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致肠道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探讨这两种因子基因表达变化与肠道修复的关系。方法: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6小时与24小时动物模型,用原位杂交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两种因子mRNA表达水平、定位及时相变化。结果:在正常小肠粘膜,bFGF与TGFβ的mRNA表达均为弱阳性,主要位于小肠绒毛的固有层。缺血45分钟,小肠粘膜bFGFmRNA的阳性信号消失,而TGFβmRNA的表达量却明显增加;再灌注6小时与24小时,两种因子mRNA表达量接近于伤前。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肠道内源性bFGF与TGFβ基因表达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与创伤本身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后期组织修复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缺血 再灌注大鼠肝脏内源性bF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bFGF调控内脏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即刻组、外源性bFGF治疗组及未治疗的再灌注6、24 和48小时组。bFGF和FGFR1 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测定。结果:缺血 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bFGF和FGFR1 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分别在再灌注6小时和24 小时达峰值,48小时后下降。应用外源性bFGF治疗后,在组织学损伤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bFGF表达水平也较非治疗组明显提高,而FGFR1 的表达水平无变化。结论:缺血 再灌注损伤诱导了内源性bFGF和FGFR1 的表达,而外源性bFGF可能通过上调内源性bFGF的表达或其自身与FGFR1 结合,调控肝损伤后的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致肠缺血模型,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肠缺血-再注流诱发肝损伤的防治效应。24只大鼠随机分成aFGF治疗组与肝素PBS对照治疗组,分别于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min后放松血管夹即刻从颈外静脉注入aFGF2.6μg或相同剂量的肝素PBS。用血浆酶学与肝形态学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经aFGF治疗大鼠伤后第1天血浆中SGPT与sGOT较对照组明显减少(SGPT分别为1000.2±367Anmol·s ̄(-1)/L与2645.5±1056.9nmol·s ̄(-1)/L;SGOT分别为4280.9±1247.7nmol·s ̄(-1)/L与6123.4±2019.2mmol·s ̄(-1)/L,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经aFGF治疗后大鼠肝嗜酸细胞浸润、脂肪降解、肝细胞空泡变等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而糖原含量增多。aFGF对肠缺血致肝损伤显著的防治效应可能来自于它在体内诱导的促分裂效应与非促分裂激素样活性等方面。提示:采用aFGF治疗,有可能为内脏损伤修复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导致肠道组织细胞凋亡发生的特征与规律,并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Wistar大鼠分成bFGF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及假手术组3组。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分钟与再灌注48小时模型,病理学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方法,定量评价缺血再灌注导致大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与坏死的特征和bFGF的治疗作用。结果: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可导致肠道组织明显的缺血性损伤和细胞凋亡发生,凋亡细胞出现在肠粘膜上皮与粘膜下交界处,表现为肠粘膜上皮细胞核固缩或边缘化,部分可见凋亡小体。经bFGF治疗后,细胞凋亡现象可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肠道损伤主要来源于组织坏死与激活凋亡机制两方面,而这两方面作用均与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密切相关;bFGF减轻肠道缺血性损伤可能与它能调控凋亡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致肠缺血模型,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肠缺血-再注流诱发肝损伤的防治效应。24只大鼠随机分成aFGF治疗组与肝素PBS对照治疗组,分别于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min后放松血管夹即刻从颈外静脉洲放aFGF2.6μg或相同剂量的肝素PBS。用血浆酶学与肝形态学指标评价治疗效果。提示:采用aFGF治疗,有可能为内脏损伤修复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两种生长因子在缺血再灌注所致内脏损伤中作用,为临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采用原位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观察两种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发现,正常大鼠肝细胞和肝血窦中存在少量TGFβmRNA,而bFGFmRNA含量较高;在缺血45分钟时,TGFβ基因表达略有增加,而bFGF略减少;再灌注6小时后,TGFβmRNA表达显著增高,bFGF较正常对照大鼠也增加;再灌注24小时后,TGFβ和bFGF均恢复至正常。结论: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源性TGFβ和bFGF的mRNA表达量随损伤时间不同而变化,这两种生长因子可能参与缺血再灌注所致的内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大鼠离体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上,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肾脏金属硫蛋白(MT)的影响,探讨bFGF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复制离体肾脏I/R损伤模型。预先24h应用bFGF,以[Cd^109]-血红素饱和法测定肾脏MT含量,同时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肾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及bFGF治疗组血浆SOD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MDA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FGF+缺血组血浆SOD较缺血组略高,MT、MDA较缺血组略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bFGF+缺血/再灌注组SOD较缺血/再灌注组非常显著升高,MT、MDA较缺血/再灌注组非常显著降低(P〈0.01)。