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概述──兼评《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史料校编》黄修义云南武定彝族土司制,是彝族地区两种土司制类型之一的乌蒙地区封建领主土司制的典型代表。[1]其土司是宋代罗婺部酋长的后裔,元明时为凤氏,势力强大,明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改...  相似文献   

2.
道光年间,清王朝在滇南边疆地区的治理状况堪忧:一是王朝边疆治理体系存在弊端,二是土司乘机制造事端,三是"奸""匪"搅动社会稳定。因此,清王朝基于"固卫边圉""征收钱粮"和"就近管理"三方面考虑在滇南地区继续推行土司制度。采取四种举措,即土司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力促土司"谨守疆土"、强力推进征收钱粮、尝试创新边疆治理模式,以促使滇南土司积极"内属"、减少"外附",客观上加速了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的历史进程。文章运用《滇事杂档》中地方流官、当地土司以及各族民众留下的底层历史文献,探讨清代滇南边疆治理的相关问题,为当下提升边疆治理能力与各民族共同保卫祖国疆域提供历史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播州土司与水西土司关系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土司史上,水西安氏土司与播州杨氏土司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代贵州的四大土司中(其他两个土司为思州田氏土司,水东宋氏土司),以水西安氏统治时间最长,辖地最广;播州杨氏经济最发达,汉化程度最深,与明政府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说。播州土司与水西土司域界相连,交往频繁,研究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土司制度的研究,对于贵州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平播前的水、播关系 我们知道,水西安氏土司的族属为彝族,其辖区的主体民族为彝族,播州土司杨氏的族属为僚人①,亦即讫佬族…  相似文献   

4.
郭老对凉山彝族社会的情况早有接触。他是四川乐山沙湾镇人,西距凉山不过数十至百余华里。这里直到现在仍保留下来的许多“蛮洞”,原是历史上彝族土司控制下僚人富有者的住室。彝族土司的统治势力直到明末清初才遭受比较严重的打击,可以想见郭老的家乡曾经长时期受过彝族奴隶主的威胁。当郭老殚其精力治古代史时,早就注意到彝族社会的情况,如在《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中都曾提到。  相似文献   

5.
彝族的土掌房李永生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我省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共有400多万人。集中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滇南哀牢山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省内其余多数县也有分布,总的来讲,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作为红土高原上的土...  相似文献   

6.
(一) 元代在贵州实行土司制度,封建领主经济居于统治地位。明代随着“土流并存”①政策的推行,社会生产的发展,贵州才开始出现封建的地主经济。明末清初,李定国等人率领的大西军进入贵州,在领导西南各族人民进行反清斗争并限制地主剥削的同时,鼓励民间垦殖,开矿和贸易,给贵州封建领主经济以极大的冲击,为贵州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清王朝统一贵州后,黔省境内的土司、土目仍是本地区的土地所有者,这种土司土地所有制有如下表现和特点: 第一,由于土司职位世代沿袭,使他们比较稳定地占有辖区内的所有土地和山林。如黔西北的“(亻罗)倮族”(彝族),“其巨室尚拥数十百里之地,人民数万,田租万千石,羊  相似文献   

7.
张晗 《学术探索》2013,(5):51-55
文章以历史人类学为视阈,结合史料典籍,从明清时期昭通彝族地区"改土归流"的个案研究入手,通过对土司文明与核心文明的互动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内部子文明对"多元一体"的认同变迁之分析,认为:"改土归流"的原因在于土司文明与核心文明之间日益加剧的认同冲突,其结果是将土司文明纳入"中原化"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8.
元明以来,封建中央王朝在凉山彝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委土长为官。诸家土司始末如何?笔者先辑录文献星散资料,佐之以实地调查所得,著成此篇。兹将各主要土司分述于后:一、河东长官司据有关史籍记载,河东长官司系元代罗罗斯宣慰司之后。嘉庆《四川通志·土司志》说:河东长官司安氏,“其先自元迄明世袭建昌宣慰司”,“顺治十六年(1659),安泰宁投诚,呈交印信号纸,……雍正六年(1728),以女安凤英袭职,改授长官司。”唐宋时期,今凉山州广大地区雄峙着众多彝族部落,其中落兰部在今泸沽。蒙古兵南下时,落兰部首领蒲德遣其侄建蒂归附。后建蒂叛元,“杀蒲德自为酋长,并有诸部”,成为传说中利利土司辖区的霸  相似文献   

9.
在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民间叙事诗闪烁着特别耀眼的光辉,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彝族民间叙事诗,是在彝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民间歌谣的抒情和民间故事的叙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叙事,脉络清楚,诗意盎然.它以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为正义、真理和美好生活所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它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彝族历史、民俗、宗教等学科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中文信息》2008,(3):60-60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北隅100公里的大屯乡。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相传是彝族土司余象仪所建,后经余达父扩建始成今状。整体布局为中轴大体对称的大规模三路构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左路建筑有东花园、粮仓、绣楼等。东花园也称“亦园”,用于接待客人。中路建筑有大堂、二堂和正堂,各路堂宇之间均有石坝或内墙间隔。  相似文献   

