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肝颗粒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HBV DNA阳性原发性肝癌(HCC)的效果及其预后。方法:HBV DNA〉10^3IU/ml的HCC患者126例,均予核苷类似物药抗病毒治疗,并随机分为TACE联合健肝颗粒的治疗组(62例)和TACE治疗的对照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定量、实体瘤体积变化和两年生存率。结果:治疗两年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较对照组降低,且治疗组患者两年生存率比对照组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瘤缩小和HBVDNA定量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肝颗粒联合TACE治疗可改善HCC患者的肝功能,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季德胜蛇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中晚期原发性肝癌28例,14例接受季德胜蛇药联合TACE治疗,14例只进行TACE。结果在治疗3月时,联合组肿瘤应答率为7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P〈0.05),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71.4%和50.0%(P〈0.05)。结论季德胜蛇药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提高疗效,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核苷类抗病毒治疗伴活动性肝硬化肝癌(HCC)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伴活动性肝硬化HCC术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介入,治疗组23例,采用手术切除或TACE术后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其中:①拉米夫定(LAM)组7例,100 mg/d,口服;②恩替卡韦(ETV)组16例,0.5 mg/d,口服;疗程1年以上,两组保肝基础治疗无差异。结果治疗48周和96周时结果提示,接受ETV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基线的平均降幅及应答率均大于LAM治疗者,LAM组和ETV组在治疗48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1.4%与81.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和Child-Pugh计分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和96周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2%与60.8%,而对照组分别是50.0%与3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M、ETV抗病毒治疗伴活动性肝硬化HCC能快速、强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最大限度的延缓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鲁荣华  杨群  杨列永  李苓 《肝脏》2012,17(4):254-255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HBV DNA阳性肝细胞癌(HCC)的效果及其预后.方法 HBV DNA阳性(>103拷贝/mL)的HCC患者122例,随机分为TACE+恩替卡韦治疗组(60例)和TACE组(62例),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 DNA定量、实体瘤体积变化和2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1年及2年后,治疗组HBV DNA定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x2=26,34,P<0.05;x2=14.69,P<0.05),Child-Pugh积分较对照组降低(7.15±1.25与8.34±1.66,7.40±1.52与9.89±1.63),治疗组和TACE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37.1%( P<0.05),实体瘤缩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05;x2=0.02,P>0.05).结论 恩替卡韦联合TACE治疗可改善HBV相关性HCC患者的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大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66例肝细胞癌患者的治疗结果,根据治疗方法分为TACE+RFA组、TACE组及RFA组,其中19例行RFA联合TACE治疗(TACE+RFA组),24例单纯TACE治疗(TACE组),23例单纯RFA治疗(RFA组)。结果 TACE+RFA组的肿瘤坏死率达73.68%,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及单纯RFA组(分别为50.00%,52.17%,P〈0.01,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6.32%、37.50%和30.43%,三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ACE+RFA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8.3个月,显著高于TACE组的13.6个月(P〈0.01)和单纯RFA组的21.7个月(P〈0.05)。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大肝癌与单纯TACE和单纯RFA治疗效果相比,可提高肿瘤坏死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定期随访对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随访对发现早期肝癌的重要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于我院门诊检出早期肝癌患者共32人(其中直径≤3cm小肝癌患者20人)。分为随访检出组(筛查组)与非随访检出组(对照组),比较早期肝癌检出率。早期肝癌组与中晚期肝癌组生存率比较。AFP-L3异质体、肝脏CT、MR对早期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1.随访筛查组占所有早期肝癌患者75%,对照组占所有早期肝癌患者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早期肝癌组较中晚期肝癌组其1年、2年、3年生存率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脏CT、肝脏MR与肝脏B超相比其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CT与肝脏MR相比其对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4.AFP-L3对早期肝癌的阳性诊断率高;5.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其肝癌发病年龄晚,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随访工作至关重要,其对发现早期肝癌有极大意义,抗病毒治疗可延缓肝癌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47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ACE组22例,单纯行TACE治疗,TACE联合PEI组25例,行TACE联合PEI治疗。结果TACE联合PEI组血清AFP转阴率、肿瘤缩小率及0.5、1、1.5、2a生存率分别为80.00%、80.00%、100.00%、88.00%、76.00%、56.00%,明显高于TACE组的47.05%、50.00%、81.82%、63.64%、54.55%、27.27%(P均〈0.05)。结论TACE联合PEI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明显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肝瘤内注射术(PCTI)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16例,采用PCTI联合TACE治疗。