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4):191-195
该研究建立了针对浓香型白酒饮后不适感的关键高级醇类物质关联性判定方法。通过旷场实验对6款不同的浓香型白酒小鼠灌胃后的行为进行研究,采集了小鼠灌胃后30 min时1 min内的行为学指标包括活动总路程、平均速度、停滞时间、停滞次数。通过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GC-FID)对高级醇类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对应分析法和PCA分析法对主要贡献的高级醇成分进行确定。将以上实验结果关联性分析,初步对每款酒样引起小鼠饮后不适感的浓香型白酒关键高级醇类物质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导致小鼠行为异常兴奋的酒样,其异戊醇含量越高;而导致小鼠行为异常呆滞的酒样,正丙醇含量越高。因此,推断异戊醇和正丙醇为引起浓香型白酒饮后不适的关键高级醇。该方法可以为白酒企业酒体设计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52度食用酒精或清香型白酒连续小鼠灌胃,急性长期饮酒对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TG/HDL比值及健康的影响。方法:将7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 Cl)、HEA组、CEA组、LEA组、HQX组、CQX组和LQX组。酒精处理组小鼠每隔一日分别灌胃,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5 d。最后一次灌胃12 h后,取血液、肾、肝组织,检测血液和肝脏组织中SOD活性和MDA的含量;检测体重、血糖、血脂(TG、CHO、LDL-C、HDL-C、TG/HDL-C)、肝功能(ALT和AST)及炎症因子含量(IL-6,IL-1β和TNF-a)水平;检测MDA和SOD水平。结果:长期急性饮用食用酒精小鼠体重显著降低,且体重与饮酒量负相关。与食用酒精同一剂量组相比,长期引用清香型白酒体重升高(P<0.05);长期急性饮用食用酒精小鼠血糖均升高,且随饮酒量升高而升高;与食用酒精同一剂量组相比,长期引用清香型白酒血糖降低(P<0.05),而且各小组血糖水平均在正常值;与食用酒精同一剂量组相比,饮清香型白酒小鼠组TG、CHO、LDL-C水平和TG/HDL...  相似文献   

3.
芝麻香型白酒是山东地区白酒的一大特色香型,兼具"浓、清、酱"3种香型特征,口感舒适协调。为进一步分析芝麻香型白酒饮后行为情绪及对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本实验从行为整体和分子层面测定了小鼠灌胃以一品景芝芝香白酒为代表的芝麻香型白酒及其他类型白酒饮酒后30 min和120 min的旷场运动1 min内的行为参数,以及在此时间点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多巴胺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小鼠饮用一品景芝芝香白酒后感受愉悦,行为表现为适量兴奋及适量放松,更易恢复正常,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多巴胺表达水平增加,推测可能与酒体中微量成分整体作用对酒精代谢和饮酒后行为情绪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伟 《酿酒科技》2002,(3):108-108
引子经全国10余位著名白酒专家鉴定 ,在发酵或勾兑过程中 ,加入永生宜康后产出的白酒 ,不改变酒的原有风格 ,又可明显消除酒醉后出现的呕吐、神志不清、头痛、口干等症状 ,并能有效减轻白酒对人体肝、胃等的损伤。符合中国白酒向健康饮酒方向发展的要求 ,值得在酒类行业推广应用。在倡导健康饮酒的今天 ,如何把白酒做到低毒性 ,从而减轻对人体的损伤 ,一直是中国白酒的一大难题 ,西安力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永生 ,把生物、电子技术同传统白酒的酿制方法相结合 ,发明了永生宜康。通过大量的实验、检测证明 :在不同档次的白酒中加入1…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这句广告语可谓是家喻户晓路人皆知,但凡喝酒的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四川宜宾有个五粮液。2001年,拥有639年历史的世界白酒龙头企业——宜宾五粮液集团以崭新的面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投入数亿元引进世界最先进的白酒行业唯一的安培纳斯生产线,并成立五粮液集团保健酒有限公司从事保健酒的研发与生产,从此开启了世界白酒行业健康饮酒的新理念。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中国饮酒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饮酒后小鼠自主行为变化以及酒精代谢程度的比较研究,对迎驾贡酒不同产品及其他浓香型白酒产品的饮后舒适度进行评价,同时结合酒体风味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对酒样在饮后行为及酒精代谢中起关键作用的酒体风味成分初步研究确定,以期为迎驾贡酒产品品质提高提供数据基础。研究表明,迎驾贡酒不同产品及其他浓香型白酒之间在小鼠饮酒后的精细行为参数行动距离、行动距离比、血浆乙醇及乙醛含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迎驾贡酒A产品饮后行为表现适度放松,酒精代谢较快,血液中乙醛转化积累量较低,初步推测与其酒体中异戊醇等醇类物质、异戊醛等醛类物质含量较低,己酸等酸类物质含量较高,乙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在酸酯比例协调性中起主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杜琤  许秀举 《食品科技》2012,(12):48-49,55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茯砖茶对雌性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血清酶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单位实验的方法对小鼠饮酒后血清丙二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进行研究。