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抗肿瘤坏死因子一仪单克隆抗体英夫利西(IFX)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传统药物治疗未能完全缓解,或手术后复发,或对药物不耐受的10例克罗恩病患者,于0、2、6周时,静脉输注IFX(5mg/kg)进行诱导治疗,并对第一次输注后14周内l临床效应、血生化学指标及结肠镜表现作出评估。结果在治疗后一周开始即感到改善(8例),平均主观症状记分从2.2±0.63降为1.2±0.42(P〈O.05);平均的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性指数(H—B指数)从6.6±1.57降为2.1±1.02(P〈0.05);血液Hb、ALB、C—RP及ESR也有明显改善;结肠镜下溃疡或其它黏膜病变,达到接近完全愈合(2例)或明显改善。未观察到输注反应;1例第3次输注后血ALT及AST暂时升高;1例第1次输注后41周严重贫血(包括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结论静脉输注3次IFX(5mg/kg)治疗的本组患者,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及较好的结肠黏膜愈合作用。长期安全性需进一步扩大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新型生物制剂英夫利西(infliximab)治疗克罗恩病(CD)的疗效、安全性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前瞻性开放性研究英夫利西治疗传统疗法无效或激素依赖的顽固性CD患者10例:活动期8例,其中4例伴有瘘管;缓解期2例,1例为反复下消化道大出血、1例为肠病性外周关节炎.在第0、2、6周给予5 mg/kg诱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克罗恩病的有效方法。方法患者静脉注射英夫利西单抗(首次给予5mg/kg,在首次给药后的第2周和第6周及以后每隔8周各给予1次相同剂量)联合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一日3次,一次2片)治疗46周。结果患者经联合治疗6周后,腹痛、腹泻症状明显缓解,全身营养状况改善迅速,46周后症状消失。结论英夫利西联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克罗恩病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于炎症性肠病的基因学的研究进展很快,目前发现杀菌/渗透性增高蛋白基因、CTLA-4基因多态性、TN-Fα-308等位基因、孕烷8受体靶基因调节障碍和N-乙酰化转移酶1(NAT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1998年美国FDA批准将抗肿瘤坏死因子英夫利西(IFX)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以来,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该药给克罗恩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已批准英夫利西可以用于中重度克罗恩病的诱导缓解和用于维持长期治疗的适应症证,也被批准用于克罗恩病伴瘘管病人维持瘘管愈合.大量的临床数据证明英夫利西可以显著降低克罗恩病人的住院率和手术率.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非特异性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目前也尚无治愈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整合素受体、Janus激酶(JAK)/STAT通路和肠道菌群等靶点在IBD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被逐渐揭示,并随之涌现出多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白细胞吸附等。虽然不少新型治疗方法仍在研究阶段,但已初步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或许可以弥补既往治疗方案的不足,为IBD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本文就新型IBD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肠壁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壁纤维化是它很重要的一个并发症。肠壁纤维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慢性炎症和肠道间质细胞、细胞因子和局部炎性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肠壁纤维化目前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总称.溃疡性结肠炎是指发生于结肠的一种弥漫性、连续性、表浅性、且局限于粘膜层的炎症,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克罗思病是指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跨膜性炎症,常见于回肠和结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以腹痛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并有很多肠外表现如发热、营养障碍等.  相似文献   

9.
1 腹痛 (1)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使其减轻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台治疗. (2)嘱患者疼痛发生时卧床休息,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交谈等. (3)严密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他及持续的时间,对疼痛进行评估,如果疼痛性质突然改变应警惕是否并发出血或穿孔.严重腹痛时可酌情使用解痉药物,但注意大剂量偶有引起中毒性结肠扩张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认为其病因与免疫因素、遗传、环境及饮食因素有关。IBD的发病率存在地域及种族差异,欧洲、北美洲、亚洲的UC最高发病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营养治疗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68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营养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各34例,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记录两组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治疗前后体质指数,给予统计学分析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内科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体质指数分别为91.1%、14.7%、(21.5±2.1)d、(5221.30±27.62)元、(19.6±1.49)kg/m2,均优于参照组85.3%、25.5%、(32.3±1.4)d、(7135.3±647.92)元、(17.3±1.3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炎症性肠病患者给予营养治疗,可以提高内科治疗总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和改善营养状况,是炎症性肠病治疗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终生复发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病死率高,需长期用药,且费用昂贵。近年来,IBD患病率在亚太地区呈逐年增长趋势,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在IBD治疗上,饮食疗法在诱导缓解与维持缓解方面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更多的新药物正在被研发和接受临床试验;粪菌移植的潜力和适应证被不断挖掘;认知行为疗法被推荐用于IBD相关心理障碍的治疗。随着IBD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及多中心的国际合作,相信未来必将有更多符合成本效益的临床治疗方案和更适合中国疾病人群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钦 《当代医学》2001,7(5):36-40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思病(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以肠道免疫功能紊乱为主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近年来在国内报道日渐增多,提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谱变迁等致该病患病率在有提高,亦有可能对该病认识水平提高有关,亦可能与对该病认识水平提高有关。近年来在感染、遗传、免疫等病因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使疾病的诊治直接获益,本病诊断强调定性、定度、定期、定型、定范围 (五定),治疗上强调分级、分期、分部的治疗方案。预计在新世纪里,中国的IBD研究将如同日本、南美等国家,地区一样,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这对疾病的诊治无疑也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徐平如  周锋 《中外医疗》2010,29(4):7-8,10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结肠镜检查总有效率、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腹痛、腹泻、恶心、纳差、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对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高发、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衡、免疫功能失调、环境变化或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固有淋巴细胞以及T细胞、B细胞在IBD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通过上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T细胞、B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抗体参与IBD免疫调控。阐明IBD免疫作用的机制,可能为IBD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艳平 《医学综述》2011,17(6):833-835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很多文章从遗传学的角度讨论了与IBD有关的几组易感基因,如NOD2基因、白细胞介素相关基因、HLA基因、肿瘤坏死因子基因,以及近期内才被认为和IBD相关的MDR1(ABCB)基因、MY09B基因。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回肠、结肠和直肠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多由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调节形式。其中,肠道内的神经调节不仅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肠神经系统来完成,还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共同支配。了解神经调节在IBD中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在IBD中包括心理疗法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可为其未来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发病年龄轻,其发病年龄与生育年龄重叠,因此患者对生育问题更加关注,而随着目前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对怀孕的过程、治疗药物的影响、分娩方式和哺乳等生育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阐述炎症性肠病与生育的关系,使临床医师对这一问题充分认识,能够给予炎症性肠病患者科学、合理的生育指导。  相似文献   

19.
20.
炎症性肠病(IBD)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认为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等的复杂相互作用导致的异常免疫反应和慢性肠道炎症,但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正常肠道微生物群可形成生物屏障,起到促消化、营养吸收、免疫、抗肿瘤以及代谢等作用,对宿主的健康有益。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最新进展已经确定了IBD中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与IBD发生有关。因此,探索和运用血清学微生物标志诊断IBD成为可能,也为IBD治疗方案提供了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