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的:探讨中药黄芪治疗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单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黄芪注射液(河北省石家庄神威药业有限公司,10ml/支,批号:11011343)30ml加入0.9%NaCl 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2周(1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视力、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全血血小板(PLT)计数及其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止血与血栓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寻找较特异、灵敏的指标辅助DR早期诊断。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为“我院”)收治的II型糖尿病(T2DM)患者159例,依据我院眼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分为3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DM组)49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42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68例,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9例作对照。测定全血PLT、MPV、PDW和血浆FIB、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等指标水平,比较各项指标在DR的水平变化。结果 (1)进行4组间比较,其中PDW、FIB、TM、PIC水平在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90例2型糖尿病(12DM)患者和45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眼底检查将90例T2DM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无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病变组),测定血清CRP、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及常规生化指标.结果:病变组、无病变组血清CRP和HbA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病变组血清CRP和HbAlc水平显著高于无病变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CRP、HbAlc水平为Ⅳ期>Ⅲ期>Ⅱ期>Ⅰ期,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R患者血清CRP、HbAlc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78,0.591;P<0.01).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中,CRP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RP可以做为判定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目的:观察黛力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抑郁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为不伴抑郁组(糖网组)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抑郁组(抑郁组)。抑郁组又随机分为抑郁Ⅰ组及抑郁Ⅱ组,各组均为18例患者。三组均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规治疗,其中抑郁II组加服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厂出品),每天2次,1片/次,连续口服4周。检测治疗前后各组按HAMD评分,并采静脉血用ELISA测血浆Visfatin,采用MiniMed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监测三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相似文献   

5.
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时期血清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与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诊断病程、血清胰岛素和血糖的相关性.采用ELISA法检测85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sVCAM-1含量, 由同一眼科医师通过眼底镜或荧光造影检查, 将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背景期视网膜病变组(BDR)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结果显示, 三组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PDR组、BDR组血清sVCAM-1水平与对照组和NDR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NDR组与对照组比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水平与血糖、血清胰岛素、诊断病程均无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时期血清sVCAM-1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视网膜病变发展和严重程度的指标, 为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定性、定量检测并分析正常人群和眼底镜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的形态、厚度等改变,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及随访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方法:采用Cirrus HD-OCT的512×128扫描模式及5线高清扫描模式检测糖尿病患者双眼黄斑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黄斑部9个分区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60例(120只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眼底均表现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糖尿病NDR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外环的鼻侧和颞侧与正常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区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眼之间没有差异.结论:NDR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外环的鼻侧和颞侧与正常眼之间有差异.这为在临床上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了客观依据,并便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栓通胶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如吸氧抗炎解痉祛痰强心利尿等.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血栓通胶囊0.36口服,3次∕d,疗程14d.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6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栓通胶囊可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目前所知最强的促血管生成因子 ,参与多种生理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过程。本文通过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周期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 ,观察VEG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1 对象 对照组 3 0例 ,为健康查体无糖尿病史与眼底疾病者 ,年龄 ( 5 7 3± 15 6)岁 ;糖尿病患者根据视网膜病变分为 3组 :①无视网膜病变 3 3例 ,男 16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 5 0 3±17 5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与醛糖还原酶 (Aldosereductase ,AR)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及氨基胍 (Aminoguanidine,AG)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AG治疗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in ,STZ)诱发糖尿病模型 ,分别于第 3 0天和第 90天测定视网膜组织AR含量 ;并在第 90天时取视网膜行透射电镜观察视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AR含量随糖尿病时间的增长而增多 ;糖尿病 90天大鼠视网膜的视细胞外节膜盘排列紊乱 ,间隙扩大 ,内节线粒体水肿 ,有的空泡化 ;AG治疗组大鼠视网膜AR含量明显低于糖尿病未治疗组 ,糖尿病 90天大鼠视网膜视细胞外节膜盘少量排列紊乱 ,内节线粒体正常。结论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视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与AR含量变化有关 ,AG可通过抑制AR活性而保护视细胞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瘦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规律。方法 :受试对象 12 0例 ,分为对照组 30例 (男 18,女 12 )、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 30例 (男 18,女 12 ) ,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 30例 (男 18,女 12 )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 30例 (男 18,女 12 ) ,检测血清瘦素、胰岛素、Ⅳ型胶原及血糖浓度 ,分析瘦素水平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无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及PDR组血清瘦素浓度分别为 6 91± 1 87μg/L ,7 83± 2 11μg/L ,9 5 6± 2 4 3μg/L和 11 6 9± 2 5 7μg/L ,经协方差分析排除体重指数的影响 ,PDR组血清瘦素浓度高于NPDR组 (t=2 15 ,p<0 0 5 )、无视网膜病变组 (t=2 71,p <0 0 1)及对照组 (t =3 5 0 ,p <0 0 0 1) ;NPDR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 (t=2 2 3,p <0 0 5 )及对照组 (t=2 75 ,p<0 0 1)。