结果本组生存期最长98个月,最短15个月,中位生存期为56个月;肿瘤直径缩小3~5 cm 13例,缩小1~3 cm 3例;肝区疼痛缓解6~10个月14例,1~5个月2例;治疗后1~6个月饮食及体质量均增加。结论 PCTI联合TACE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安全有效,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将3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6例,观察组予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ACE)联合氩氦刀治疗,对照组单用TACE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及1、1.5a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治疗中晚期局块型肝癌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术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7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患者术后口服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品(拉米夫定100mg/d),对照组36例,患者单纯手术切除。观察术后患者肝功能、AFP、HBV DNA定量、Child-Pugh分级、无瘤生存率等。结果:随访所有患者,这期间64例肿瘤复发转移,50例死亡。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HBV DNA定量较前明显降低(P0.01),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明显降低(P0.01),血白蛋白(Alb)明显升高,Child-Pugh分级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HBV DN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LT、AST、TBil、AIb、Child-Pu曲分级等指标虽有改善,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无瘤生存率1~,2~,3~年分别为89.74%、74.36%、61.54%和77.78%、50.00%、33.3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癌根治术后予以积极抗HBV治疗能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延长无瘤生存期,因此对术前HBV DNA高水平复制肝癌患者,应尽早联合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抗病毒治疗对血清HBV DNA阴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中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82例血清HBV DNA阴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在对照组,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观察组在TACE术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治疗48周和96周肝功能指标、2 a和3 a疾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时间。结果 术后8周,观察组和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3.6%和50.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2.9%和85.5% (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ALT、INR、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 a DFS和OS分别为61.0%和7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6%和51.2% (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转阳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P<0.05)。结论 血清HBV DNA阴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在TACE术后应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提高生存率,避免HBV DNA转阳,使患者远期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h1/Th2(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其中25例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及普通护肝治疗,10例仅接受普通护肝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4(白细胞介素-4)、IL-6、IL-8、IL-18、IFN-γ(γ干扰素)含量;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及HBV DNA。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前后IL-4、IL-6、IL-8、IL-18、IFNγ-、ALT、A lb、TB il、HBV DNA含量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且细胞因子IL-6、IFN-γ水平与HBV DNA水平有相关性(P〈0.05,见表5)。对照组予以普通护肝治疗前后IL-8、ALT、A lb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而IL-4、IL-6、IL-18、IFN-γ、TB il、HBV DNA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不同肝脏贮备功能等及不同的患者之间细胞因子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3),而不同核苷类似物治疗前后IL-4、IL-6、IFN-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4)。结论:核苷类似物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平衡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联合应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被随机分为两组。30例患者在TACE治疗基础上给予CIK治疗,另30例患者仅接受TACE治疗。取患者自体外周血或健康产妇分娩脐血行CIK培养。在TACE治疗10~15 d后给予CIK细胞悬液(含1.0×109个细胞)外周静脉输注,连续或隔日输注1次,共3次。结果 在治疗6 m时,联合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为(87.27±29.45) ng/ml,显著低于TACE组[(158.78±99.09) ng/ml,P<0.05]|联合组肿瘤大小为(4.37±1.78)cm,也显著小于TACE组[(5.48±1.61)cm,P<0.05]|治疗后3 m、6 m和9 m行影像学检查,联合组病灶无增多、增大,TACE组在治疗3 m后有4例出现肝内病灶增大|联合组2 a生存率为53.3%,显著高于TACE组的33.3%(P<0.05)。结论 TACE联合CIK治疗晚期肝癌患者有一定的效果,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免疫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本院确诊并行TACE术的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是否联合CIK治疗分为联合治疗组(CIK+TACE)32例和对照组(TACE)35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生活质量(QOL)改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结果在CIK首次回输后7 d,联合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70.32±2.36)%、(32.18±2.27)%和(1.15±0.05),显著高于CIK细胞治疗前水平[(63.56±2.42)%、(30.34±2.05)%和(0.90±0.05),P<0.05)];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8+细胞比例为(29.35±2.95)%,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33.28±3.14)%,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后Karuafsky评分分别为(74.6.