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养生酒的余酒为研究对象,比较低温减压蒸馏(闭环式低温蒸馏回收)、常压蒸馏(超重力精馏、甑桶蒸馏)、膜过滤(有机物优先透过膜)技术对余酒回收的质效。通过综合比较所回收酒体质量(感官和理化)、回收率、能耗等指标,发现闭环式蒸馏工艺可使余酒回收质效有较大提升。采用50~55℃低温减压蒸馏,酒体感官、质量有较大改善,能耗较低,酒体回收率可达91.7%以上。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设计开发了连续蒸馏装置,重点研究了连续蒸馏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运行方式,分析了连续蒸馏装置的输送系统、进料系统、出料系统、加热系统、冷凝系统、绝热及防潮结构、自动控制系统。采用连续蒸馏设备进行酿酒实验,并对各馏分进行在线取样检测分析主要成分。结果表明,采用连续蒸馏,酒尾对酒头不产生影响,酒头量可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设计开发了连续蒸馏装置,重点研究了连续蒸馏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运行方式,分析了连续蒸馏装置的输送系统、进料系统、出料系统、加热系统、冷凝系统、绝热及防潮结构、自动控制系统。采用连续蒸馏设备进行酿酒实验,并对各馏份进行在线取样检测分析主要成分。结果表明采用连续蒸馏,酒尾对酒头不产生影响,酒头量可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4.
中国白酒的蒸馏技术(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登 《酿酒科技》2005,(2):35-38
现代蒸馏设备虽然替代了传统天锅甑,但传统的蒸馏操作法如“匀辅轻撒”、“探汽上甑”、“缓火蒸馏”等仍然是完成蒸馏目标的基本保证。传统蒸馏操作法是前人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应继承发扬。现代蒸馏设备生产的酒质较天锅甑蒸馏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设备性缺陷。通过对设备的改造以保证酒体纯正,重现天锅蒸馏原理和大幅度提高一级酒产量。(丹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固态酒甑串联蒸馏去酒尾效果以及对主体酒酒质的影响,在劲牌有限公司枫林酒厂酿造车间开展了固态酒甑串联蒸馏试验,通过考察酒尾比例、气相色谱、感官品评指标,经SPSS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固态酒甑串联蒸馏可显著性减少酒尾比例87.5%,酒质乙醛、甲醇分别上升0.11 g/L、0.02 g/L,其他色谱指标与感官无明显差异,固态酒甑串联蒸馏可替代大曲酒酒尾回甑工艺,节省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6.
白兰地蒸馏工艺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小型夏朗德蒸馏锅对佳丽酿原酒进行了一、二次的蒸馏,并对两次蒸馏过程中原白兰地的主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蒸馏过程中酒头、酒尾截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截取时机的选择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型夏朗德蒸馏锅对佳丽酿原酒进行了一、二次的蒸馏,并对两次蒸馏过程中原白兰地的主要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蒸馏过程中酒头、酒尾截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截取时机的选择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分析了白兰地二次蒸馏过程中苯甲醛、1,1,6-三-甲基-1,2-二氢萘(TDN)、乙酸2-苯乙酯、2-苯乙醇以及苯并噻唑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苯甲醛、乙酸2-苯乙酯和苯乙醇在酒体和次酒尾中含量较高,在酒头和酒尾中含量较低;TDN和苯并噻唑在酒头中含量较高,在其他馏分中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高琳  梁咏雪  张仁堂  纪庆柱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2):181-185,213
以酒精度7%vol的黑化红枣酒为基酒,研究蒸馏过程中酒精度、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并以挥发性物质含量及感官评价为标准,确定黑化红枣酒最适蒸馏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主要对蒸馏酒中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等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酒精度随蒸馏过程的进行逐渐降低,降至2.4%vol时停止蒸馏;二次蒸馏过程中醇类、酯类、醛类酒头中含量较高,含量随蒸馏过程逐渐降低,部分醇类、酸类及醛类酒尾中含量高,随蒸馏过程呈上升趋势。通过对两次蒸馏过程酒精度和二次蒸馏不同掐酒头量和去酒尾量所得馏出液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及感官评定结果分析,最终确定黑化红枣酒蒸馏工艺为:一次蒸馏馏出液收集体积为原液的35%,平均酒精度27.4%vol,二次蒸馏截取酒头量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2%,去酒尾量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20%,总馏出液收集体积为一次馏出液体积的46%。  相似文献   