结论MT参与了bFGF对大鼠离体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鼠双侧肾缺血1h与再灌注7天动物模型评价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肾急性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并采用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变化以及组织病理学积分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赵颖  牛膺筠  周占宇  袁春燕  孟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3):181-183,F0003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广泛神经活性的多肽生长因子,能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生长。有证据证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分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视网膜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设计:随机分组,验证性实验。 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材料:实验于2002-04/2003—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眼科病理研究室完成。选择健康Wistar大鼠28只,随机取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24只大鼠的左眼作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右眼作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 方法:生理盐水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采用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从玻璃体腔注人生理盐水12μ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从玻璃体腔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μL,4只/次。正常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缺血1h再灌注1,6,12,24,48,72h6个时间点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凋亡细胞的表达,计算凋亡指数。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原位凋亡细胞检测结果。②各组大鼠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组织中Fas、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的表达。 结果:①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灌注时间下视网膜组织凋亡指数的比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未见凋亡细胞。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于缺血1h再灌注1,6,12,24,48,72h6个时间点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且再灌注12,24,48h时差异显著(t=5,362~5.595.P〈0.05)。②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灌注时间下Fas表达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几乎无Fas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于缺血1h再灌注1,6,12,24,48,72h6个时间点Fas表达均明显降低,且再灌注6,12,24h时差异显著(t=3.954~9.327.P〈0.05)。③缺血再灌注大鼠不同灌注时间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表达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蛋白不表达。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于缺血1h再灌注6,12,24,48,72h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表达均明显降低(t=4.125-15.641,P〈0.05)。 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显著抑制凋亡基因Fas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2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节细胞凋亡,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肺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这种变化与肺损伤后修复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将60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缺血45分钟、缺血45分钟后再灌注6小时、24小时与48小时5组。用SP免疫组化法研究内源性bFGF与TGFβ在不同受创条件下肺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正常肺有少量bFGF与TGFβ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肺泡上皮细胞与微静脉内皮细胞。缺血45分钟与再灌注损伤早期,肺组织bFGF与TGFβ表达增加,以伤后6小时为甚,以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膜最为明显。伤后24与48小时随着肺组织结构恢复,两种因子表达量已恢复至正常。结论:肺间接受创后bFGF与TGFβ两种生长因子表达量增加是对创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将有利于机体在受创后的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抑制或拮抗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肠、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96只大鼠分成bFGF抗体预处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H7预处理以及生理盐水对照3组,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用微血管夹夹闭45分钟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另6只作为正常对照(假手术组),分别于伤后即刻、2、6、24和48小时将动物活杀,取血检测肝、肾功能以及二胺氧化酶(DAO)变化;取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外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肝功能与肠组织P物质(SP)含量的影响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bFGF治疗组(每只大鼠4μgbFGF)。生理盐水对照组及bFGF治疗组动物于再灌注后2、6、24和48小时活杀,检测小肠组织SP含量及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  相似文献   

