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内外少见与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相关的解剖学研究报道。目的:通过测量上胸椎(T1~4)骨骼标本相关解剖学数据,分析上胸椎前路内固定的进钉深度、选择螺钉长度以及钢板、内固定棒的预弯角度。方法:取完整的成人干燥脊柱骨标本,要求有完整的颈胸段,依照《人体骨骼测量方法》的标准和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T1~4各个椎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包括椎体前高、椎体后高、椎体上矢径、椎体下矢径、椎体上横径、椎体下横径、椎体最小横径。取正常成人颈胸段MRI正中矢状位片,分别以T1,T4为端椎用电子量角器测量得Cobb角度数。结果与结论:上胸椎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脊柱的生理性后凸。由于正前方安置固定螺钉时有内倾和头尾倾斜的角度,因此实际钉长及进钉深度要大于相应椎体的矢状径。椎体最小横径比上下横径都小,在进行上胸椎侧前路内固定时应参照最小横径的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钉长及进钉深度。正常成人上胸椎MRI正中矢状位片测得的Cobb角为(7.20±2.04)°,内固定过程中在内固定钢板或内固定棒置入之前需根据正常Cobb角进行预弯以便达到紧密贴合。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胸腰椎爆裂骨折在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后观察指标为椎体基本形态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复位后椎管形态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分析胸腰段椎体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治疗后椎管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予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复位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年及治疗后2年拍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伤椎上下椎体的CT断层扫描,其中26例获得了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年左右的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2例部分影像学资料丢失。先于胸腰椎侧位X射线片上辨别椎体后缘有无骨折块突入椎管,同时观察椎体形态变化;CT横断扫描影像资料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表示椎管占位程度。结果与结论:28例侧位X射线片上可看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治疗前有18例(64.2%),治疗后6例(21.4%),治疗后1年时2例(7.1%),至治疗后2年1例(3.5%);治疗前正中矢状径平均为42.6%(n=28)。有完整随访影像学资料的26例中治疗后CT片正中矢状径平均为75.2%(P〈0.05),治疗后1年平均正中矢状径为91.2%(n=26)。提示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及复位治疗后椎管占位复位作用明显,治疗后远期观察椎管形态基本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螺旋CT分析颈椎的横断面、正中矢状面图像重建各椎体间隙高度,各椎体间宽度以及颈长肌间宽度,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移植物的选择、钢板和螺丝长度的选择提供相关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择2004-12/2005-0l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平均年龄(41.5&;#177;15.1)岁,女30例,平均年龄(36.5&;#177;12.1)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200~250mA。横断面扫描层厚3mm。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在横断面图像中测量:①C3-7各椎体正中平面的颈长肌内侧缘距离,精确到0.1mm。②测量各椎体正中平面的椎体横径。在正中矢状面重建图像中测量:①C3-7各椎体的上终板、椎体正中、下终板的最大前后径。②C3,C4,C5,C6下终板正中分别至C4-7,C5-7,C6-7,C7各椎体上终板正中距离。③C3,C4,C5,C6下终板前缘分别至C4-7,C5-7,C6-7,C7各椎体下终板前缘距离。 结果: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男女性患者C3-4,C4-5,C5-6,C6-7。平均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177;1.0),(5.1&;#177;0.8)mm,女性低于男性(P〈0.05)。②男女性患者平均椎体间宽度分别为(26.6&;#177;4.1),(24.1&;#177;3.1)mm。男性最窄的椎体是20.3mm,位于C3,最宽的椎体是36.0mm,位于C7。女性最窄的椎体为19.2mm,位于C3,C4,最宽的椎体是32mm,位于C7。在每一椎体水平,女性比男性的更窄(P〈0.05)。③男女性患者椎体正中颈长肌内侧缘宽度平均为(14.3&;#177;2.7),(13.0&;#177;2.3)mm,女性低于男性(P〈0.05)。④男性在正中矢状面中椎体上终板,正中、下终板前后径平均为(17.4&;#177;1.5),(17.0&;#177;1.3),(18.1&;#177;1.5)mm。除C3椎体外,所有椎体平均正中前后径比上下终板前后径略小。C3椎体正中前后径比上终板前后径稍大,但比下终板前后径小。椎体前后矢状径最小13.9mm,位于C6中矢状径,最大21.5mm,位于C5下终板矢状径。女性在正中矢状面中椎体上终板、正中、下终板前后径平均为(14.9&;#177;1.3),(14.7&;#177;1.2),(15.8&;#177;1.3)mm。椎体前后矢状径最小12.5mm,位于C3上终板,最大19.4mm,位于C4下终板。 结论:颈前路手术,术前需行CT测量以上数据,有利于术中减少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有利于术中选择长度合适的移植物、钢板、螺丝。