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评价老年入院患者的营养状况,了解NRS2002和MNA-SF与传统营养评价方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医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肾内科新入院老年患者162例,进行人体测量和生化指标检测,包括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计算两种方法与传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NRS2002与BMI、CC、AMC、ALB、H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MNA-SF与BMI、CC、AMC、ALB、HB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NRS2002及MNA-SF与TP、CR、BUN、TG、TC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NRS2002和MNA-SF可以作为内科老年入院患者的营养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90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NRS2002评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RS2002<3分,34例)和观察组(NRS2002≥3分,56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分析HbA1c水平对老年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不佳发生率为62.22%,NRS2002≥3分组患者体质指数(BMI)值更低,营养知识、营养态度、营养行为评分更低,且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不佳率更高,均有P<0.05。NRS2002≥3分组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素氮(BUN)、HbA1c显著高于NRS2002<3分组(P<0.05),血清白蛋白(ALB)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显著低于NRS2002<3分组(P<0.05),2组患者血脂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差异(P>0.05)。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B...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析引起患者营养风险的危险因素,为存在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患者及时进行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236例肿瘤内科住院进行化疗治疗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通过测评体质指数、检测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等评定患者营养状况,并将其与NRS2002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36例进行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中,男性患者114例,占48.3%;女性患者122例,占51.7%;其中有142例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占60.2%;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头颈部肿瘤、淋巴造血系统、妇科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疾病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是66.7%、69.0%、61.9%、66.7%、33.3%、56.0%。基础疾病情况对是否发生营养风险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有营养风险的比率较高。营养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r=0.042,P0.05),与HGB呈负相关(r=-0.015,P0.05),与ALB呈负相关(r=-0.103,P0.05),与BMI呈负相关(r=-0.086,P0.05),标准化系数的绝对值最大的是ALB,其次是BMI,然后是年龄,最后是HGB,所以对因变量营养风险的作用按大小排列依次是ALB、BMI、年龄、HGB。结论:进行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且营养风险的发生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是否贫血、白蛋白水平及BMI等均有相关性,对于该类患者进行营养评估时应加强动态监控,发现营养风险时,临床上对其及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和微型营养评价精法评价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不同因素对其营养状况的影响,比较2种营养筛查方法的适用性和结果,为临床营养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4月入住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的年龄≥65岁、住院时间≥24h的180例老年患者,由经过培训的营养师对神经内科的老年住院患者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和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2种筛查方法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观察其评估营养状况的可行性。结果:180例老年患者中低体重、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6.1%、23.3%和16.7%,体重指数正常者占53.9%。采用NRS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定,有营养风险者共计75例(41.7%),其中男性患者61例占42.7%、女性患者14例占37.8%;高年龄组患者有营养风险的比例较高(59.4%)。采用MNA-SF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为58.3%、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7.3%,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增加(P0.05)。105例NRS3分的患者,再按照MNA-SF进行评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65例(61.9%)、营养不良者6例(5.7%);NRS≥3分者75例,再按照MNA-SF进行评价,有营养不良风险的共40例(53.3%)、营养不良者25例(33.3%),2种方法的筛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NA-SF的营养风险检出率更高。结论:MNA-SF的适用性更好,老年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营养技师应加强对患者进行营养宣教,配合临床医生积极进行营养干预和营养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一种智能营养自动筛查系统与NRS 2002在肿瘤患者中的适用性,从而为营养筛查工作的落实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选择。方法:采取连续取样的方法,对205名住院成年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性的横断面研究。在入院后24h内营养师利用NRS 2002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同时智能营养筛查系统从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中提取智能营养相关数据指标,如BMI、体重下降、进食减少、ALB、膳食医嘱等,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识别。χ2检验比较两种营养筛查与评估工具结果差异,用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Kappa值分析比较两种营养筛查与评估工具的评定效果。结果:采用NRS 2002筛查发现59人(28.8%)存在营养风险,同时智能营养筛选系统检测出78名患者(38%)存在营养风险。与NRS 2002相比,智能营养筛选系统的灵敏度为83%、特异性为80.1%、约登指数为0.63、Kappa为0.58。NRS 2002和智能筛查系统均与体重、体重下降、BMI、影响进食的症状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但智能筛查系统在影响进食症状、体重下降、BMI的相关性明显优于NRS 2002。