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中脘穴治疗前额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太 《中国针灸》2007,27(7):496-496
本组病例共53例,均为我院针灸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2年。临床主要症状头痛以前额痛为主,常伴有口干渴欲饮,大便干结,面红赤,或伴有发热大汗出,或伴牙龈肿痛、出血,口臭,善食消谷,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中脘穴  相似文献   

2.
<正>鼻炎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过敏性等几种,分属于中医学伤风、感冒、鼻窒、鼻槁、鼻鼽等范畴,病因病机常为风寒外袭,肺气不宣;风热上犯,肺失清肃;邪毒久留,气滞  相似文献   

3.
2009年1月1日~12月1日,我们针刺中脘穴治疗胃痛8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83例,年龄20~42岁,平均25.6岁;病程0.5~3天。临床表现为胃痛不适,常伴有胀满、嗳气、反酸、打嗝、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刺中脘穴治疗慢性胃炎94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笔者以中脘穴针刺加拔罐为主治疗慢性胃炎9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94例均为门诊病人,男性45例,女性49例;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17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最长者9年,最短者3个月。其中浅表性胃炎62例,肥厚性胃炎19例,萎缩...  相似文献   

5.
针刺中脘穴对胃溃疡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及分组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体重230g±30g,由辽宁中医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胃溃疡模型组(模型组)和针刺中脘组(针刺组)3组,每组10只。1.2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束缚浸水应激造模法[1]。大鼠禁食(防止自食粪便),不禁水24h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和针刺组,每组45例。芒针组芒针针刺中脘穴,针刺组中脘穴直刺0.5~1寸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两组均以2星期为1个疗程。以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芒针组、针刺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积分均较针刺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芒针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部灼烧感症状积分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有效率(95.6%)高于针刺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脘穴芒针速刺与常规针刺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其中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症状的改善,芒针速刺优于常规针刺;中脘穴芒针速刺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7.
杨兆钢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74-2175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多种并发症。通常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的圆形或卵圆形组织缺损。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攻击因子与粘膜保护因子平稳受到破坏所致。攻击因子主要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病变区域微循环障碍以及过多的自由基对胃、肠粘膜损伤等。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抑制胃酸,提高胃粘膜的防御能力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使溃疡愈合。但迄今为止,就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而且这类药物大都存在副作用多,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等特点。为此,探索针刺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前额痛见前额部及眉棱骨处痛,眼眶胀痛,脉长,恶热。我们应用针刺中脘穴治疗前额痛1例,体会如下。〈br〉 王某,男,39岁。2013-02-11就诊。头痛数月,加重1周。数月前无明显诱因引发头痛,曾口服正天丸等中成药,无明显效果,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来诊。患者要求外治法,但惧怕针灸,不允许在头部针刺。刻诊:头痛,每日发作三五次不等,发作时头脑昏晕、胀痛,以前额部痛甚,二目难睁,眉棱骨压痛明显,精神倦怠。平素嗜酒,纳呆,寐差,小便正常,大便偶有黏腻。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濡。西医诊断:头痛。中医诊断:阳明头痛。证属痰浊型。治宜健脾除湿,化痰降浊。考虑其为痰浊停滞阳明经脉,按其中脘穴,压痛明显,头痛有所减轻,遂与患者沟通,告诉其只针刺1个穴位。针刺选穴:中脘穴。针具选择:苏州华佗牌金银制针灸针0.3 mm &#215;40 mm。针刺操作:患者仰卧位,中脘穴常规消毒,1.5寸毫针直刺1.2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针后患者感头脑轻松,前额部疼痛消失。效不更方,续针3次,诸症痊愈。1个月后随访,未再犯。  相似文献   