结果:砖茶组丙二醛含量低于白酒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高于白酒模型对照组,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砖茶有效地降低酒精对雌性小鼠的血清酶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影响广东米香白酒饮后代谢与舒适度的关键成分,通过动物行为学和酒精代谢生物标志物,对4款市售广东米香白酒饮后代谢与舒适度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广东米香白酒代谢与舒适度的关键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在灌胃后的停滞时间比、血清中乙醇及乙醛含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异丁醇组、异戊醇组、乙醛组、己酸和乙酸乙酯组小鼠饮用后的行为抑制程度比食用酒精和其他酒样明显增强,表现为适度抑制,差异显著(P<0.05),而血液中乙醇积累量最高达到4 094 mg/kg,初步推测酒体中异戊醇、异丁醇、乙醛、己酸和乙酸乙酯是影响米香型白酒饮后代谢的关键成分。  相似文献   

9.
青稞酒主要消费市场在高寒低氧的西北地区,全年环境温度偏低,消费者饮用青稞酒前有温酒的习惯,饮酒温度过低对放香和口感有一定的收敛性,饮酒温度过高对白酒微量成分损失较大,而且对口腔、喉咙有一定的刺激性。利用动物精细行为学方法,确定对SPF级KM小鼠灌胃42%vol酒体的最佳剂量为0.200 mL/10 g,白酒灌胃后观察KM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恢复情况,依据动物醉酒、醒酒时间判断出在冬春季青稞酒最佳饮酒温度为30℃±1℃,结合人体对青稞酒饮用感官品评发现30℃时酒体香气口感最佳,综合实验分析确定青稞酒的最佳饮酒温度为30℃±1℃,这不仅能够引导消费者更加合理、健康的饮酒,而且对天佑德青稞酒的最佳饮用舒适度探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橄榄总黄酮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橄榄总黄酮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采用白酒灌胃造成小鼠急性酒精中毒模型,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与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谷胱甘肤(GSH)含量,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糖原的变化.结果表明,橄榄总黄酮可降低白酒所致小鼠肝组织MDA的含量、升高GSH的含量,降低小鼠血清中TG的含量;对小鼠肝组织SDH及糖原的下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橄榄总黄酮能对抗酒精中毒引起的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白酒将逐渐走向国际化,但白酒上头效应一直是影响饮用白酒舒适度的关键因素。引起饮酒上头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过量饮酒,其次是白酒中杂醇油、醛类等香味物质的复杂强度没有在合理范围内,酒体香味成分未达到合理的动态平衡。该文从降低白酒酒精度、醇类物质、醛类物质含量,合理延长白酒的储存时间,提高新工艺白酒中食用酒精及香料的质量,降低新生代白酒及配制酒中糖类等固形物含量等方面探究白酒上头效应的降低措施,从而提高饮用白酒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探究不同香型白酒饮用后舒适度的差异,采用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并对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以饮酒后BAC曲线下面积构建评价模型,测定不同香型白酒的饮后舒适度指数,并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对舒适度与主要风味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饮食组成和饮酒间隔对BAC有显著影响(P<0.05),而饮酒速度对BAC无显著影响(P>0.05),采用优化方法测得的BAC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不同志愿者测定同一白酒的饮后舒适度指数与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评价模型重现性较好;采用评价模型测定的12种香型白酒中11种香型白酒的饮后舒适度指数与特级食用酒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白酒饮后舒适度指数与乙醛、乙缩醛、甲酸乙酯、乙酸乙酯、异戊酸乙酯、甲醇、异戊醇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异戊醛、丁酸乙酯、苯乙酸乙酯、正丙醇、正戊醇、乙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异戊醇对白酒饮后舒适度指数负面影响最大;对白酒饮后舒适度指数与极显著负相关的风味成分总量取对数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回归方程y=-5.453+66.605x-7.137x2(R2=0.849,P<0.01),采用回归方程预测的饮后舒适度指数与实测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对固态法白酒的饮后舒适度评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10个品种的30个酒样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国标GB 5009.22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酒中乙醇浓度的测定》中的第一法、第二法和第四法对乙醇浓度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结果比较方法间差异及探讨方法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不同方法间乙醇测定结果差异不大,差值均在国标方法规定的误差允许范围内,无方法间差异,且对于第四法除国标规定的啤酒、威士忌、白兰地和伏特加外,白酒、葡萄酒、黄酒、配制酒、朗姆酒和酒精的乙醇检测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4.
