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PICC术的650例患者,分为血栓组233例和对照组417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650例患者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233例,血栓发生率35.8%。血栓组患者的年龄[(86.2±6.3)岁vs(78.9±9.7)岁]和体质量指数[(24.5±3.5)kg/m2 vs(23.3±3.0)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栓组恶性肿瘤(44.2%vs 22.8%)、血栓史(18.0%vs 8.4%)、慢性肾功能不全(23.6%vs 6.0%)、近期手术外伤史(25.3%vs 0.7%)、年龄80岁的比例(89.3%vs 50.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结论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很多,有年龄、体质质量指数、恶性肿瘤、血栓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近期手术外伤史、置管手臂、PICC管尖端位置,其中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和近期手术外伤史是老年患者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置管部位下,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将与血栓发生相关联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老年患者405例,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股静脉组46例,颈内静脉组40例,锁骨下静脉组319例。又根据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分为血栓组31例,非血栓组374例。对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锁骨下静脉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颈内静脉组和股静脉组(5.0%vs 15.0%,19.6%,P<0.05,P<0.01)。血栓组既往静脉血栓病史明显高于非血栓组(19.4%vs 6.4%,P<0.05)。结论老年患者通过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最低;静脉血栓史对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同样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使用CIED且随访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112例,根据术后血管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血栓组56例,年龄(71.86±8.35)岁;非血栓组56例,年龄(71.23±10.62)岁,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房颤患者数、植入除颤导线患者数、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数和左室射血分数、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手术中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导线数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术中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导线数量是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抗凝药物是保护因素。结论房颤、静脉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导线数量是CIED导线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治疗经验。方法302例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或行起搏器更换手术的患者,采用彩色血流和频谱多普勒超声方法,部分患者行患侧上肢静脉造影检查,探查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门诊随访至术后6~12个月。结果上肢深静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年龄、性别、病史,植入电极导线数量,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无差异。随访中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狭窄、闭塞45例,发生率14.9%,无患者发生血栓脱落栓塞事件,其中有症状的患者14例,占31.1%,均有不同程度患侧上肢肿胀、疼痛、肤色变深,有的患者活动明显受限,出现时间于术后3天~1年,检查提示为新鲜血栓,经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超声显示血栓消失。无症状者31例,占68.9%,28例(90.3%)为陈旧性血栓,侧枝循环丰富;余3例为新鲜血栓。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应密切观察,定期随访。对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华法林维持治疗3个月是必须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平针法盲穿腋静脉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导线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科室植入普通心脏起搏器患者2 902例,根据穿刺路径分为腋静脉组(n=2 377)和锁骨下静脉组(n=525),分析两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下导线磨损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即刻或短期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刀口感染、气胸、血胸、周围神经损伤、导线脱位、静脉血栓、电极穿孔等方面无差异。而在长期随访中,腋静脉穿刺植入导线无一例发生导线磨损甚至断裂发生,而锁骨下静脉组发生率为1.14%(6/525)。结论 相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平针法盲穿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成功率高,可避免远期导线磨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椎动脉狭窄并行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行支架植入术的时间划分为建模组(2016年6月—2021年12月,220例)和验证组(2022年1月—2023年6月,52例)。在建模组中,随访期间根据CT血管造影(CTA)或者DSA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内狭窄(ISR)组(50例)和非支架内狭窄组(170例)。基于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所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临床决策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建模组中220例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有50例发生了ISR,ISR的发生率为22.72%。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分值高、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合并颈内动脉和/或对侧椎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1.8 mmol/L、术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偏低及较小的支架直径是ISR发生的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6个变量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ISR发生建模组的AUC为0.857(95%CI:0.799~0.915),验证组的AUC为0.847(95%CI:0.732~0.961),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发生ISR的危险程度,有助于临床医师发现ISR发生的高危患者,及时做出干预,使患者得到更大获益。  相似文献   

7.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以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 embolism,PTE)是指来源于静脉系统或右心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2]。美国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生例数每年超过90万,其中有约29.64万例死亡,我国每年约  相似文献   

8.
