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巯咪唑(他巴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最严重的副作用是粒细胞缺乏症(粒缺)。其发生率为0.1%~0.6%。粒缺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并发严重感染。感染是粒缺的主要致死原因,即使在有效抗生素使用下,病死率也高达25%,若治疗不及时,患者病死率更高。因此临床处理十分棘手。我们收集2000年3月-2004年6月住院的5例粒缺并严重感染患者病例资料,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粒缺)是造血系统疾病中的急重症,疾病早期如果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我院1995-2004年共收治急性粒缺患者18例,现结合病例探讨急性粒缺症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实体瘤化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常见。粒缺伴发热常常意味着感染,一旦患者出现了感染等严重合并症,则死亡率相当高。为预防粒缺患者细菌感染、减少其严重合并症,临床上通常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和/或粒细胞刺激因子。本文综述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爱立敷用于预防血液科化疗后粒缺期患者PIC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血液科化疗后粒缺期携带PICC置管患者1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普通PICC维护的基础上加用爱立敷薄片;对照组仅采用普通维护的方式。结果实验组发生穿刺点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爱立敷可以有效预防粒缺期患者PICC穿刺点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对9例因服用ATD致粒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TD引起粒缺不管服药剂量大小、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初治或复治都能发生,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HCSS)疗效肯定,联合应用G—GSF效果更明显。结论:对服用ATD患者必须常规监测白细胞,若发现粒缺尽早应用HCSS和G—GSF,如合并感染选用抗生素,配合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原因,治疗和护理特点。方法对29例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服用ATD致粒缺的原因,临床特征,早期采用有效的抗生素,刺激骨髓升高粒细胞等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及效果评价,从而提出护理对策。结果29例患者经过1-4周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除2例死亡于感染性休克外,其余均成功治愈。白细胞(WBC)总数和粒细胞计数升至正常。结论粒缺为ATD的严重不良反应,在ATD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WBC,尽早发现粒缺患者,及时采取防治感染、升WBC等综合治疗措施和护理。  相似文献   

7.
张娟  李明勇  贺元  龚茜 《四川医学》2017,38(9):981-984
目的探讨粒细胞缺乏症的外周血常规、骨髓象及铁染色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粒缺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108例确诊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外周血常规、骨髓象及铁染色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08例粒缺患者血常规按年龄共分为8组,>80岁组粒缺患者HGB,RBC明显减低,RDW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象按照增生情况可分为成熟障碍型和再生障碍型,其中成熟障碍型78例(72.2%),再生障碍型30例(27.8%),再生障碍型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成熟障碍型组(P<0.05);粒系、粒红比值比明显低于成熟障碍型组(P<0.05);铁染色结果显示,粒缺患者平均外铁为1+,铁粒幼红细胞比例平均为22%,内外铁均不缺。结论加强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外周血常规及骨髓象的监测,了解骨髓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及形态变化,有助于粒细胞缺乏症骨髓象的诊断与分型,结合铁染色结果及病因分析有助于粒细胞缺乏症的及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分别预防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笔者医院收治的380例血液病患者在粒缺期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观察IFI的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伏立康唑组(n=114)的IFI发生率为7.0%,明显低于非伏立康唑组(n=266)的真菌感染率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伏立康唑组和非伏立康唑组的总不良事件(AE)发生率分别为13.2%和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而且Kaplan-Meier分析显示,伏立康唑组IFIs的累积发生率低于非伏立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 伏立康唑用于恶性血液病粒缺期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 (粒缺 )的临床特点 ,探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例他巴唑致粒缺的临床资料。结果 :2 3例粒缺发生于服他巴唑后 4~ 1 2周 ,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组白细胞开始上升时间为 ( 6.2 6± 1 .48) d,上升至正常的时间为 ( 1 4.0 4± 2 .36) d,而联合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rh G- CSF)或重组人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rh GM- CSF)组分别为 ( 2 .5 0± 1 .1 7) d和 ( 5 .2 5± 1 .42 ) d。结论 :他巴唑致粒缺的危险阶段是治疗初 1~ 3月 ,rh G- CSF或 rh GM- CSF是治疗此类粒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临床及骨髓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996年4月-2006年4月收治的16例各种药物所致粒缺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象特点。结果引起急性粒缺的药物有他巴唑(甲巯咪唑)10例,氯丙嗪2例,氨基比林2例,磺胺药、苯巴比妥各1例。结论粒缺为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对可能引起粒缺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白细胞计数及粒细胞绝对值,必要时行骨髓穿刺检查以避免或及早发现粒细胞缺乏症。  相似文献   