控制白酒中醇、酸、酯的含量是白酒生产企业的关键技术。该研究模拟白酒中主要醇类、酸类和酯类的含量及比例配制成实验酒样,测定小鼠酒后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液乙醇含量,计算小鼠的乙醇代谢能力;同时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小鼠相应的行为能力,并测定小鼠酒后2 h时体内乙醇代谢相关酶活性以及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情况。结果表明,杂醇对小鼠的乙醇代谢及行为记忆能力有较大影响;过高的杂醇(尤其是异戊醇)含量,会抑制乙醇在体内代谢,主要原因是抑制了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同时降低小鼠记忆能力,显著延长潜伏逃脱时间(P<0.05)。乙酸能较好的促进乙醇代谢,减缓其他组分对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且会刺激小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潜伏逃脱时间(P<0.05)。  相似文献   

15.
在白酒原酒加浆降度生产低度白酒的过程中酒体会失光、浑浊,用感官或浊度计评价酒体的浑浊程度难以准确指导后处理工艺的合理设计。该研究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了不同酒精度的降度白酒的粒径及其分布。结果表明,40%vol、30%vol、20%vol和10%vol降度白酒的粒径分别集中在800~1 300 nm、430~550 nm、235~260 nm和180~215 nm范围内,且降度白酒产生最大粒径时的酒精度与其出现最大浊度时的酒精度明显不同。气相色谱(GC)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降度白酒的粒径分布主要取决于酒体中部分酯类、醇类、醛酮类成分,特别是高级脂肪酸乙酯的析出情况。用动态光散射法快速检测降度白酒得到的粒径分布可以为更精准地选择降度白酒的后处理工艺参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白酒醉酒度概念的提出、白酒醉酒度评价方法的研究、不同白酒的醉酒度评价、不同醉酒度白酒对机体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以及建立白酒醉酒度评价标准的探讨,提出了"醉酒度"是影响白酒质量的重要特性,是评价人体饮用白酒后舒适性的一项关键指标,低醉酒度是白酒健康的新高度。同时,也指出,将醉酒度作为白酒评价标准的指标之一,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白酒醉酒度的提出和应用,对白酒的产品质量提升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模拟豉香型白酒关键微量成分构成制备配制酒,利用小鼠模型对关键微量成分缺失的配制酒进行醉度评价,检测配制酒灌 胃后小鼠体内生化指标,探究白酒关键微量成分对醉度及小鼠乙醇代谢和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结果表明,酸、酯、杂醇等关键 微量成分主要通过影响乙醇代谢而导致醉度差异,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乙酸和乙酸乙酯可显著降低醉度(P<0.05),灌服后小鼠肝脏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活性变化不明显,血液乙醇和乙醛含量显著增加(P<0.05);异丁醇和异戊醇可显著增加醉度(P<0.05),灌服后小鼠肝脏ADH和ALDH活性同时增加,血液乙醇和乙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灌 服缺失不同成分酒后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综合古代中医药学对酒与健康的研究及现代科技装备、先进的分析检测方法对白酒健康因子的找寻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健康白酒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为“健康饮酒、理性饮酒”,“适量饮酒、有益健康”,“喝健康白酒、喝明白白酒”的倡导提供科学依据。提出以生物工程、发酵工程技术为动力,充分利用已知的健康因子,发掘天然未知的健康因子,把天然健康因子通过生物工程、发酵工程技术融合到白酒发酵工艺中,开发富含健康因子的白酒。  相似文献   

19.
豉香型白酒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豉香型白酒作为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地方性传统白酒,以其酒度低、口感醇滑、豉香独特、醇和甘甜、余味爽净的特点深受海内外消费者所青睐。近年来,白酒消费趋势倾向低度化、舒适化,顺应豉香型白酒的发展特色。该文从豉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酿酒微生物和风味物质分析技术与特征性风味物质研究进展三个方面概述了豉香型白酒的研究现状,并对豉香型白酒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豉香型白酒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