院就诊。彩超示:右下腹混合回声占位,考虑脓肿可能。遂入我院普外科,入院后腹部CT示:右卵巢畸胎瘤。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6岁,因左腰部胀痛4 d于2007年7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 d夜间无明显诱因突感左腰部疼痛,为持续性胀痛,不伴恶心、呕吐,不伴血尿、黑便,2 d前于当地医院就诊,腹部彩超示脾脏混合性占位,MRI示脾脏囊实性肿块,径约5.7 cm×7.0 cm×5.1 cm,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1.
袁桃  杨文明  杨磊  李羽 《华西医学》2024,(2):330-332
<正>病例介绍患者,女,14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 d”于2022年1月10日急诊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胃肠外科。入院3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腹痛、腹胀,呈持续性钝痛,以脐周为著,间歇性加重,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等不适。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行CT全腹部扫描示腹部部分肠管扩张伴积气积液,小肠为主,考虑梗阻可能;  相似文献   

12.
蒋桂香  沈琼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3083-3083
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小肠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情观察及护理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28岁.因回肠造瘘术后发热1个月余于2011-06收住我科.既往因反复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隐痛1a加重0.5 a伴解稀烂便,3~4次/d.2011-05在外院行全腹部CT+ CTE示回肠多发节段炎性病变并周围淋巴结增生,脾大,肠镜检查因肠腔狭窄无法完成,骨髓活检未见异常,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0d后出院.出院后3d因急腹症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发现回肠多发穿孔,行回肠肠段切除术十回肠造瘘术,病理提示:“回肠”克罗恩病伴穿孔.术后10 d余患者持续发热,术口裂开,6个月来我院就诊,考虑为:(1)克罗恩病;(2)回肠造瘘口术后.行激素治疗后仍有反复发热,克罗恩病不能完全解释,故借阅外院病理玻片,再次阅片结果示:(回肠)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短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小剂量地塞米松维持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方法:地塞米松40 mg/d,分2次口服,连用4 d,每2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大剂量地塞米松使用间歇期间,22例患者常规采用地塞米松0.035 mg/(kg·d)维持治疗(HD-RM组),23例患者仅在血小板≤20×109/L时或患者仍有1级以上出血时采用地塞米松0.035 mg/(kg·d)维持治疗(HDSM组),采用甲泼尼龙冲击并维持治疗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甲泼尼龙组).结果:(1)HD-RM组3个疗程结束时的有效率高于HD-SM组(81.8%vs 65.2%,P<0.05).(2)HD-RM组3个疗程结束时的有效率与甲泼尼龙组相当(81.8%vs 77.2%,P>0.05).但HD-RM组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甲泼尼龙组;(3)HD-RM组和HD-SM组第3个疗程结束时的有效率高于第1和第2个疗程结束时;(4)HDRM组患者每个疗程结束后的有效率均高于HD-SM组;(5)疗程结束后第1、2、3、4个月HD-RM组患者复发平分别为18.2%、18.2%、27.3%和31.8%,均低于HD-SM组和甲泼尼龙组.结论:短周期3个疗程方案是治疗成人初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方法,大剂量地塞米松使用间歇期小剂量地塞米松维持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刘轶洵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95-3196
目的 比较两种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方案一:奥美拉唑0.5~0.7 mg/(kg.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1~1.5包/d+克拉霉素分散片10~20 mg/(kg·d),2次/d,疗程7 d;治疗组:果胶铋6~8 mg/(kg·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1~1.5包/d+克拉霉素分散片10~20 mg/(kg·d),2次/d,疗程7d;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并比较治疗后两组幽门螺杆菌根治率.结果 疗程结束后4周末,两组疗效及HP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果胶铋为中心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在根治幽门螺杆菌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长春瑞滨为长春碱半合成衍生物,临床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的治疗.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本品致麻痹性肠梗阻,现摘要如下. 殷海涛等报道:女,37岁,因左乳腺癌术后给予长春瑞滨40 mg/d治疗,第10天患者出现便秘,第15天患者诉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伴恶心、呕吐,查体示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叩诊鼓音,肠鸣音消失.立位平片示小肠麻痹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16.
徐静  仇惠英 《临床荟萃》2007,22(15):1122-1123
患者,女,43岁,26年前因脸部磕碰后出现血肿,查血常规示:血小板(PLT)20×109/L,骨髓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经正规激素治疗无效,1979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脾脏切除术,术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停止药物治疗,于2006年再因腰痛,皮肤瘀斑查血常规发现PLT 30×109/L,予泼尼松(商品名:强的松)1 mg/kg,长春地辛2 mg/周等治疗无效,血小板呈渐进下降,2006年11月查血常规示PLT10×109/L骨髓示ITP,甲功全套检查(-),狼疮全套检查(-),予大剂量激素4日疗法(地塞米松40 mg/d,连用4天)冲击后血小板仍持续低下,PLT维持在5~8×109/L,尿常规…  相似文献   