11.
束世征先生在去年《新建设》杂志第六期上发表了关于解放前四川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的意见,认为“截至民主改革前为止,凉山彝族的主导的生产关系还是领主农奴制,但已是趋于没落的领主农奴制社会。”我觉得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束先生的论证是从土司制度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武定凤氏本末笺证》是一部以笺证体裁研究云南古代彝族罗婺部酋长及其后裔武定凤氏历史的传著,它在校点、笺证清代著名学者檀萃所撰《武定凤氏本末》的基础上,对彝族史上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的考释、深入的研究、严谨的论证,清楚地阐述了云南武定、禄劝一带,自南宋淳熙年间的罗婺部至清朝乾隆年间武定直隶州彝族土司的兴衰史。《笺证》把武定凤氏兴衰史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置于彝族史、云南地方史的大范围内进行考察研究,指出元明时期武定的彝族社会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凤氏祖辈担任土官,领有封建王朝授予的领地,剥削和榨取农奴(“蛮民”),这就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武定地区彝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态,充实了彝族历史发展中所经历的封建领主制社会这一重要环节,丰富了彝族史研究的内容,从微观研究的角度扩大了彝族史研究的宏观视野。  相似文献   

13.
高梧 《天府新论》2018,(6):封二-封三
彝族地区有发生案子或者纠纷时请年高有威信的德古或头人们出面进行调解和裁决的成例,峨边彝族民间称“维克达解习俗”。2011年,维克达解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相似文献   

14.
广西壮族土司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顺莉 《广西社会科学》2006,(7):189-192,F0003
有关广西壮族土司制度以及土司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一直是广西民族历史和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其主要体现在已经发表的有关广西土司的史料整理成果和现有的有关广西土司制度史的学术研究成果等方面。然而,在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方面,亟需加大力度,拓展空间。为此,应注重地方民间文献的利用与传世经典文献的征引,以跨学科的多层面的新视野、新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构思与设想。  相似文献   

15.
明王朝建立后为有效地统治边睡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官与汉宫参治,令之世守”的办法。设立在我省东部农业区的土官绝大部分为元朝的地方官吏和少数民族上层头人,准其世袭,亦称世官。土官初为武职,后逐渐演变为土司,设立衙门,成为特许封地的行政统治机构,在维护封建地方政权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设立在今平安县三合村的西祁土司衙门(旧称祁家川高羌衙门)系明清时期西宁府二十一家土司中制度较为完备、衙门建筑宏大、年代经历长久、具有代表性的一家。笔者近年多次实地考察,根据衙门城垣残迹绘制图纸两幅,搜集散存于民间的有关文化…  相似文献   

16.
滇南抗战坚持五年之久,最终取得了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胜利。滇南战场虽是以国军为主力,但中国共产党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多次派人进入滇南,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并在滇南个旧等地建立了地方组织,建立抗日游击武装。共产党人朱家璧,在滇南抗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和影响下,滇南地区各族群众、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参与了抗战,李公朴到滇南进行了积极活动,他们都为滇南抗战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沈良杰 《学术探索》2008,(4):140-144
“克智”是一种彝族民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体口传文学,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叙述内容包罗万象,诗体语言通俗易懂,艺术性强,诵之朗朗上口,易于铭记。本文就“克智”的定义、分类及表现形式作了概要介绍,重点描述了它在语言上最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雍正时期滇南盐井收归官营先行、改土归流跟进的一系列国家边疆政策的实施可以看到,盐井收归官营作为一种制度实践,目的在于试探土司势力对国家推进治理边疆的反应,中央从而根据其态度相机实施改土归流以维护边疆秩序稳定,加强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与此同时,盐井官营所体现的"国家在场",还通过盐课、专卖管理等措施将国家意识涓滴...  相似文献   

19.
阿牛木支 《天府新论》2021,(5):封二-封三
“克智”是彝语音译,意为“口头演说的语言精粹”,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口头传统诗歌体裁,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智”以口头论辩为传播方式,长期盛行在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婚丧嫁娶、祭祀仪式、节日庆典等活动中,尤其在义诺、圣乍、所地三大次方言区广为普及和流布,成为在彝族民间流传最广、运用场合最多、受众影响最大的诗体口传文学。  相似文献   

20.
土司制是元明清三代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明史·土司传》未收甘青地区的土司,导致一些学者误认为甘青地区元、明时尚没有土司,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作者认为元、明、清三代甘青地区不仅有数以百计的土司,前后相承,衔接清楚,有自身形成的条件和特点,而且其建制多有创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