±12.5)和[(83.4±14.7),P<0.05];联合治疗组部分缓解率为53.1%,与对照组42.9%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PFS为16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个月(P<0.05);CIK治疗后不良反应轻微,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CIK细胞免疫疗法联合TACE术较单纯TACE术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延缓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66例HC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经导管动脉化疗检塞术(TACE)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门静脉化疗(PVC)治疗,TACE治疗组采用单独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半年后联合治疗组治疗的有效率和PVTT缩小率分别为72.73%和78.79%,显著高于TACE治疗组的63.64%和51.52%(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及半年、1年、2年生存率均较TACE治疗组高(P0.05)。1个月后联合治疗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6.36%,显著低于TACE治疗组的81.82%(P0.05)。治疗半年后联合治疗组和TACE治疗组的AFP分别为(425.36±113.32)IU/ml和(725.32±113.32)IU/ml(P0.05)。结论 TACE联合PVC治疗HCC合并PVTT可提高中、晚期HCC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降低抗癌药所产生的毒副反应和AFP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超声及数字血管造影机(DSA)监视下行经皮肝穿瘤内无水乙醇注射(PEI)治疗原发性肝癌(PL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57例PLC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TACE+PEI)30例和对照组(单纯TACE)27例。联合治疗组在DSA下行TACE术后即刻在超声及DSA引导下细针PEI。对照组行常规TACE治疗。结果 联合治疗组在超声及DSA引导下全部精准穿刺靶点,术中中等疼痛18例,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其术后发热、肝肾功能、血常规、PT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7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3.3%(25/30),对照组为55.6%(15/27);联合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86.7%,对照组为6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同时行PEI治疗PLC安全性较好,其1年生存率优于单纯TACE治疗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近期疗效。方法 6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被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HBV DNA水平、MELD分值变化及病死率。结果在治疗后12周,治疗组总胆红素和HBV DNA分别为89.7±42.5μmol/L和3.16±2.04log10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45.6±64.2μmol/L和6.28±3.95log10copies/mL,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白蛋白分别为48.5±15.6%和34.8±4.8g/L,显著高于对照组(40.5±12.4%和30.2±4.1g/L,P<0.05或P<0.01);治疗组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分别为17.6±3.5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2.4±4.1和52.9%,P<0.05或P<0.01),两组晚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HBeAg阴转,1例HBeAg血清学转换,对照组HBVM无变化。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功能,降低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尽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选择适应证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在本院行TACE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观察12个月生存情况。采用Kaplan Meier时序检验及对数秩Log Rank(Mantel-Cox)检验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TACE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门静脉转移、腹腔转移、胸腔转移、Child-Pugh分级、胆红素、AST、介入治疗次数、抗病毒治疗对患者预后有影响,TACE联合抗病毒治疗组12个月生存曲线与未抗病毒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转移(P=0.004)、腹腔转移(P=0.009)、胆红素水平(P=0.017)、抗病毒治疗(P=0.000)、TACE治疗次数(P=0.000)与TACE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的预后相关。结论门静脉转移、腹腔转移、胆红素水平可能为影响TACE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介入治疗次数可能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双灌注介入前后血清TNF-α、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30例行TACE治疗,45例行TACE联合脾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每个病例分别在术前一天、术后二周测定血清TNF-α、sFas,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近期疗效判定,另设3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肝癌患者的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ACE和双灌注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双灌注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分别低于TACE组治疗后水平(P〈0.05),在双灌注组中,近期疗效达有效者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明显低于无效者(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双灌注介入治疗后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明显降低,检测血清TNF-α和sFas的水平可以有助于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