9.
针刺中脘穴为主治疗荨麻疹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笔者以针刺中脘穴为主治疗60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0岁以下10人,11~30岁15人,31~50岁25人,50岁以上10人。其中急性者39人,慢性者21人。病程最长20年,最短7天。治疗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杨兆钢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74-2176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常见病、多发病,常引起多种并发症。通常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的圆形或卵圆形组织缺损。现代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攻击因子与粘膜保护因子平稳受到破坏所致。攻击因子主要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病变区域微循环障碍以及过多的自由基对胃、肠粘膜损伤等。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抑制胃酸,提高胃粘膜的防御能力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使溃疡愈合。但迄今为止,就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而且这类药物大都存在副作用多.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等特点。为此,探索针刺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艾箱灸中脘穴减少妇科盆腔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进淑 《光明中医》2010,25(1):73-74
目的观察艾箱灸中脘穴对妇科盆腔手术病人胃肠道并发症的的影响。方法选择妇科盆腔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艾箱灸中脘穴,对照组仅按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呕吐次数、排气排便时间。结果治疗组术后呕吐症状明显减少,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05)。结论艾箱灸中脘穴可明显地减少妇科盆腔术后胃肠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中脘单穴针刺加灸法的临床应用100010北京中医医院王京喜,徐春阳单穴治疗具有操作方便,患者痛苦少,易于接受的特点,如能辨证难确,可取得较好疗效。现对贺普仁教授应用中院加灸法的经验进行总结。病夫举例病例一殷XX,女,41岁,初诊日期:1习m年z月14...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芒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芒针组予芒针速刺中脘穴后留针,常规针刺组予中脘穴直刺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日,于治疗结束后两周随访1次。以呃逆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1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2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芒针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芒针组治疗后两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芒针组痊愈19例(63.3%),有效9例(30.0%),无效2例(6.7%),常规针刺组痊愈12例(40.0%),有效10例(33.3%),无效8例(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刺与常规针刺中脘穴为主均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中脘穴芒针速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孔雀开屏"组穴配合中脘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维持原有基础疾病的治疗上,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盐酸多奈哌齐5 mg,日1次睡前口服,并配合健康指导。治疗组予"孔雀开屏"组穴配合中脘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分量表(ADAS-cog)、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的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23/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21/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MMSE评分、ADAS-cog评分、ADL评分及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增高,ADAS-cog评分及ADL评分较前降低,各组脑血管的Vm均较前增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治疗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治疗8周后仍有增长,ADAS-cog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8周后仍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ADAS-cog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8周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孔雀开屏"组穴配合中脘穴针刺疗法可延缓痴呆进程,对提高AD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更有优势,且其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中脘(CV12)不同组穴(俞募配穴、募合配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配穴组和募合配穴组,分别给予针刺中脘-胃俞(BL21)、中脘-足三里(ST36)为主,对GERD主要症状的积分进行观察评价。结果: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分别在经过2个疗程及3个疗程治疗后,症状积分出现显著下降(P〈0.05)。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俞募配穴组及募合配穴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80.77%,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之俞募或募合配穴均能有效地用于GERD的治疗,两者近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但针刺俞募配穴的起效时间快。  相似文献   

16.
17.
王桂玲 《北京中医》2003,22(6):45-46
中脘穴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任脉 ,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 ,八会穴之一 ,腑之会穴 ,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 ,中管、承满 ,主胁下坚痛。《千金翼》云 ,中管、建里二穴 ,皆主霍乱肠鸣 ,腹痛胀满。《针灸资生经》云 ,中脘、三阴交 ,治食不化 ;霍乱吐泻 ,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针灸聚英》云 ,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针灸大成》云 ,霍乱吐泻 ,中脘、天枢。在临床上 ,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 ,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  相似文献   

18.
中脘(《甲乙》),一名太仓《《灵枢》)。穴位取法:(骨曷)骭至脐八寸,太仓居其中,为脐上四寸(《素问》)。俞穴特性:腑会(《难经》),胃募(《甲乙》),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甲乙》),足太阴之结穴(《灵枢·根结》)。临床应用:(一)《资生》:“初不知灸中朊等穴以壮脾胃,亦惑之甚也”。《循经考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消化系统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针刺对于消化系统机能确具多方面多环节的影响。国内外曾就此广泛开展多方面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不仅揭示针刺对于整个消化系统的机能几乎均能发挥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并为其临床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本文拟在有关综述的基础上,再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梗概介绍。一、具体表现 (一)、针刺对于消化道运动机能的影响 1.针刺对食道运动机能的影响:据报道,在X线下观察重刺激针刺天突.膻中.合谷、巨阙等穴,不仅可使健康人食道蠕动增强,内径增宽,且可使食道癌患者癌肿部位的上、下段食道蠕动呈现相同改变。但有关  相似文献   

20.
纳子法针刺神门穴对心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汪鲁莎  刘豫淑 《中国针灸》1997,17(5):264-265
用纳子法按时针刺心经原穴神门,引起心功能的部分指标出现变化,使心率减慢,收缩期、舒张期延长,dZ/dt及HI指数减小;而对照组在针刺后未出现任何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表明子午流注纳子法的确存在着时间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