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浓香型白酒润粮工艺对蒸馏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不同的润粮水温、用量与粮食的糊化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的润粮水用量与出酒率和酒质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水温在60~80℃时润粮,糊化效果好;拌和后上甑糟醅的水分在50%~51%之间,不仅有利于酒的产量提高,还利于母糟中香味物质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3种不同酿酒高粱为原料,对比不同蒸煮工艺参数对高粱糊化率的影响,并分析其酒糟的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泸州糯高粱的糊化率最高,为53.9%,最佳蒸煮工艺条件为:润粮水量为粮重的60%,润粮时间为140 min,蒸煮时间为40 min;自贡本地高粱糊化率次之,为51.9%,最佳蒸煮工艺条件为:润粮水量为粮重的80%,润粮时间150 min,蒸粮时间50 min;东北粳高粱的糊化率最低,为46.8%,最佳蒸煮工艺条件为:润粮水量为粮重的80%,润粮时间170 min,蒸粮时间70 min。同时,对比分析风味物质发现,泸州糯高粱酒糟中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的丰度及关键物质的含量更优于其他2种高粱。  相似文献   

3.
我国白酒的智能化酿造是历史必然,本研究针对传统润粮方式及目前市售润粮机器的局限性,设计研发出一种球形润粮拌粮系统,该系统有润粮和拌粮两大功能。通过对该设备的生产应用,研究发现,在符合白酒酿造工艺机理的前提下,该设备具有提高粮醅含水量、糊化率,去除拌醅过程中的结团现象,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等优势,对白酒的润粮工艺有着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浓香型酒酿造中影响蒸煮糊化因素的分析,选择上甑技术好的班组,进行不同润料、蒸粮时间的试验,结果以润料40min~50min、上甑不少于40min、蒸粮时间为60min为最适工艺条件。经生产实践引证,效果甚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工艺创新,在下沙和造沙2轮次投粮全部采用四川糯红高粱(单宁含量较低),并由传统的润粮工艺改为新型特殊润粮工艺,既能达到发酵所要求的水分,又能去除高粱中大部分单宁,以减少单宁对酒质的影响,使前3轮次出酒的生涩味大为减少,酒质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浓香型白酒酿造中影响蒸煮糊化因素的分析,选择上甑技术好的班组,选取不同润料、蒸粮时间进行试验,结果以润料40~50 min、上甑不少于40 min、蒸粮时间60 min为最适工艺条件。经生产实践证实,生产效果甚好。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探究泡粮水温、泡粮时间、蒸煮时间对粳、糯高粱蒸煮糊化的影响,确定最佳蒸煮糊化工艺,并将其应用于酱香型白酒下沙轮次生产中。结果表明,粳高粱的最佳蒸煮糊化工艺为泡粮水温55℃、泡粮时间18 h、蒸煮时间150 min;糯高粱的最佳蒸煮糊化工艺为泡粮水温55℃、泡粮时间2.5 h、蒸煮时间80 min。将最佳蒸煮糊化工艺应用于酿酒大生产后,粳、糯高粱蒸煮黏度适中,内无生芯,含水率分别为(44.49±0.60)%、(42.62±0.37)%,糊化率分别为(30.51±0.73)%、(20.57±0.55)%,符合酱香型白酒下沙轮次生产高粱的标准蒸煮状态;进行堆积发酵和窖内发酵时升温正常,粳高粱堆积发酵最高温度达57.4℃、窖内发酵最高温度达42.5℃;糯高粱堆积发酵最高温度达59.3℃、窖内发酵最高温度达43.5℃。  相似文献   

8.
李学思  刘子红 《酿酒科技》2010,(5):69-71,77
多粮浓香型白酒质量与酿酒工艺及工艺参数的控制息息相关.对多粮酿酒生产中的原料配比;高粱、小麦、稻壳、水等主要原辅料及质量要求;高粱、大曲等原辅材料预处理;配料比例及其操作;装甑、蒸馏、摘酒、蒸粮糊化、加浆、晾茬、下曲、入池等工艺参数控制进行了叙述、讨论.  相似文献   