NRS 2002与智能筛查系统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349,P0.000)。NRS 20023分组较NRS 2002≥3分组的体重、BMI、TP、ALB、LY、HGB、RB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智能筛查系统无营养风险组与营养风险组在体重、BMI、ALB、HGB、RB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智能营养筛查系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于住院肿瘤患者尚可以被接受,可用于筛查和早期识别存在营养风险的住院肿瘤患者,但需要在更多的病种和患者中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患者全面主观营养评估(PG-SGA)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住院治疗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680例,分别用NRS 2002和PG-SGA评价患者营养状况,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其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38.2%和36.2%;不同年龄段、肿瘤类型和TNM分期的肿瘤患者NRS 2002/PG-SGA评分及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随年龄和TNM分期增加而增高,胃癌和结直肠癌高于其他类型消化系统肿瘤(P0.05);以白蛋白(ALB)为"金标准"判断营养不良,NRS 2002和PG-SGA与ALB判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667和0.751;NRS 2002与PG-SGA判断结果一致性高,列联系数r为0.49。结论:消化系统肿瘤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随年龄和TNM分期增加而增高,NRS 2002和PG-SGA均可用于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评价方法对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NRS2002对40例患者进行筛查,并使用全面主观评定法(SGA)、人体测量指标(身高、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实验室检查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SGA42.5%,人体测量指标评价方法42.5%—62.3%,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价方法12.5%—80%;SGA与TP、ALB、PA、TLC具有相关性,与Hb的相关性稍弱(P=0.07);而与BMI、AMC、TSF相关性差。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与主观全面评价(SGA)一致性检验的k=0.319,P<0.05,灵敏度78.3%,特异性52.9%。结论:各种营养评价方法对HD患者评价结果间存在差异;就SGA来说,患者的TP、ALB、PA、TLC较BMI、AMC、TSF可靠好;NRS2002对HD患者的营养评价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应该将SGA与单一指标相结合,综合应用评价HD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应用于临床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评估中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共186例纳入研究,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和传统营养评价方法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应用效果及价值。结果:186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均接受营养风险筛查和一般营养状况评估,营养风险筛查评估方法显示56例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占30.11%;糖尿病肾病Ⅳ期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为51.52%、Ⅴ期发生率为70.59%,均显著高于Ⅲ期发生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水平低于30g/L者30例,占16.13%;BMI检查结果示营养不良者19例,占10.22%;相关性研究发现,营养风险筛查与BMI、ALB、PA、SCr具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应用营养风险筛查评估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可有效评估患者早期存在营养不良风险,以便早期干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住院天数≥14d的336例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的应用情况,观察营养支持方式与住院天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患者入院后第2d采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除体重指数采用中国标准外,其余与NRS2002方法一致),并于出院时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应用情况。结果:336例住院天数≥14天的患者中完成NRS2002筛查的患者325例,NRS2002适用率为96.73%。存在营养风险(NRS≥3分)患者117例,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36.00%。手术科室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7.36%,非手术科室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4.27%,不存在差异(χ2=0.333,P=0.564)。其中70.94%的患者得到了营养支持,手术科室的营养支持率(79.41%)高于非手术科室(59.18%),支持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3,P=0.017)。营养支持多延后于营养风险筛查后3—4d。手术科室患者入院后7d内营养支持以全肠外营养为主,占62%,14d时肠外营养(全肠外、肠外肠内并用)仍占63%。非手术科室7d内的肠外营养(全肠外、肠外肠内并用)支持率79%,14d时以肠内营养为主,占71%。手术科室的平均住院天数多于非手术科室(F=3.991,P=0.001)。结论:住院天数≥14d患者存在营养风险比例较高,肠外营养的过度使用情况比较严重,应推广和应用基于证据支持的营养指南来改善此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分析营养状况与所患慢性疾病的关系,为指导老年住院患者营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302例第一诊断为常见慢性疾病的老年住院患者,使用NRS2002结合BMI、ALB进行营养评价,评价结果与经人体测量、生化检查获得的反映蛋白质-能量营养状况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302例老年患者营养风险的检出率为50.7%、营养不足的检出率为25.8%,随着年龄的增加,营养风险、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一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71.3%、29.9%;随着营养状况的下降,BMI、AC、CC、TP、ALB、PA、HB显著下降。结论: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检出率高,第一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营养状况最差。因疾病、年龄的影响,老年患者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易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了解肺结核患者愈后膳食情况、营养知识及相关疾病知识知晓情况,为促进肺结核患者愈后健康恢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某县愈后肺结核患者545例,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膳食营养状况、营养知识及营养相关慢性病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膳食情况调查显示,愈后肺结核患者每日三餐不规律者143例,占26.34%;一周饮食中种类〈5种者及很少吃奶蛋肉类者分别占26.34%和43.12%;常吃较成食物者176例,占32.29%;BMI〈18.5者67例,占12.11%;食欲不佳者45例,占8.26%;患者愈后膳食种类较患病时有明显提高(P〈0.001),平均食用种类为5.2种。影响肺结核患者愈后膳食种类的因素主要为性别(P〈0.05)和知识知晓率(P〈0.001)。