崔元勇 《山东医药》2010,50(25):59-60
目的研究高危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将96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与对照组,抗凝组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给予口服华法林。两组于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抗凝组16例(34%)出现静脉阻塞,对照组27例(58.7%)出现静脉阻塞,抗凝组降低绝对风险23.5%(相对风险0.57,95%可信区间0.33~0.98)。抗凝组38例(76%)PT/APTT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高危患者发生静脉阻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背景髓系细胞触发受体(TREM)可通过介导多条信号通路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但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科行支架植入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5例,根据随访期间再狭窄发生情况分为再狭窄组83例和无再狭窄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清sTREM-1水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清sTREM-1水平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1)本组患者随访2年无一例失访,再狭窄发生率为44.9%(83/185),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17.5±7.9)个月。(2)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及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糖尿病、下肢双侧病变、下肢完全闭塞发生率及吸烟率、血清sTREM-1水平高于无再狭窄组,下肢血管病变长度长于无再狭窄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TREM-1水平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OR=2.270,95%CI(1.525,3.379)]。(4)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sTREM-1水平预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AUC为0.884[95%CI(0.837,0.906)],最佳截断值为274.29 ng/L,灵敏度为72.8%,特异度为91.1%。结论血清sTREM-1水平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对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测,置入PICC后每周进行D-二聚体检测,每2周进行超声检查,如上肢出现浮肿、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值大于标准值500μg/L,即行超声检查。结果 148例患者183条上肢静脉中,32条(17.5%)被临床确诊为血栓,均被超声检出。置入PICC后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717)μg/L vs(423±420)μg/L,P<0.01]。结论 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右心导管操作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抗凝治疗的作用。方法:连续选择2015-01至2016-05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和(或)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患者171例,将在静脉系统可完成手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随机分为抗凝组87例及非抗凝组84例。术后24~48 h行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比较二组间DVT发生率。结果:171例患者均为阵发性室上速患者,13例患者(抗凝组9例,非抗凝组4例)未完成术后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超检查而排除,共有158例患者完成术后检查及随访。抗凝组78例中有7例(8.97%)发生DVT;非抗凝组80例中有41例(51.3%)发生DV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例发生DVT患者中有6例(12.5%)发生肌间静脉血栓,42例均为静脉穿刺点附近血栓。结论:右心导管操作术中未抗凝的患者DVT发生率较高,使用肝素抗凝可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4例,均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随访6个月,记录其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病变部位、术前椎动脉直径、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期间18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46例未出现再狭窄(无再狭窄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病变部位、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再狭窄组,术前椎动脉直径短于无再狭窄组,采用药物支架者所占比例低于无再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β=0.098,OR=2.648,95%CI(1.159,4.674),P=0.001〕、术前椎动脉直径〔β=0.956,OR=2.614,95%CI(1.134,6.022),P=0.007〕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β=-0.612,OR=1.837,95%CI(1.086,4.597),P=0.029〕为保护因素。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术前椎动脉直径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80岁住院老人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80岁老人105例,对3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研究组)与69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者(对照组)的营养状况(以入院当日血白蛋白值)、血D-二聚体、有无贫血、有无深静脉置管、基础疾病、近期骨折、急性肺部感染、日常生活能力(BI)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静脉血栓发生部位以左下肢为主,5例患者发生了上肢静脉血栓和颈内静脉血栓;患有糖尿病、近期发生骨折以及患者的BI障碍和D-二聚体升高与深静脉血栓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80岁住院老人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血栓发生与患者是否患糖尿病、近期发生骨折、BI障碍及D-二聚体升高有关,上肢静脉血栓和颈内静脉血栓仍与深静脉置管有关,临床上应重视危险因素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肺癌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8例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67)和非血栓组(n=171)。记录并分析肺癌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时间段,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67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患者中71.64%发生于置管后14d内,17.91%发生在置管后15-30d内,10.45%的患者发生在置管后30d后。最早发生在置管后2d,最晚发生在置管后93d,平均发生时间为(15.32±7.54)d。年龄、性别、穿刺静脉、穿刺肢体、导管型号、导管留置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癌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病有密切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右侧穿刺、导管型号大、纤维蛋白原4g/L为肺癌化疗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对肺癌化疗导管相关性血栓高危患者加强监控,详细评估患者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     