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的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体形态从C3--L5的连续性变化与脊柱生理弯曲的关系,以及探讨椎体形态是否存在地区差、性别差,旨在补充国人椎骨形态的数据资料,也为人类脊柱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3在大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取来自中国北方的成人干燥游离椎骨(C3~L5)124套,根据髋骨形态和颅骨特征作性别鉴定,男56例,女68例,均为无明显畸形、破损及病理改变。②实验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③实验评估:计算椎体垂直指数和椎体横径矢径指数,同时分析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结果:①实验获得了男女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上、中、下横径和上、中、下矢状径及前、中、后高度的平均值。②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垂直指数男性分别为103.7、107.9和102.3,女性分别为101.0、106.5和99.3。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椎体横径矢径指数男性分别为58.9、83.0和73.6,女性分别为58.2、80.0和72.2。③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并且绝大多数是男性大于女性。④中国北方与成都及日本东京地区的成人椎体横径、矢状径、高度之间具有明显差别。 结论:椎体的形态与脊柱的生理弯曲和承受重量及力量的传递有关。椎体横径、矢状径和高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螺旋CT分析颈椎的横断面、正中矢状面图像重建各椎体间隙高度,各椎体间宽度以及颈长肌间宽度,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移植物的选择、钢板和螺丝长度的选择提供相关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004-12/2005-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平均年龄(41.5±15.1)岁,女30例,平均年龄(36.5±12.1)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200~250mA,横断面扫描层厚3mm。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在横断面图像中测量:①C3~7各椎体正中平面的颈长肌内侧缘距离,精确到0.1mm。②测量各椎体正中平面的椎体横径。在正中矢状面重建图像中测量:①C3~7各椎体的上终板、椎体正中、下终板的最大前后径。②C3,C4,C5,C6下终板正中分别至C4~7,C5~7,C6~7,C7各椎体上终板正中距离。③C3,C4,C5,C6下终板前缘分别至C4~7,C5~7,C6~7,C7各椎体下终板前缘距离。结果: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男女性患者C3~4,C4~5,C5~6,C6~7平均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1.0),(5.1±0.8)mm,女性低于男性(P<0.05)。②男女性患者平均椎体间宽度分别为(26.6±4.1),(24.1±3.1)mm。男性最窄的椎体是20.3mm,位于C3,最宽的椎体是36.0mm熏位于C7。女性最窄的椎体为19.2mm,位于C3,C4,最宽的椎体是32mm,位于C7。在每一椎体水平,女性比男性的更窄(P<0.05)。③男女性患者椎体正中颈长肌内侧缘宽度平均为(14.3±2.7),(13.0±2.3)mm,女性低于男性(P<0.05)。④男性在正中矢状面中椎体上终板、正中、下终板前后径平均为(17.4±1.5),(17.0±1.3),(18.1±1.5)mm。除C3椎体外,所有椎体平均正中前后径比上下终板前后径略小,C3椎体正中前后径比上终板前后径稍大,但比下终板前后径小。椎体前后矢状径最小13.9mm,位于C6中矢状径,最大21.5mm,位于C5下终板矢状径。女性在正中矢状面中椎体上终板、正中、下终板前后径平均为(14.9±1.3),(14.7±1.2),(15.8±1.3)mm。椎体前后矢状径最小12.5mm,位于C3上终板,最大19.4mm,位于C4下终板。结论:颈前路手术,术前需行CT测量以上数据,有利于术中减少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有利于术中选择长度合适的移植物、钢板、螺丝。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 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76;~125&;#176;,平均68.3&;#176;。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8.
颈胸段后路内固定可靠 ,现将螺钉固定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解剖特点颈胸段作为前曲的颈椎和后突的胸椎的交界处 ,为应力集中的部位 ;又为大活动量的颈椎和活动量很小的胸椎的过渡点 ,受到很大的剪力。Alexander[1]等对颈胸段CT横切层作解剖测量发现 ,从C5~T3侧块(或横突)矢状径逐渐下降 ,可能与越向下肌肉附着越少 ,逐渐退变致使侧块或横突变得扁长 ;椎弓根基底部和峡部宽度均在C7~T1处最宽 ,可能与该处的脊髓最粗大有关 ;椎弓根长度、椎体矢状径与横径以及椎板厚度从C5~T3均变大 ,这与到胸椎椎体越来越大相适应。但从C5~T3椎弓根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25°,平均68.3°。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量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及CT图像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成人干燥下颈椎标本24具及随机在CT室保存的34例成人患者的颈椎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OPW)、椎弓根高(OPH)、椎弓根的中轴全长(PAL)、椎弓根外倾角(sPA)、椎弓根头倾角(tPA)、椎弓根投影中距(DtIP)、椎弓根投影上距(DsIP),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定ATPS置钉参数。