1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神经损伤后肌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小腿三头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2只大鼠随机等分成6组,钳夹对照:4周组(C4),8周组(C8),12周组(C12);bFGF用药:4周组(F4),8周组(F8),12周组(F12)。手术暴露坐骨神经,外科止血钳钳夹坐骨神经。实验组夹伤后即刻于损伤处神经干内分别注射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在术侧腓肠肌注射药物,1次/d,直到实验结束。分别存活4,8,12周时,进行足印分析及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nervefunctionindex,SFI)测定实验;随后麻醉动物,20g/L多聚甲醛和12.5g/L戊二醛,经心灌注固定,切取小腿三头肌,称重,后取其中段,石蜡包埋、切片,光镜下测量小腿三头肌的横截面直径。结果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各组之间小腿三头肌质量比结果不同,C4组0.708±0.015,F4组0.763±0.035,t=1.6,P<0.01;C8组0.903±0.032,F8组0.963±0.013,t=5.0,P<0.01;C12组0.920±0.073,F12组0.980±0.014,t=16.7,P<0.01。肌纤维直径不同,正常侧(15.2±0.6)μm,C4组(10.8±0.9)μm,F4组(12.2±0.7)μm,t=6.7,P<0.01,C8组(11.1±0.1)μm,F8组(13.5±0.9)μm,t=10.2,P<0.01,C12组(13.1±0.8)μm,F12组(14.2±1.0)μm,t=4.8,P<0.01,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后,bFGF能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Nowdays,manynervenutrientfactorswerefoundtohaverepaireffectonnerveinjury犤1.However,manyexperimentshaveconcen-tratedontheeffectofsinglefactor.Ourresearchwerefocusedoncombinationeffectofnervegrowthfactor(NGF)and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onsciaticnerveinjuryandprovidecluestoclinicaltreatment.MATERIALSANDMETHODSMaterialsExperimentanimalsandgroupdivision96femaleWistarrats,weighting220-240gwererandomlydividedintonormalsalinegroup,NGFgroup,bFGFgroupandNGF+bFGF…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胚胎、新生以及成年3个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肠道的表达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取胚胎、新生和成年大鼠小肠,经4%多聚甲醛固定、包埋与切片后,用链酶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研究EGF和bFGF两种生长因子的定位与表达特征。结果:EGF的阳性表达可见于胚胎、新生以及成年3个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小肠,主要位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固有层细胞和膜肌层细胞胞浆,其表达强度为阳性。bFGF在胚胎、新生与成年大鼠小肠表达的定位与EGF类似,但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表达为弱阳性或阳性。结论:EGF在不同发育阶段大鼠小肠呈强阳性表达,表明了它对肠道的发生、表型维持以及损伤后的修复十分重要。与EGF相比,大鼠胚胎期、新生以及成年期bFGF低表达特征,表明bFGF参与了动物不同发育阶段肠道的发育过程,但其作用可能较EGF为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肠黏膜通透性和肠、肝、肾功能改变的影响 .方法80只3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C)组、肠缺血(I)组、肠缺血再灌注(IR)组和EGF治疗组.IR组和EGF治疗组均用微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分钟,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在再灌注即刻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 100 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小时将动物活杀.C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而不夹闭,I组在缺血45分钟后即刻活杀.取血检测肝、肾功能,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浓度;取小肠、肝和肾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 .结果①与C组相比,各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 和尿素氮(BUN)均明显升高,但EGF治疗组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IR组(P <0.05).②EGF治疗组的血浆D乳酸浓度和DAO活性在伤后升高的幅度均明显低于IR组(P<0.01).③EGF治疗组肝、肾和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局灶性坏死的程度较IR组显著减轻 .结论伤后给予外源性EGF显著减轻了缺血再灌注所致肠、肝、肾功能的损伤,其主要作用环节是促进了EGF与受体的结合及随之发生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的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隙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0.5、1、2、3、4、8、12及24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滋l(含bFGF20滋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于术后1d、4d、7d、14d及21d处死取材(n=4)。采用流式细胞仪及TUNEL法观察脊髓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行为学评分及CSEP检查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7、14、21d,bFGF治疗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凋亡率及TUNEL法染色示细胞凋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也显示出大致相同的趋势。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抑制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并能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特征及与干细胞定位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肠缺血组(I)和肠缺血-再灌注组(R)。C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而不夹闭;I组用微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分钟后即刻活杀;R组动物在缺血45分钟之后放松血管夹,分别于再灌注后2、6、12和24小时活杀。取血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取小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磷酸化p38的表达特征。结果:与C组相比,I组和R组血浆DAO活性升高,R组动物的小肠黏膜表现为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坏死糜烂,以再灌注后12小时最显著。磷酸化p38染色显示,C组和I组大鼠每个小肠隐窝仅有5-6个阳性细胞,主要在隐窝的下1/2,大部分表现为分布在胞浆中的棕色颗粒,与肠道干细胞及其初级子代细胞的位置一致。再灌注后2小时阳性细胞数量下降,在6小时隐窝底部的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主要分布在隐窝的中下1/3,在12小时达到高峰,为隐窝细胞总数的35.6%,在24小时明显下降接近正常。绒毛基质偶有阳性细胞,绒毛上皮无表达。结论:磷酸化p38在肠道的表达与干细胞及其初级子代细胞的分布非常接近,肠I-R使其表达增加,表明磷酸化p38与肠道干细胞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有可能作为干细胞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