10.
将被氧化的葡萄酒进行蒸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蒸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气味活性值(OAV)分析蒸馏酒头、酒心、酒尾各阶段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酒头、酒心、酒尾分别共检出65种、93种、8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OAV≥1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为20种、40种、29种。酒头含有高浓度乙酸、乙醛、乙酸乙酯等,截取酒头可将这些带来不悦氧化气味的物质去除;酒心以果香为主,花香、奶油、脂肪香气为辅,溶剂味、烟熏味、青草香次之,还有些许甜香,整体较为均衡,可用作葡萄蒸馏酒调配;酒尾因含有少量苯乙醛、苯乙醇、异丁醛、异戊醛等高沸点化合物,虽不能用作蒸馏酒的主体,但可加入新的原酒继续蒸馏再利用。该研究为低质低值葡萄酒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产用固态蒸馏设备和缩尺实验台,对酱香型白酒四~七产酒轮次固态蒸馏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流酒阶段饱和蒸汽流量和尾酒量对各轮次产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酒阶段饱和蒸汽流量对酱香型白酒的基酒产量(均换算成50 kg酒醅生成53%vol基酒的质量)具有显著影响,在实验工况内,以50 kg酒醅为标准,缩尺实验四、五轮次与生产班组五、六、七轮次最高基酒产量分别比最低产量高0.49 kg、1.15 kg和0.3 kg、0.2 kg、0.06 kg,表明目前的流量调节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流酒阶段饱和蒸汽流量过小会导致接酒时间大幅延长,影响接酒效率;串香蒸馏能够有效提高馏酒整体浓度,从而提升基酒质量。研究结果为白酒蒸馏过程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其他香型的白酒蒸馏工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冬季、春季牛栏山二锅头大茬、二茬在不同时间段原酒及蒸馏过程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总酸含量冬季是春季的2~3倍,乙酸含量占总酸的75%以上,蒸馏过程含量升高2~4倍。醇类在蒸馏过程中逐渐降低,酒尾比酒头含量下降50%~75%,除正丙醇冬季高于春季外,异丁醇和异戊醇含量冬春两季差别不大。乙酸乙酯在酒头中占总酯90%,酒尾中仅占3.18%~5.71%,其含量冬春两季差别不大;乳酸乙酯春季高于冬季,蒸馏过程中含量逐渐增加,酒尾中其含量占总酯93%以上。冬季乙醛和糠醛含量约是春季的5倍,在蒸馏过程中乙醛含量下降了75%以上,糠醛含量则升高了2~3倍。该研究为科学有效地量质取酒、分级贮存、基酒勾调、产品研发等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白酒通常采用甑桶一次蒸馏方式,不进行二次蒸馏。使用壶式蒸馏、常压蒸馏及减压蒸馏3种方式对浓香型原酒进行二次蒸馏,研究蒸馏效率、感官品质及挥发性脂肪酸和四大酯(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的变化。结果表明,壶式蒸馏效率最高,其次是常压蒸馏、减压蒸馏。使用感官喜好度排序秩次统计,结合Friedman检验与Page检验(α=0.05),发现二次蒸馏酒与原酒存在显著性差异,按喜好度排序依次为减压蒸馏酒、壶式蒸馏酒、常压蒸馏酒和浓香型原酒。二次蒸馏能有效去除原酒的异嗅(如4-甲基苯酚等)。浓香型原酒经二次蒸馏后总酸浓度大幅度下降,而总酯浓度下降差异较大,但酒体仍不失浓香型酒的主体风格。  相似文献   

14.
1990年5月,我们把某酒厂蒸馏过程中的基础酒,分为酒头、上馏段、中馏段、酒尾四个部分,随机抽取64个样品,分别对甲醇、乙醇、杂醇油、总酯、总酸和总醛浓度进行了分析。从结果看:乙醇、杂醇油和总醛浓度均以酒头最高,酒尾最低;甲醇和总酸浓度均以酒尾最高,酒头最低;总酯浓度有两个峰,即头峰和尾峰。头峰较高;掌握各组分在蒸馏过程中的分布,适时掐头去尾,对提高曲酒质量,风格典型化有很大意义。90天发酵总酸浓度高于45天发酵,并且上、中馏段总酯浓度高而稳定,是勾兑优质酒的良好基酒。  相似文献   