正当血栓堵塞了供应心脏或大脑的动脉时,就会诱发心脏病或脑中风。大多数人都了解这两个严重的疾病,但他们可能不太熟悉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一种在静脉中形成的血栓。下面来了解如何识别和预防这种危险的疾病: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常发生在腿部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评价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科收治32例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Ⅰ到Ⅴ级。术后随访1,6,12个月和24个月行CTV。评估静脉血流通畅情况,支架断裂受压及通畅情况。根据Villalta评分标准评估血栓后综合征及分级。在综合治疗方案中,选择电话、门诊或住院进行血管超声及血管造影或者下肢CTV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肢体肿胀情况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4个月,髂静脉支架通畅率为100%,其中3例为支架内附壁血栓,支架内血流仍通畅,术后下肢遗留轻度肿胀,均能耐受。术后左下肢肿胀症状均快速减轻或消失,造影显示左股静脉至髂静脉血栓基本完全消除,下肢血管CTV检查示:髂静脉支架均通畅,随访3~24个月临床疗效满意。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静脉血流,治疗效果评价:Ⅰ级28例,Ⅱ级4例,无Ⅲ~Ⅴ级。所有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症状均缓解,无围手术期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及死亡。平均随访8个月(1~24个月),下肢静脉均血流通畅,无复发,3例患者于6个月后出现轻度血栓后综合征。结论: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明显增加减溶效果,缩短溶栓药物用量和使用时间,减少出血并发症,同时显著减少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NS)的膜性肾病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并探讨发生肾静脉血栓(RVT)的危险因素。方法:临床诊断NS且经肾活检确诊膜性肾病的患者100例,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观察VTE的发生率。结果:36例(36%)患者共计发生血栓部位78处,平均每例2.2处。RVT33例(33%),下腔静脉19例,髂静脉2例,生殖静脉5例,腘静脉2例。17例(17%)患者发现肺动脉栓塞(PE),其中9例有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RVT中仅2例有肉眼血尿,5例有腰痛症状。与无血栓组相比,血栓组蛋白尿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如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镜下血尿及肾小管功能)均无明显差异。凝血指标中,血栓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0.01),血小板计数低于无血栓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抗凝血酶Ⅲ水平下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膜性肾病NS患者的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高达36%,其中RVT33%,PE17%。多数患者并无典型血栓栓塞的临床症状,D二聚体阳性率与血栓栓塞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意识到RVT是膜性肾病的常见并发症,应常规行D二聚体监测,必要时行CT血管成像检查,以确诊有无RVT和P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36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处理策略。方法选择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361例患者,随访截至2015年1月,回顾性分析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相应处理策略。结果 36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97%(41/361),其中电极移位10例(2.77%)、心律失常9例(2.49%)、囊袋血肿6例(1.66%)、囊袋感染6例(1.66%)、气胸5例(1.38%)、起搏器综合征3例(0.83%)、心力衰竭2例(0.55%)。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主要并发症有电极移位、心律失常、囊袋血肿、囊袋感染、气胸、起搏器综合征及心力衰竭。术前需评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随访管理,做到早发现、正确处理相应的并发症,以降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新疆地区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CAS)和椎动脉起始端支架置入术(VAOS)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323例,回顾性分析其CAS和VAOS术前和术后随访记录,分析支架置入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期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率和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CAS和VAOS组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4%和1.2%,随访期间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1%和12.8%,再狭窄的发生率为8.8%和13.4%,Cox回归分析发现在CAS组中,男性和多支血管病变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19.249,P=0.02;HR=0.069,P=0.034);VAOS组中,对侧椎动脉狭窄为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因素(HR=0.075,P=0.001)。结论 CAS和VAOS治疗颅外段动脉狭窄相对安全,但应重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再次入院造影复查时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根据再次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将37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并随访造影结果的患者分为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对两组临床情况及生物化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0例患者中有487支靶血管置入支架,94例患者的123支靶血管发生再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再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为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提示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