结果解剖学测量值与影像学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本研究提示:C3、C4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对侧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4 mm;C5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或对侧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 mm;C6、C7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3~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5~8 mm。椎弓根中轴外倾角平均分别为C348°,C448°,C540°,C634°,C731°。椎弓根中轴头倾角平均分别为C384°,C489°,C5107°,C6114°,C7100°。置钉长度选择28、30、32、34 mm,螺钉的直径可选择3.0、3.5、4.0 mm。结论通过对下颈椎标本及成人下颈椎CT三维重建测量,并总结出进钉参数,证明下颈椎ATPS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联合经皮伤椎终板撬拨复位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经皮伤椎终板撬拨复位螺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伤椎终板高度比高于对照组,矢状面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终板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矢状面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联合经皮伤椎终板撬拨复位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增强骨折复位效果,最大限度恢复伤椎高度,并促使上终板复位,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经口咽入路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传统方法,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的:为经口咽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提供直观操作路径,并提供安全操作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对尸体标本进行经口咽入路逐层外科解剖,观察解剖层次、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以门齿为标志点测量各主要解剖结构与其之间的距离,并测量椎动脉与中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寰枢椎的形态学结构。结果与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0.72—29.70mm、右侧为20.36—28.98mm,C2水平左侧为13.10-23.00mm、右侧为13.85—24.02mm。前结节、齿突前面、齿突后面、硬脊膜、脊髓以及C2椎体前缘和C3椎体前缘与门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9.24—88.16mm、74.95—96.27mm、84.77-107.39mm、87.65—111.45mm、91.38—116.11mm、76.21—92.77mm和78.53—105.13mm。寰椎长度为(19.8±2.3)mm,齿突高度为(15.9±1.9)mm,最大横径为(10.5±0.6)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mm;枢椎最大横径为(15.1±1。6)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mm,上关节面外缘到中线的距离为(26.1±1.7)mm,横突孔入口与上关节面之间的距离为(8.1士1.3)mm。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经口咽入路在解剖安全范围内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背景:国内尚无对于不同种族(汉族和维吾尔族)间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偏角、在矢状面上的头/尾偏角以及腰椎椎弓根CT形态学差异的研究报道。目的:评估汉族和维吾尔族成年男性L4,5椎弓根CT形态的差异及其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效果影响。方法:选择400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行L4,5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的患者,汉族及维吾尔族各200例,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身高170~175cm。采用CT常规螺旋扫描+三维图像处理,使用患者浏览器的长度及角度测量工具测量椎弓根横径、椎弓根后缘皮质到椎体前缘皮质的距离及椎弓根在横断面上的内偏角及在矢状面上的头/尾偏角。结果与结论:汉族青年男性L4椎体选择的椎弓根螺钉直径要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小,否则可能会增加椎弓根崩裂的风险;内偏角应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大,否则可能会增加螺钉穿出椎体的风险。汉族青年男性L5椎体选用的左侧螺钉直径及左侧内偏角要比维吾尔族青年男性小,否则可能会增加椎弓根崩裂以及螺钉进入椎管损伤神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在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患者共112枚椎弓根螺钉进行了MSCT检查,其中颈椎螺钉4枚,胸椎螺钉39枚,腰骶椎螺钉69枚。详细记录螺钉与椎弓根、椎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结果75枚(67.0%)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37枚(33.0%)螺钉穿透椎弓根骨壁,其中14枚(12.5%)螺钉穿透距离〈2.0mm,10枚螺钉(8.9%)穿透距离在2.0-4.0mm之间,13枚螺钉(11.6%)穿透距离〉4.0mm。螺钉穿透椎弓根的方向以外侧壁居多,占43.2%(16/37)。胸椎椎弓根穿透率明显高于腰骶椎(P〈0.05),分别为43.6%(17/39)和23.2%(16/69)。14枚螺钉在椎体内的长度小于椎体矢状径的50%,12枚(10.7%)螺钉穿透椎体前缘,穿出椎体距离为1.0-8.0mm,平均4.3mm。