17.
<正>闭孔疝临床罕见,仅占全部疝的0.05%~0.7%[1],误诊率高达47.4%[2],病死率高达10%~50%[3]。当患者以并发症肠梗阻就诊时,容易遗漏闭孔疝。现报告1例闭孔疝合并肠梗阻漏诊病例。1病例资料女,83岁。因腹痛伴呕吐、停止排便排气8 d入院。患者6 d前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无放射性,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腹泻。曾在多所医院治疗,均诊断为肠梗阻,予保守治疗效果均不佳。门诊行腹部立位X线平片示:可见较多气液平  相似文献   

18.
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急腹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病例资料 [例1] 男,63岁.因右下腹痛伴腹胀6 h急诊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并肌紧张.腹部X线平片示中下腹可见气液平面.血白细胞7.5×109/L,中性粒细胞0.79.  相似文献   

19.
晚期妊娠合并卵巢粘液性囊腺癌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简介25岁,孕1产0。因停经9个月,腹部异常增大伴腹胀、胸闷,在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示胎儿双顶径90mm,胎心胎动良好,胎盘级,右侧腹腔见一巨大液性暗区。遂行右上腹穿刺术,抽出黄色浑浊液体。穿刺后即感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经抗炎及支持治疗后腹痛减轻。穿刺液常规检查:蛋白( ),白细胞()/HP,红细胞( )/HP,细胞计数687×106/L。拟诊“结核性腹膜炎”,给予链霉素诊断性治疗2天,因考虑链霉素对胎儿的毒性作用,于1999年6月14日行羊膜腔内利凡诺引产术,娩出一死男婴,引产后3天因仍感腹胀、腹痛而转入我院。查体:消瘦,全身浅…  相似文献   

20.
对恶性腹水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66岁。主因腹胀5个月、加重14 d入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因腹胀就诊于北大医院分院,盆腔超声发现积液。4个月前就诊于北医三院,超声发现腹腔积液(中等量)。腹部CT示腹腔网膜、系膜增厚,腹腔中等量积液。腹穿腹水为草绿色,常规及生化为渗出液;腹水中见大量淋巴及单核细胞,未见肿瘤细胞。诊断考虑结核性腹膜炎的可能大。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1次/d+利福平0.45、1次/d+乙胺丁醇0.75、1次/d+吡嗪酰胺0.5、3次/d服药3个月余,腹胀无缓解。14 d前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进餐后加重,伴间断恶心、呕吐,发病以来有盗汗、乏力,3个月来体重下降5 kg。其妹10 a前曾患有结核性胸膜炎。入院查体:蛙腹,腹部触诊韧,腹下可触及多个结节状肿物,大小不等,质硬,无压痛,活动差,以右侧为主,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入院后查ESR 93 mm/h,CRP13.70 m g/L,血清CA 125 268.1 U/m l,CA 153 95.75 U/m l。腹穿腹水呈黄色微浑浊,常规及生化提示渗出液。SAAG 8 g/L。腹水ADA 38 I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