15.
钟科贤 《中国油脂》2005,30(11):19-22
概述了米糠油物理精炼蒸馏脱酸工艺与设备.蒸馏脱酸工艺分间歇式、连续式两种,脱酸方式分简单蒸馏、卧式蒸馏、板式蒸馏、填料蒸馏等;蒸馏脱酸设备包括闪蒸设备、蒸馏设备、换热设备、FFA回收设备以及热能供应设备、真空获取设备.  相似文献   

16.
杨启贤  胡曰德 《酿酒科技》2010,(1):63-64,69
对以南水梨为原料,用优选活性干酵母进行发酵,经蒸馏、陈酿、勾兑等工艺生产得南水梨白兰地的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温度25-28℃,接种量150mg/L,发酵期5d后,残糖含量低于4g/L,发酵效果较好,产酒率较高;不同的蒸馏设备试验表明,带边侧蒸馏塔的连续蒸馏设备蒸的酒比传统的夏朗德式蒸馏设备蒸的酒好。(孙悟)  相似文献   

17.
共沸法生产无水乙醇的技术方法,是通过向普通的酒精中添加夹带剂(如苯),利用普通的蒸馏塔设备进行精馏。由于设备流程和加工工艺的不同,生产的无水乙醇的纯度是不同的,研究采用"恒沸蒸馏-苯回收蒸馏-酒精回收蒸馏"三塔流程技术,可使成品无水乙醇含量超过99.8%vol。  相似文献   

18.
我国白酒通常采用甑桶一次蒸馏方式,不进行二次蒸馏。采用壶式蒸馏、常压蒸馏及减压蒸馏对浓香型原酒进行二次蒸馏,研究不同二次蒸馏方式对氨基甲酸乙酯(EC)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掐头去尾方法能够获得EC浓度较原酒低的二次蒸馏酒,EC大量存在于酒尾及残液中。壶式蒸馏时的EC相对去除率最高(92.76%),其次是减压蒸馏(89.55%)、常压蒸馏(81.46%)。慢火壶式蒸馏酒的EC浓度略低于快火,快、慢火壶式蒸馏对EC的去除无明显差异。二次蒸馏对不同EC浓度(233.33~1 162.94μg/L)的原酒均能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EC相对去除率在89.91%~92.76%。壶式蒸馏过程中EC浓度随着酒精度的降低而呈现先下降后平稳再上升的趋势,二次蒸馏掐头去尾工艺能有效降低白酒中EC的含量。壶式蒸馏过程前期的EC主要来源于酒中本来存在的EC,而蒸馏过程后期的EC可能来自于氰化物等前体物质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检测了蒸馏前、后的泸型酒酒醅中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差异。结果表明,蒸馏前、后酒醅中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相似,但相对含量差异明显。蒸馏后酒醅中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比蒸馏前酒醅降低21.68%,而酸类、羰基类、酚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10.83%、6.68%、0.21%和4.08%。经过蒸馏后,大部分酯类化合物(除乙酸异戊酯、己酸丁酯、壬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相对于内标的峰面积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这些酯类化合物有较高的蒸出效率,能够被大量蒸馏至基酒中。与此同时,一些酯类化合物在蒸馏过程中受热分解产生相应的酸类化合物,由于酸类物质沸点较高不易蒸出,大部分积累在蒸馏后酒醅中,参与下一轮发酵。  相似文献   

20.
固体发酵生产工艺及蒸酒设备是我国固体白酒生产的独特标志,这一生产工艺过程也决定了这种酒的固有风味。就固体发酵白酒蒸馏一甑桶蒸酒而言,在蒸馏过程中馏出液酒精浓度逐渐下降,当达到要求浓度后,不符合要求浓度的就被掐掉了,损失酒精分很多,被掐掉部分称为酒尾(酒稍子)。如平均接酒60度时,被掐掉酒尾的酒精分(特别是掉排时)含量一般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