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90年至2002年我院首选分期手术(SO组)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HBSO组)治疗的253例临床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Ⅰ期的HBSO组与SO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6%及84.75%;临床Ⅱ期的HBSO组与SO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3%及72.12%,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种术式比较,HBSO组明显比SO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短,平均出血量少(P均<0.01),手术并发症少(P<0.05);②14例复发病例中8例远处转移,6例为盆腔复发.转移、复发与术式有关,其中HBSO组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SO组(P<0.01);③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42.31%,明显低于无转移者的75.57%(P<0.01).淋巴结转移率与宫颈受侵、肌侵>1/2、特殊病理类型、组织低分化(G3)显著相关.结论①子宫内膜癌行淋巴清扫术,使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多、手术并发症增加,但不能显著提高生存率;②临床Ⅰ期宜行筋膜外子宫切除术,临床Ⅱ期则宜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以减少盆腔局部复发;③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具有高危因素者除手术和放疗外应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2.
不同术式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Ⅰ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168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70例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1组),98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组),对两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选择性行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组和2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3.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5.7%、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0%、2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无清扫淋巴结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肉眼判断Ⅱ期子宫内膜癌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术中肉眼判断为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91例,Ⅱa期52例及Ⅱb期39例.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清扫淋巴结 术后体外放疗组)、B组(不清扫淋巴结 术后体外放疗组)、C组(清扫淋巴结 术后不体外放疗组).计算各种治疗方法 的5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中肉眼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率98%.Ⅱb期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Ⅱa期,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Ⅱa期3组间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Ⅱa期有2例同时子宫体肌层浸润>1/2,术中清淋巴结,术后均未放疗,分别2年和3年复发.Ⅱb期A、B、C 3组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A组复发率明显低于B、C两组,B、C两组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Ⅱ期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分期准确率高;Ⅱa期患者如不合并高危因素,术中不必清扫淋巴结,术后补充放疗;Ⅱb期需行淋巴结清扫术和术后放疗,以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刘敬伟 《吉林医学》2011,32(27):5744-574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疗效。方法:对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Ⅰ期患者118例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55例患者采用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Ⅰ组),63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全切除术(Ⅱ组)。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Ⅱ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两组复发均以盆腔原位多见,且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55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4.5%,Ⅱ组63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5.2%。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及附件全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尤其是临床Ⅰ期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后子宫内膜癌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及各种护理干预后的疗效.方法 对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手术+三维适形放疗方法及各种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手术+常规放射治疗方法.结果 2组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两种不同放疗方法进行治疗后,均能起到提高生存率的效果.但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副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精确的三维适形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提高、生存率、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I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的I期子宫内膜癌168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70例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1组),98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组),对两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选择性行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组和2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3.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5.7%、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0%、2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无清扫淋巴结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放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晚期子宫内膜癌51例,其中单纯手术组21例、手术 放疗组30例,比较两组的5年生存率及局部和远处复发率。结果Ⅲ、Ⅳ期术后放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1.4%和37.5%、0/1和1/5,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2%和50.0%(P<0.05)、0/1和3/5(P>0.0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7.6%和31.3%(P>0.05)、1/1和2/5(P>0.05)。结论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可以降低晚期子宫内膜癌的局部复发率,但不能降低远处转移率,因此不能改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吴玉梅  徐晓红  张铁娟  邓小虹 《医学争鸣》2003,24(19):1809-1811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 2 0 0 2分期手术 (SO组 ,n =134)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HBSO组 ,n =80 )治疗的 2 14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①临床Ⅰ期的HBSO组与SO组 5a生存率分别为 86 .1%及 84 .7%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种术式比较 ,HBSO组明显比SO组的手术并发症少 (P <0 .0 5 ) .② 12例复发病例中 7例远处转移 ,5例为盆腔复发 .转移、复发与术式有关 ,其中HBSO组局部复发率极明显高于SO组 (P <0 .0 1) .③淋巴结转移者的 5a生存率 4 2 .3% ,极明显低于无转移者的 75 .5 % (P <0 .0 1) .淋巴结转移率与宫颈受侵、肌侵 >1/ 2、特殊病理类型、组织低分化 (G3)显著相关 .结论 :临床I期子宫内膜癌常规行淋巴清扫术 ,并发症增加 ,不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淋巴结清扫术对具有高危因素者是必要的 .对淋巴结转移者宜术后行放疗和化疗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与单纯放疗在患者生存率、并发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28例llb-lllb期宫颈癌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联合1/2-2/3量放疗及适量静脉化疗等治疗创造手术机会、结合根治性手术和术后补充治疗(静脉化疗、放疗),与同期225例单纯放疗患者在生存率、并发症、生存质量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综合治疗组3 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7%、73.25%,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21%、16.67%,对照组分别为80.89%,61.33%、28%、24.8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治疗组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分别为23.68%,1 5.79%,放疗组分别为52.44%、31.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输尿管损伤发生率3.51%.放疗组为O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组中膀胱阴道瘘、直肠阴道瘘存在一定的发生率,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盆腔纤维化发生率18.42%,放疗组39.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阴道改变发生率42.11%.放疗组79.