由于螺钉位置不当而引起神经根损伤以及颈椎横突孔穿透各1例。结论MSCT是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患者进行MS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为探寻除椎弓根外胸椎后路安全的螺钉进钉途径,现在国内外许多学者们对胸椎肋横突结合区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结论尚不一致。目的:进行成人肋横突沟的解剖学与放射学测量,以探寻椎弓根外胸椎后路螺钉置入安全途径。方法:取8具成人防腐胸椎标本及相连的一段长5.0-6.0 cm的肋骨,保留肋间软组织和壁胸膜,去除其他软组织。对标本进行 CT 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肋横突沟角度,对标本进行解剖学分析,测量肋横突上缘距离和肋横突下缘距离。结果与结论:成人肋横突结合区内存在1肋横突沟,直达椎体。肋骨上缘至横突上缘距离和肋骨下缘至横突下缘距离在第6-10胸椎节段最大,和其他节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肋横突沟在第6-10胸椎节段最明显。结果证实,成人肋横突沟可直达椎体,为椎弓根外胸椎后路安全螺钉置入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胸椎结核经前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常用的修复方案,已沿用数十年,但存在创伤大、切除肋骨、减压不彻底、胸腹腔干扰大、术后疼痛、气胸、胸腔及肺部感染等不足。目的:观察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2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切除病灶清除,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植入钛网自体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取后正中切口,应至少包括病变部位头、尾侧各2节脊椎,暴露双侧椎板至小关节外侧及肋骨近端1.0-2.0 cm,并与病椎头、尾侧脊椎双侧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头、尾侧各2对,一侧固定。在另一侧病椎及下一椎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肋骨头,肋骨切除约1 cm,游离神经根,椎管减压,注意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吸出椎旁脓肿中脓液。切除椎弓根,受累椎间盘,椎体病灶,直至椎体病灶边缘组织外观正常,无死骨,无结核物质及肉芽组织,椎体破坏严重,两侧椎旁脓肿流注节段较多,经一侧病灶不能清除干净的部分患者,减压侧连接钉棒,以保持病变椎体切除时椎体的暂时稳定。同法从另一侧彻底清除同侧病灶,完全游离硬脊膜,反复冲洗。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12-38个月,全部患者于治疗后11-19个月(平均16.3个月)植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70%-100%(平均86%)矫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复发及内固定失效病例。提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胸椎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弓根是连接椎体与椎板之间最坚强的骨性结构,通过椎弓根进行螺钉固定为重建脊柱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力学基础。 目的:对腰椎椎弓根的三维模拟进钉的测量参数进行分析,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方法:分析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L1-L5)相关疾病患者的原始CT资料,利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模型,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行三维重建并预测钉长、直径、水平面角及矢状面角度,并与临床置钉内固定后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与结论:病例分析可见内固定后置钉位置及长度均良好,未出现螺钉偏移、断裂等。内固定前模拟预测的椎弓根螺钉长、直径及水平面角与螺钉内固定后实际数据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只有部分节段矢状面角度模拟值小于实际测量值(P〈0.05)。说明通过Mimics软件对腰椎进行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制定置钉参数,能比较精确的指导内固定中实际置钉,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安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单纯CT三维重建数据难以完全保证手术过程安全,火棉胶包埋断层切片已广泛用于头颅、眼眶和膝等多部位解剖研究,国内外至今少有脊柱经改良火棉胶包埋后断层切片报道。目的:探讨断层切片和CT扫描后三维重建对胸腰段脊髓及脊神经走行过程中各结构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胸腰段脊柱标本行螺旋CT薄扫后重建,用e-film软件观测相关解剖参数,同时经改良火棉胶包埋法行冠状、矢状和水平位薄层切片,用Amira4.1软件重建并测算对应指标。结果与结论:断层切片较CT二维图像更能详细直观观测胸腰段椎管、椎间管内伴行结构关系;断层切片和CT薄扫后重建在测量椎间管高度、宽度、椎管斜径及硬膜囊直径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测算椎弓根纵径、横径及椎间管长度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①由于CT软组织窗或骨窗窗宽、窗位和分辨率的影响,其二维图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精确辨认软组织结构,而断层切片却可直观观察脊髓、脊神经根及伴行血管或椎间管韧带分布。②断层切片重建对骨性及非骨性结构皆可清晰识别,更利于观测实际上有软组织贴附的椎管及椎间管各结构参数,而CT薄扫重建一般仅能准确观测骨性结构指标,但两法在观测骨性结构数据时基本一致。③CT和断层切片重建在观测靶结构随脊椎序数变化的演变过程时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