9.
以糊化率为指标,对山西高粱、澳大利亚高粱、内蒙古高粱的润粮条件、粉碎度、蒸粮时间分别进行了研究,确定了3种高粱的润粮工艺、粉碎度、蒸粮时间。  相似文献   

10.
润料是使粮粉从母糟中吸取一些水分和有机酸,以利糊化。润料40min和50min均比不润料的糊化率高1%~3%。润料40min和50min的糊化率基本一致。上甑时间越长,糊化率越高。蒸馏操作的要求:拌料均匀,轻撒匀铺,探汽上甑,边高中低,缓火蒸酒,大火蒸粮。蒸馏操作好的,可将酒醅中80%的香味物质转移到酒中。上甑时间(甑容为1.5m^3左右)35-40min的比上甑时间为20min或50min以上的己酸乙酯高20%左右。(小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改变粮食糊化模式,提高小曲酒口感质量。 采用高粱、小麦、玉米、稻谷等粮粒直接汽爆后酿造小曲酒,避开传统小曲酒 酿造中复杂的粮食浸泡-蒸煮-糊化工序;采用温水加浆法,避开传统的降温工序;汽爆粮粒的淀粉裸露率达100%,内部疏松多孔, 提升发酵效率;发酵前去除大量的种皮和籽壳,有效弱化小曲酒后苦味;约260 ℃的瞬时高温,赋予小曲酒独特的烘焙粮香。 经检测 尝评,多粮汽爆酿造的小曲酒,β-苯乙醇增加,异丁醇和异戊醇减少,其酒体口感醇和丰满、后味爽净。  相似文献   

12.
以6种高粱为材料,对高粱籽粒理化性质、出酒率和酒品质等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高粱品种酿酒特性。结果显示,糯性高粱籽粒吸水率和膨胀率均大于粳性,其中冀酿2号支链淀粉含量最高,为69.84%。粳性辽杂19容重、含水量、蛋白质含量最大,分别为787 g/L、9.66%、8.91%。粳性高粱淀粉颗粒表面光滑,结构较为松散,糯性淀粉浆起始温度、终止温度和热焓值均高于粳性。粳性辽杂19酒中乳酸乙酯含量最高,为227.98 mg/100 mL,其余酯类糯性的均小于粳性。粳性佳县高粱总淀粉、单宁、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和出酒率均为最高,分别为77.42%、1.22%、229.29 mg/100 mL和41.61%。该研究揭示了粳糯高粱之间籽粒、淀粉理化性质和蒸煮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不同高粱酒香味物质含量不同,结合出酒率得出佳县高粱较适合于陕西省西凤酒的酿造。  相似文献   

13.
陈雨薇  王蕾  吴永宁  宫智勇 《食品科学》2019,40(10):272-278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水浸法削减镉污染的大米粉中镉的工艺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测定水浸法对大米粉营养成分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分别研究水浸法对大米粉形态、热力学特征、淀粉晶体结构及官能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浸法削减大米粉中镉的最佳条件为水浸温度42 ℃、料液比1∶3(g/mL)、水浸时间47 h ,此时镉含量为(0.459±0.006)mg/kg,大米粉中的镉去除率达到(61.75±4.31)%,处理后大米粉中镉含量为(0.176±0.003)m g / k g。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大米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脂肪、淀粉、灰分也略有下降(P<0.05)。大米粉水浸后糊化起始温度降低,而峰值温度变化很小,说明大米粉晶体片层被破坏,稳定性降低,大米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可能升高,但水浸处理并没有破坏米粉内淀粉粒晶体成分。水浸大米粉面间距有略微的降低,说明水浸可能导致大米粉产品较原料产品的硬度、咀嚼度、回弹性、黏聚性下降。大米粉在水浸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新的化学键或基团。  相似文献   