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治疗组膀胱刺激症状、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6.58%、1.75%,放疗组9.78%、2.22%,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中晚期宫颈癌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放疗后的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对1960 2001年间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867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归纳为3组:术前腔内半量放疗+手术组(HR+S组)、手术组(S组)、单纯放疗组(R组)。结果临床Ⅰ期(570例)HR+S组、S组、R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90.7%和57.8%;临床Ⅱ期(134例)3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64.3%和25.1%。Ⅰ期与Ⅱ期5年生存率HR+S组与S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临床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综合治疗明显好于单纯放疗;术前腔内半量放疗再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与手术(筋膜外次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高危型均补充放疗,2种治疗方法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吴冰 《吉林医学》2015,(3):463-464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在Ⅰ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08例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应用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54例(应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5.5±7.6)min,平均出血量(152.3±28.9)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6.3%,3年生存率为92.6%,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是I期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治疗方案,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Ⅳ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Ⅳ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1980年8月~1994年8月,手术分期、术后综合治疗的Ⅳ期子宫内膜癌41例;20例患者行减瘤术,另21例未减瘤行化疗、放疗或孕激素治疗.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中位生存期10个月.行减瘤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17个月,未行减瘤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7个月,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接受CAP化疗的患者生存率高,而非化疗组的患者相对生存率低(P<0.05).结论:行子宫切除术及成功减瘤术可提高Ⅳ期子宫内膜癌生存率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具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高危组患者与低危组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分析化疗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5例患者中有20例(21.1%)行术后辅助化疗。高危组中14例(14/24,58.3%)行术后辅助化疗。95例患者治疗后复发10例(10.5%),其中高危组4例(4/24,16.7%),低危组6例(6/71,8.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危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13个月(11~23),低危组的中位复发时间为36个月(9~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复发1例(7.1%),为盆腔复发;未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复发3例(30%),均为盆腔合并远处转移(P〉0.05)。高危组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为79.5%,低危组患者为90.4%(P〉0.05)。高危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4.9%,低危组患者为97.1%(P=0.005)。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0%、88.9%,优于未行术后辅助化疗的高危组患者(分别为64.8%、83.3%)。结论具有高危因素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应给予恰当的辅助治疗。化疗有利于减少高危Ⅰ期子宫内膜癌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术前新辅助化疗与腔内放疗在ⅠB2、ⅡA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ⅠB2、ⅡA2期宫颈癌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广泛性子宫切除术与盆腔淋巴清扫术,其中对照组术前采用腔内放疗,观察组予以术前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肿瘤缩小情况、手术情况、复发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为83.33%,与对照组的60.00%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6.28±24.42)min、(98.54±16.85)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98.15±32.56)min、(126.82±23.7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8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ⅠB2、ⅡA2期宫颈癌较腔内放疗更有助于促进肿瘤缩小,改善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应用价值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毛建林  郑喆  毛卫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2,(27):152-153,155
目的分析电视辅助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各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为该术式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行肺叶切除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7例按病理分期分为两组,Ⅰ期组56例,Ⅱ期组61例,比较两组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术后3年随访率等情况。结果Ⅰ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Ⅱ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98.2%,Ⅱ期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8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疗效.方法 将45例局限期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2个周期NP方案化疗后手术;B组确诊后直接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 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生存率比较,1年、3年存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局限期SCLC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陈大坤 《四川医学》2003,24(1):30-3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经几种不同方法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1987年 10月至 1996年 10月间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2例子宫内膜癌临床期别Ⅰ期 5 6例 ,Ⅱ期 16例 ,Ⅲ期 16例 ,Ⅳ期 4例。本组总 5年生存率为 6 5 .8%,其中放疗组 2 5 .0 %( 2 /8) ,手术组 71.2 %( 16 /2 2 ) ,手放组 81.3%( 33/40 ) ,手化组37.5 %( 3/8) ,手放化组 42 .3%( 6 /14 )。除了手术组外 ,手放组的 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结论 子宫内膜癌应以积极的手术治疗及时辅助放射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手术加辅助治疗的疗效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和辅助治疗的54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单纯手术治疗10例,手术加辅助治疗44例。手术方法以扩大及次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术为主.辅以激素治疗、放疗及化疗,对所有病例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生命表统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15%.92.59%,81.48%。比较子宫内膜癌Ⅰ期与Ⅱ期、Ⅲ期患者的生存率,1年生存率两者无差异,3年生存率Ⅰ期高于Ⅱ期、Ⅲ期患者。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加辅助治疗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纯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导管留置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3年的远期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可降低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远期生存率,优于单纯腹腔镜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对 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期子宫内膜癌 1 2 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 ,将其分为两组 ,A组 80例 ,次广泛 (或全子宫 ) +双附件切除术。 B组 48例 ,A组术式 +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两组生存率及复发情况。结果 :A、B两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95 .2 3%、94.87% ( P>0 .0 5 )。随访中 1 2例复发 ,复发率 1 1 .76%。3年内复发 1 0例 ,其中盆腔复发 3例 ,肺转移 6例。两组复发率 ,A组 7.93% ,B组 1 7.94% ( P>0 .0 5 )。结论 :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可明确分期 ,但不是 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手段。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远处转移在术后复发中占相当比例 ,有高危因素时 ,应考虑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