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一种SiMn3型贝氏体高强钢的焊接HAZ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焊接条件的变化只会改变HAZ某点的热循环温度和影响HAZ宽度.控制好t8/5是控制HAZ奥氏体转变的关键,t8/5为6.3s可使HAZ过热区不产生脆化且保持与基材相当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2.
马氏体-贝氏体钢中奥氏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探讨了马氏体-贝氏体钢中奥氏体的数量及形态分布等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指出了在不同冲击载荷下,针对奥氏体的数量及形态分布选择该种钢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了在边界润滑、滑动磨损条件下,新型奥氏体-贝氏体双相钢的磨损规律,磨面及磨屑形貌,磨损表层微观组织及硬度变化,动态摩擦系数及表面氧化膜与微观磨损机制的关系,并首次建立了“载荷-滑动速度-滑动时间”三维磨损机制图。  相似文献   

4.
奥氏体钢与珠光体钢异种钢的焊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氏体钢中铬、镍元素含量较高,焊缝中容易产生晶间腐蚀和热裂纹,焊接性较差.珠光体钢的碳含量一般较低,焊接性较好.介绍了珠光体钢和奥氏体钢组合焊接时的特点,同时也介绍了奥氏体钢与珠光体钢的焊接实例.分析异质接头所处的材质特性与工况特性,采取合理的焊接工艺措施,就可以得到优质的焊接接头.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在边界润滑、滑动磨损条件下,新型奥氏体─贝氏体双相钢的磨损规律,磨面及磨屑形貌,磨损表层微观组织及硬度变化,动态摩擦系数及表面氧化膜与微观磨损机制的关系,并首次建立了“载荷─滑动速度─滑动时间”三维磨损机制图。  相似文献   

6.
7.
通过新的组织设计及强韧化处理,研制了一类高碳低合金超高强度钢──奥氏体──贝氏体钢(简称奥──贝钢)。研究了其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接触疲劳特性,论述了组织形成和强韧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Fe-C-Mn-Si钢中贝氏体组织及其精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Fe C Mn Si钢的组织及其精细结构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贝氏体铁素体内存在不同形貌、尺寸的残余奥氏体膜 ,它们把贝氏体铁素体分割或包围为不同层次结构单元 ,以残余奥氏体膜为分界面确定了贝氏体铁素体不同层次的精细结构单元及尺寸 .贝氏体铁素体条束由亚片条、亚单元和超亚单元组成 ,其尺寸分别为 2 5~ 80nm ,2 5~ 80nm ,5 .0~ 30nm .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残余奥氏体的加工硬化特征,从抗磨材料角度出发,研究了合金元素铜、钼和热处理规范对奥-贝球铁的组职和性能、残余奥氏体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此高锰钢,研究了不同热处理规范的奥-贝球铁在小能量冲击载荷下的耐磨性,并首次将奥-贝球铁应用于颚式破碎机齿板上。实验室试验及生产现场运行结果表明,其耐磨性均优于高锰钢,约提高15~30%。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能谱分析仪和金相检验,研究了全奥氏体焊缝金属底层焊道产生热裂纹的机理,以及焊接材料成分的变化和焊接工艺规范的变化对焊缝裂纹的影响规律,探索了显微裂纹的防止方法,得出了对生产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Fe-C-Mn-Si钢的组织及其精细结构。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贝氏体铁素体内存在不同形貌、尺寸的电残余奥氏体膜,它们把贝氏体铁素体分割或包围为不同层次结构单元,以残余奥氏体膜为分界面确定了贝氏体铁素体不同层次的精细结构单元及尺寸。贝氏体铁素体条束由亚片条、亚单元和超亚单元组成,其尺寸分别为25-80nm,25-80nm,5.0-30nm。  相似文献   

12.
奥氏体—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研究了一种高碳含硅低合金钢经等温处理获得的新型奥氏体-贝氏体双相组织特征,并将其与常规类型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等温转变温度对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提示了该新型双相组织超高强度钢的强化机理。  相似文献   

13.
对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 Steel)进行了热变形及热处理.通过在贝氏体转变区的等温停留,使部分奥氏体在随后的淬火中保留至室温.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测量了残余奥氏体和贝氏体的晶粒取向,给出了组织中这两相的晶体取向图.以奥氏体晶粒的平均取向为参考系,将贝氏体的取向显示在极图中,并与常见的理论取向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奥氏体-贝氏体的取向关系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符合所有的经典取向关系.在变形奥氏体中观察到了晶粒尺度的变体选择.  相似文献   

14.
奥氏体/铁素体异种钢焊接接头熔合区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熔合区马氏体层的组织特征,并用模拟成分炼钢的方法测得了马氏体层内Ms点的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熔合区马氏体层的组织是位错型马氏体,在马氏体层内,距熔合线位置不同的点有不同的马氏体转变温度Ms;马氏体转变温度主要受熔合区成分梯度控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熔合区马氏体组织形成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16.
结合国内资源优势,研究了用少量Mo、微量V、B、Re进行复微合金化,对14SiMn3型贝氏体高强钢的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复微合金化可显著提高其空冷状态的韧性,明显改善低温韧性,并可显著提高回火抗力和高温回火后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18.
试验研制了了以硅,锰为主的中碳Si-Mn奥氏体-贝氏体钢,可在铸态,正火和缓冷以及锻后空冷条件下均可获得贝氏体组织,且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韧性,其冲击磨损性优于高锰钢。  相似文献   

19.
珠光体-奥氏体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SEM+EDS,TEM+EDS对20/A402,45/A402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成分进行了“原位”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熔化区随母材含碳量的增加而增宽,从焊缝金属区经熔合区到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依次为:A,M-L,P-L,观察到A/M-L,M-L/P-L+F,两条焊接边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高强高韧低碳贝氏体钢的化学成份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化学成份对低碳贝氏体钢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建立了在不同冷却速度下化学成份与力学性能间的经验方程。对硅在钢中的作用做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度和夏氏冲击功均随硅含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变化,在某一硅量下两者同时达到最大。t_v=70min和200min时,强度和韧性达最大的硅含量为1.99%;t_v=8min时,强度和韧性最大时的硅含量为1.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