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陈长文教授的<明代科举文献研究>一书,已于2008年3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明史和科举学研究界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全书包括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是作者用力最勤的学术领域.包括<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原始性与权威性>、<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版本之比较>、<进士登科录探源--兼与傅璇琮先生就"金花帖"问题商榷>、<山东省东明县文物保管所藏明版(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述论>、<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刊刻、流布与珍藏>、<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明代进士登科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十个专题,各从不同角度对明代进士登科录进行了研究和阐释,大多属于此前无人或很少有人问津的原创之作,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更好地利用明代科举的第一手资料--登科录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杰作,对其后典制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学者王圻编纂<续文献通考>,记载了南宋、辽、金、元和明代万历以前的典章制度及其相关言论,并且在门类设置上有所增益.清代乾隆年问,三通馆臣奉旨修成<续文献通考>,其内容完整、考证精细,所作史论也反映出较高的历史见识.从这两部书的内容、编次和价值来看,它们不仅继承了<文献通考>的著述规模,而且对典制体史书的撰述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兴闵氏、凌氏家族是明代后期浙江重要的私家刻书商.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藏<吴兴闵氏宗谱>和<凌氏宗谱>等文献,对闵、凌二姓的世系关系做出考证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南京文物部门一直在明代大报恩寺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并意外发现北宋初年瘗葬的长干寺(天禧寺)舍利塔地宫,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文拟在明代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和近人张惠衣先生<金陵大报恩寺塔志>的基础上,以文献材料为主,对天禧寺的渊源长干寺,以及该寺在宋元、明初的基本情况进行一番梳理,并作一些必要的考述.  相似文献   

5.
张凡 《殷都学刊》2009,30(3):140-145
<大明令>是明代洪武初年的一项重要的立法,其与<大明律>形成的律令关系是研究中国古代律令体系非常重要的样本.从法律形式与适用方式上来讲,<大明令>与<大明律>有很多不同之处.随着明代立法的完善,"令"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效力依然存在,这种效力部分来自于其立法精神与其他法律形式的一致性,部分来自于统治者遵循"祖制"的传统.而明代中叶以来,"例"的修订与"会典"的编纂对传统的律令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罗福惠 《江汉论坛》2007,(10):75-78
<楚纪>是一部保存楚地文献、详载明代两湖历史文化的鸿篇巨制.该书体例具有探索性,其内容则可为当今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提供资源或资料线索."四库存目"称其"殊不足观",其实是出于当时的政治忌讳.<湖北文征>在收录<楚纪>撰者廖道南的作品时,有一明显失误.  相似文献   

7.
江澄 《船山学刊》2005,(2):41-43
<中华儒藏>编纂工程,作为一项填补我国典藏空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已由北京大学牵头正式启动.在儒、释、道三家中,佛学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佛藏>,道学在唐代也有了我国最早的道教总集<开元道藏>,而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学,两千多年来却一直没有一部文献典籍汇编大全--<儒藏>.自明清以降,许多学人都引以为憾.据考证,纂修<中华儒藏>之事,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湖湘学人孙羽候,乃纂修<中华儒藏>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明清戏曲中,有一类把作者科举考试的经历遭遇、感受体验和理想追求投寄到作品人物身上的"自况"之作,冯惟敏的<不伏老>是其中最早的作品.通过解读文本,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及其他文体作品的分析,可以判断<不伏老>是作者在最后一次冲击进士考试前自我抒怀,自我激励,自我祝祷之作.  相似文献   

9.
周必大与《文苑英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敏 《兰州学刊》2005,20(6):243-245
为了修正已往校勘的疏漏和保存更多的文献,南宋丞相周必大在致仕后重新校勘、刻印了北宋著名的官方类书<文苑英华>.周必大的<文忠集>和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证明:他不仅是<文苑英华>重刊的组织者,还亲自做了该书的校勘工作,并给予合作者以充分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明代福建易学的主流是阐发程朱传义,以蔡清<易经蒙引>为代表的"清源学派"易学,成果卓著,影响遍及全国.另一方面,明代福建易学成就又展现了多样化的特色:以苏浚<生生篇>为代表的心学派易学,以李贽<九正易因>为代表的义理易学,以魏浚<易义古象通>、黄道周<易象正>为代表的象数图书易学,以何楷<古周易订诂>为代表的集解派易学,都为构建明代易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