血清瘦素浓度与体重指数、胰岛素呈正相关 (r=0 2 2 ,p <0 0 5 ;r=0 2 8,p<0 0 1)。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瘦素浓度升高 ,且增高的幅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是成年人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适当的眼底筛查方法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效降低失明率。自动的眼底图像处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种重要初步筛查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人为误差,也大大减轻了眼科医生的负担。本文回顾了基于视网膜眼底数码图像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自动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文献中多种现有技术的结果和不足,展望了其研究前景和面临的挑战,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自动筛查算法的设计者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初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肾病(DN)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6例二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12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的检查,根据眼底改变将病人分为三组,计算各组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的比例,并做尿白蛋白排泄率与DR眼底改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R临床前期组的病人中有5%并发DN,DR非增殖期组的病人中有42%并发DN,DR增殖期组的病人中有71%并发DN;AER与DR的眼底改变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呈平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抗氧化应激作用对糖尿病心肌病(DC)患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97例D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在常规饮食控制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mg/天)、消心痛(10mg,3次/天)、缬沙坦(80~160mg/天)口服及胰岛素皮下注射,将血糖控制在在理想水平;治疗组加服普罗布考(0.5g,2次/天),疗程6个月。(2)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ELISA测定其血清8-OHdG水平,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进行比较。(3)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DC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1)DC患者8-OHd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2)治疗后,治疗组8-OHd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自身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发病与氧化应激有关,抗氧化应激治疗对DC具有重要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细胞因子 [1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身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 ,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我们通过测定不同视网膜病变期患者血清中 VEGF水平 ,观察 VEGF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 糖尿病患者 5 2例 ,诊断依照 1985年 WHO制定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全国眼底病学组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分为 :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组 (SDR) 4 1例 ,年龄 6 1.1± 10 .9岁 ;增殖型视网膜病变 (PDR)组 11例 ,年龄6 3.1± 18.9岁 ;无视网膜病变 (NDR) 33例 ,…  相似文献   

15.
尿Ⅳ型胶原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尿Ⅳ型胶原 (ⅣC)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3 5例正常人及 86例糖尿病患者尿ⅣC进行测定 ,并与病程、年龄、血ⅣC、空腹血糖 (FBG)、胰岛素 (INS)及收缩压 (SBp)等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尿ⅣC浓度分别为77 70± 12 91μg/ 2 4h、88 74± 19 5 8μg/ 2 4h、12 9 99± 3 0 2 3 μg/ 2 4h。微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及对照组 (p <0 0 0 1,0 0 0 1) ;无微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糖尿病患者尿ⅣC浓度与病程、血ⅣC及SBp呈正相关 (p <0 0 1,0 0 5 ,0 0 5 )。结论 :糖尿病患者尿ⅣC浓度随微血管病变进展而逐渐增高 ,可作为早期诊断微血管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视网膜病变其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11例,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糖尿病眼底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骨密度采由美国Norland公司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分别测定腰椎正位(L2、L3、L4)、左侧股骨颈、大粗隆区、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结果: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股骨颈、大粗隆区、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腰椎正位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体重指数、尿酸呈正相关,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其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与纤维蛋白原 (FIB)及vonWillebrand因子 (vWF)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型糖尿病人 10 4例根据病史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进行如下分组 :无并发症组 5 3例 (男 2 6例 ,女 2 7例 ) ,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5 1例(男 2 5例 ,女 2 7例 ) ,正常对照组 5 6例 (男 2 8例 ,女 2 8例 )。三组分别采用硫酸胺比浊法及双抗酶联免疫吸附法 (EUA)分别进行FIB、vWF的测定 ,并测定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 :糖尿病患者血浆vWF、FI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较无并发症组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血浆FIB及vWF水平的升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舒洛地特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修复及MAPK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舒洛地特低、中、高剂量组及盐酸二甲双胍组,12只/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舒洛地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10 mg/kg、 20 mg/kg、40 mg/kg舒洛地特,盐酸二甲双胍组给予200 mg/kg盐酸二甲双胍,1次/d,给药12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以及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白细胞介素6(IL-6)、 IL-1β水平,以及视网膜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视网膜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水平;HE染色法检查视网膜病理学变化及神经节细胞计数。结果 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舒洛地特各剂量组大鼠FBG及HbA1c水平、血清AGEs、IL-6、IL-1β水平、视网膜组...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21例眼科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及预后.方法:经孕妇常规糖尿病筛查确诊的GDM患者132例,其中合并DRP 21例(A组),自GDM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B组),选正常孕妇20人为对照组(C组).分别于妊娠6个月、9个月及产后6个月统计并比较3组对象的矫正视力、眼压及眼底检查结果.结果:妊娠晚期,微血管瘤数量增加者8例(38.1%),但所有病例仍为单纯性DRP;产后6个月,微血管瘤数量减少者15例.DRP组患者的矫正视力在妊娠9个月时与妊娠6个月和产后6个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视力最差(P<0.05).结论:在妊娠期眼底正常或仅有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其具有自愈性,预后较好,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随诊眼底.如发现有增殖性病变应及时进行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川芎嗪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与机理.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治疗组35例,用川芎嗪治疗,对照组30例用血栓通治疗.通过视力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眼底检测评价疗效.结果经4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与血栓通组相似,但在视力恢复上优于血栓通组.结论川芎嗪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