11.
目前肿瘤化疗剂量不断加强,器官移植日趋频繁,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强烈化疗以骨髓重度受抑为目标。骨髓移植预处理采用扫荡性化疗或/和总体照射,宿主的造血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遭到严重破坏,继发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和宿主免疫机能减损的严重或致死性细菌或/和霉菌感染,构成了新的挑战。现就粒缺继发感染的特征及其治疗作如下综述。1 患者特征患者粒缺和免疫机能减损是感染增加的重要因素。引起该病的主要因素有:(1)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实体瘤等;(2)造血系统疾患:再生障碍性贫血;(3)免疫机能缺陷:先天或获得性AI…  相似文献   

12.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2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霞  包小娟  姚冬芳 《广西医学》2004,26(1):135-136
抗甲状腺药物 (ATD)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时 ,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粒细胞缺乏症 (粒缺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完全缺乏或低于 0 5× 1 0 9/L ,称为粒缺 ,其发生率虽然很低 ,在 0 5 %以下〔1〕,但病情凶险 ,如不及时处理 ,可导致死亡。我科 1 985年 8月至 2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小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治疗非化疗药品所致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 ,选择 30例粒减或粒缺患者 ,其中应用小剂量rhG CSF(治疗组 ) 15例 ,对照组 15例。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升至 2 0× 10 9/L的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用 2个样本均数差异的t检验方法 ,P <0 0 5。表明非化疗药品所致粒减或粒缺使用rhG CSF能加快周围血粒细胞上升至正常计数值 ,帮助患者加快度过骨髓抑制期 ,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急性粒缺)系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低于500个/每立方毫米或完全消失,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如不给予及时、恰当的治疗,患者常因严重感染而死亡。治疗的效果决定于产生的原因,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导致急性粒缺的主要原因是对药物的特异性反应,多于数日或1~2周内发生,而细胞毒药物,放射治疗或其它毒物则发生较晚。急性粒缺患者应及时住院治疗,条件许可时并应进行隔离。应详细询问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口腔修复法对先天性缺牙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治疗的先天性缺牙患者32例,均采用口腔修复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咀嚼功能与语言功能。结果 32例患者中有30例治疗有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3.75%。治疗后患者的咀嚼功能评分与语言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修复疗法对先天缺牙患者的疗效显著,不仅能有效解决患者缺牙问题,而且治疗时间不长,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他巴唑为一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常用药,其副作用中致白细胞减少并不少见,而致粒细胞缺乏症(简称粒缺)则不多见。现将我们近二年所遇7例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7例均经内分泌专科确诊为甲亢,服他巴唑20~30mg/d(多数为30mg/d),全部经血液科确诊为粒缺而住院治疗。7例均为女性。年龄23~57岁,平均41岁。 2.服他巴唑至粒缺的发病时间:5例为首次服药发病,2例为再次服药致第二次粒缺。7例(包括第二次发病2例)首次服药至发病时间为3周2例、6周1例、7周2例、8周1例、9周1例。其中2例第二次发病时间分别为再次服药后2~+周、4周。  相似文献   

17.
收治5例因服他巴唑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粒缺)的甲亢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45~60岁。2例为初病,3例复  相似文献   

18.
吴浩  吴磊  刘洋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5):134-137
目的 探讨单手提下颌和双手提下颌在松动牙齿缺齿老年患者经口可视硬性光棒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有松动牙齿缺齿需行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单手提下颌组(A组)30例和双手提下颌组(B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成功率、光棒位置调...  相似文献   

19.
治疗格雷夫斯病(GD)目前主张首选甲巯咪唑。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简称粒缺)是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过程中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副作用。关于国产甲巯咪唑(他巴唑)引起粒缺的病例时有报道,尚未见有甲巯咪唑(商品名:赛治)引起粒缺的报道,我院发现一例赛治致严重粒缺的患者,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53例急性白血病在化疗中并继发性粒缺36例与未发生粒缺17例的预后,及对粒缺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大小与预后分别进行比较,其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另对粒缺患儿分别采用延长化疗间歇期或暂时停止化疗、小剂量继续化疗,原化疗方案常规剂量继续化疗三种不同治疗措施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以小剂量药物继续化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