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仍有呼吸困难者或气喘者92例,占16.88%;常感乏力者216例,占39.63%。肺结核患者愈后膳食营养知识知晓率为68.69%;对哪种食物含铁较多的知晓率是42.02%;对常吃什么食物可以防治贫血知晓率43.30%;治愈后的肺结核患者对人体超重/肥胖容易引起哪些疾病知晓率为58.70%;引起糖尿病的原因知晓率是49.91%;糖尿病患者是否比正常人更易患肺结核知晓率67.52%;肺结核患者是否比正常人更易惠糖尿病知晓率57.43%;肺结核患者是否比正常人更易患糖尿病知晓率57.43%。治愈后的肺结核患者的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4.6%,影响知晓率的主要因素为文化水平(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愈后膳食结构仍不够合理,膳食营养知识以及营养相关慢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不同营养评价方法评价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不同因素对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4月_2012年8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的年龄I〉65岁的225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第三天使用微型营养评价精法(MNA—SF)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进行评估时测量上臂围(AC)、小腿围(CC)、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记录入院后距进行评估最近的一次血清白蛋白(ALB)检测值。使用统一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MNA—SF、AC、CC、ALB评定住院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分别是58.7%、24%、34.7%、22.7%,BMI的评定表明,低体重占20%,超重和肥胖占38.2%。年龄、对自身营养状况的关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影响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结论: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较高。加强营养宣教,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定期进行营养评价、积极进行营养干预和营养治疗有助于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营养护理干预用于糖代谢异常孕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糖代谢异常孕妇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营养组29例、对照组29例,给予营养组营养护理干预,对照组不应用营养干预措施。统计两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转阴率以及治疗后两组的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质指数)。结果:营养组随访率高于对照组(P〈0.05),2年后糖代谢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除比较2hPG、TG、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论:实施营养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孕妇糖代谢异常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甘肃省穆斯林人群1聚集地区的超重和肥胖的现状,探讨与血压、血糖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慢性病预防提供策略。方法:选择甘肃省穆斯林人群聚集地区为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超重、肥胖患病率分别为45.68%、17.73%。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人群血压、血糖异常率均高于BMI正常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50—、60—年龄组)、性别、高血压、高血糖与肥胖有密切关系(OR值分别为2.262、1.509、1.327、0.701、1.399、1.172,P值均<0.05)。结论:甘肃省穆斯林人群40岁以上超重及肥胖的患病率水平较高,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糖与肥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营养护理对产妇泌乳的影响,为产妇科学饮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06月—2013年01月我院产妇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为实验组产妇应用营养护理,对照组由家属提供饮食,比较两组泌乳始动时间及泌乳量。结果:实验组生产后48h、72h、96h泌乳的人数分别为27例、20例、3例,对照组对应为13例、23例、12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实验组泌乳充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8.0%VS 76%,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妇泌乳效果更佳,产后营养护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青年医务人员的值班期间的膳食摄入与营养健康现状,为有效改善医务人员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某医院年龄18—40岁的各系列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了解身高、体重、膳食摄入变化情况,回收有效问卷218份。结果:医务人员营养不良比例总计22%(49/218),其中营养过剩19%(42/218),营养不足3%(7/218),医生和医技人员体质指数和营养过剩的发生率均高于护士(P0.05)。医生营养摄入受损发生率(17%)高于护士和医技人员(P0.05)。高年龄组医务人员体质指数和营养过剩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年龄组医务人员,营养不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低年龄组医务人员(P0.05)。结论:医务人员膳食摄入和营养健康现状有待于改善,需采取有效措施关注医务人员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连云港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探讨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他们的体质提供科学依据,为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整群抽取连云港市4个县的4所农村中学13—17岁初中学生637人,其中留守儿童422人(66.2%)、非留守儿童215人(33.8%)。采用问卷调查,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对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进行评定。结果:留守儿童三餐营养搭配基本合理、留守儿童存在不吃主食情况、优质蛋白摄入严重不足、日饮水量(500raL)过少、睡眠时间不足、吸烟、喝酒等男女生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留守儿童所占当地农村儿童的比例较高,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其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值得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评价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家长营养知信行(KAP)水平,为幼儿园建立科学有效的营养教育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4所一级一类幼儿园共907名家长,采用问卷的方式开展营养KAP现况调查。结果:家庭收入、学历、职业、培训对家长的营养知信行水平影响显著(P<0.05)。家长营养知识得分的及格率为86.87%,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知识结构需要完善。营养教育培训显著影响家长的营养知识和行为(P<0.05),但对家长营养态度的影响不明显(P>0.05)。家长的营养知、信、行三者之间相关性都不强,不具一致性。90%以上的幼儿家长对于营养教育持积极态度,希望自己和幼儿接受营养教育,同时也希望幼儿园和国家积极开展营养教育及儿童营养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