14.
高粱作为重要的酿酒原料,其风味物质和化学成分的结构、含量与白酒出酒率、风味特点及品质息息相关。高粱中淀粉含量、结构直接影响白酒出酒率及发酵过程;蛋白质经微生物代谢和美拉德反应后释放的多种风味物质是影响酒体风味品质最重要的因素;高粱中脂肪最易氧化,产生脂肪酸、有机酸赋予酒体香味;高粱中单宁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多种酚类使酒体醇香细致;高粱中无机元素可以改善酒体口感,催化白酒老熟。该文概述了高粱风味物质及检测方法,淀粉、蛋白质、脂肪、单宁、无机元素化学成分的组成及检测方法,探讨了其在酿酒过程中的代谢及其与白酒品质的关系,为研究高粱与白酒品质的内在联系、建立原料验收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有借鉴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何菲  先春 《中国酿造》2020,39(1):181
采用福林-酚法测定酱香酒中总多酚含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0.50~16.00 mg/L范围内标准曲线的线性良好(R2=1.000),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5%~1.53%,加标回收率为99.19%~101.60%,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总多酚单因素同类子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轮次的增加,仁怀大曲酱香轮次基酒中的总多酚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这与每一次发酵循环高粱或酒醅蒸煮糊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仁怀传统大曲酱香酒中总多酚的含量占主要优势,酱香酒中总多酚含量主要受酿酒高粱、酿造工艺、基酒来源和勾兑调味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其含量测定可为酱香酒的勾兑调味和酱香酒产区及工艺的识别提供参考数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了不同直支链淀粉含量的大米、高粱的糊化情况和蒸煮香气,并进行了实验室和窖池发酵试验。结果发现酿酒微生物代谢出的酶既能水解支链淀粉也能水解直链淀粉;同一品种的粮食直链淀粉越高,淀粉结构越紧密,糊化时间越长,粮香越浓;不同品种的粮食淀粉颗粒大小、结构不同,糊化时间也不同。不管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只要糊化得好,出酒率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7.
以4个糯玉米品种(垦粘1号,苏玉糯2号,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对其籽粒产量与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在5月15日播种时受飞虱危害不能正常成熟,能正常成熟时籽粒产量均在4月15日播种时最低,垦粘1号和苏玉糯2号在6月15日播种时最高,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则在7月15日播种时最高.播期对淀粉热力学特征值的影响远高于品种间差异(回生值除外).总体上,回生值受播期影响较小,热焓值和峰值指数以3月15日播种时最高,6月15日播种时最低,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值温度以4月15日播种时最高,7月15日播种时最低,糊化范围4月15日播种时最低,6月15日播种时最高.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和淀粉热力学特征值对播期的响应有显著基因型差异.碘结合力播期处理的变化趋势与转变温度3个指标相似.相关分析表明,碘结合力与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和峰值指数显著正相关,与糊化范围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玉米和高粱为原料进行小曲酒的酿造,通过对比酿酒原料及酿造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差异,结合对玉米原料不同的处理工艺,以期改善玉米酿造小曲酒的酒质。结果表明,高粱的粗淀粉含量与玉米差异不显著(P>0.05),水分含量显著高于玉米(P<0.05)。高粱酒样的酒精度显著高于玉米酒样(P<0.05);高粱糟醅的酸度、残余淀粉以及其细菌数量显著低于玉米糟醅(P<0.05),水分及其酵母菌数量显著高于玉米糟醅(P<0.05)。对玉米先蒸粮再粉碎能够有效提升玉米酿造的小曲酒酒质,酒样酒精度由14.3%vol提升至24.4%vol,乙酸乙酯的含量由0.2 g/L提升至0.6 g/L。  相似文献   

19.
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工艺环节,本研究通过对机械化堆积发酵试验探究,从堆积发酵温度、时间、入窖糟醅水分、酸度、淀粉、还原糖含量,堆积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规律以及主要功能微生物变化规律进行探究,并对试验结果的出酒率、优质品率、基酒的相似度与传统工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化堆积发酵试验堆子温度能达到工艺要求,但堆子升温较传统工艺班组慢,堆积发酵时间延长;SPSS显著性分析入窖糟醅水分、酸度、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与传统班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堆积发酵过程形成了特有的微生态、生物酶类,富集了大量的酱香风味前体物质与中间体,为后期的窖池发酵奠定了菌系及物质基础,使堆积到达"二次制曲"作用;机械化试验班出酒率、优质品率与传统班组相比存在差距,但差异性不显著;机械堆积发酵不会对基酒色谱成分造成不利影响。机械化堆积仍存在一些不足,将进一步改进完善设备,继续开展试验,调节机械化工艺参数,实现提质增量,促进酱酒机械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分别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茅台酒酿造专用高粱红缨子淀粉的颗粒结构,采用离子色谱分析其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特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快速黏度仪及流变仪分析其淀粉糊化特征。结果表明,红缨子高粱淀粉颗粒大小介于5~20 μm,部分颗粒表面有凹陷或呈蜂窝状;淀粉颗粒晶体结构为A型,结晶度为31.0%,淀粉颗粒表面结构的有序性比水稻、马铃薯等其他淀粉高;支链淀粉含有较高的fb3长链组分;在低温及高频率条件下,其动态模量相对较高;另外,红缨子高粱淀粉拥有较高的糊化温度和糊化吸收热焓值,具备高崩解值和低回生值等适宜酿酒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