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认为信号标志认识主客体之间的直接反映关系,而符号是人类特有的信息中介物,它能传达关于对象的直接与间接的信息从而达到本质的反映。认识符号化之后才能区别映象与对象,使精神活动相对独立。符号不同于信号,但二者间却存在生成、转化关系。符号是在人类社会交往中从信号凝聚化、简化、虚化而来的。生产实践形成的人类社会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符号的真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符号作为人们约定、制造的中介物使人的认识独立于物质实践,使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方法有了区别。其次,符号意义超越其物质形式,故有了信息概括能力、这些都为主客体分化刨造了条件。人类的劳动工具也必须符号化才能成为经常的社会现象。在语言符号基础上,人类认识发生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分化,但它们又以实践的主客体统一为归宿。  相似文献   

3.
认识:在多级中介中建构与虚拟的信息活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物因差异而结成关系,信息在差异关系中获得呈现,人们通过差异关系来识辨信息;在认识产生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被多级中介的,诸如信息场、主体生理结构、主体认知结构、主体认识的物化工具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形式;被多级中介的认识是在中介中建构和虚拟的认识,认识发生的每一个中介环节都是一个相对于该中介环节的性质而发生信息选择、变换和建构的装置,通过中介环节的建构,对象信息必然会发生某种扭曲或畸变性的再造,并且,在人的思维的信息加工活动中还能够创造出主观设计的新信息,这就必然会呈现出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被虚拟化的情景; 虚拟现实的实质是通过直接模拟信息环境、感受体验,直接操纵感受体验的转换,进而实现对人的认识的虚拟;虚拟现实不仅为人的认识的可能方式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还有助于从根本上阐明作为信息活动的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信息中介是主客体相互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信息中介是一复杂的系统,它依主客体相互转化的不同指向而有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中介具有多道性、多级性,其中介区间又具有相对性。主体和客体的信息中介是在现实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构起来的。文章对初始结构的划定、主客体通过信息中介相互选择、建构和转化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哲学认识论中,有两个众所习见的说法:认识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对象世界进入了人的意识领域。如果我们能认真地对认识产生的过程进行一番考察的话,我们便会发现,这两个说法的第一个是过分地表面化了,而第二个则简直就是一种谬误。问题的症结在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被多级中介着的,而客体对象本身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进入对之进行认识的主体,那能够进入主体意识的仅仅是已在诸多中介中几经变换、选择、建构过了的关于客体对象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二重反映指认识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必然携带着双方的信息,当主体凭借符号进行反映时,信息来源的二重性必然形成认识过程和结果上的不同特点。本文从建构不同观念文化、知识体系的符号差异入手。探讨了认知与评价的对立、互补关系,以及符号形式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的尺度上来考察,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认识的形成是一个主客体信息在多级中介中双向建构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由外而内时,指的是,所传信息经过一系列中介环节的变换、重组和建构,并在主体认知模式的匹配下被主体所认知;这种建构过程由内而外时,指的是,所传信息在主体内部引起的变化反过来通过变化了的主体行为对相关中介环节加以影响并经过相关中介环节向外表达的过程。正是主客体的双向信息建构性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多级中介建构关系的动力学机制,决定了传播效果预测模式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人的认识必须凭借符号,符号的形式、结构对认识起很大作用。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才产生的,因此必然携带着双方的信息意义。当主体凭借符号进行反映时,这种认识的内在矛盾就显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才有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反映在哲学认识论中就有科学思想和人文价值观的对立。但是在实践的意义上认识的这种二重性终将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9.
符号的创制是人类智慧的突出体现。符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它使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从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得以分化 ,从而使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得以确立 ;②它使主体作用于对象的外部活动内化为头脑中的运演操作 ;③它使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成为可能 ;④它使人类对事物对象的研究更精细 ,更准确 ,更具创造性 ;⑤它使社会性的认识活动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符号的创制是人类智慧的突出体现。符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它使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从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得以分化,从而使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得以确立;③它使主体作用于对象的外部活动内化为头脑中的运演操作;③它使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成为可能;④它使人类对事物对象的研究更新细,更准确,更具创造性;③它使社会性的认识活动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论,从全息论的视度来看人的认识问题,可以得出许多新的结论。认识的发生和形成是一个全息重演的演化过程。其理论的基点或理论预设是认识主、客体的同源、同构性,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认识的主客体具有相同的信息源且二者全息统一,故而彼此可以实现认识。认识的过程即是信息的双向交流或全息共振。认识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全息重演进化来完成的。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形成,既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认识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认知思维结构与社会思维方式的最终确立,正是自然界长期重演进化的结果。认识的重演发生也就是认识论意义上认识本体向认识主客体的分化过程,是认识本体全部信息的有序化展开。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认为摆脱了生命意志的驱使而直观到"物自体"本身就是美,他仍然是把认识事物的"本质"作为真正美的根源,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只是他认为要认识到"物自体"不再是理性的认知方式所能达到的,只有"非理性"色彩的直观方式才能达到,在这一点上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现代性".尼采则是完全转到了感性生存论的价值上,认为原始生命强力的直接展现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就是美之所在,这与叔本华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以周易断定逻辑中的断定用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贞"字为切口,以逻辑学的断定逻辑对中国哲学的传统文本进行解读,指出周易中所蕴涵的断定逻辑,是中国特殊的认知方式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4.
巨乃岐 《东方论坛》2011,(5):107-116
信息时代的知战观不再是知战分离的传统知战观,而是知战一体、知战融合的全新知战观。新知战观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实践和科技基础,其核心思想是能力本位观、全维实时观、主客一体观、知战融合观和体系博弈观。新知战观深刻揭示了信息化战争的本质,对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的观念引领和方法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藏族作为生活于高原的民族,具有与高原环境相适宜的独特生活方式及文化特点.但与此相应,藏族的心理特征及由此所决定的认知事物的方式是否也同样打下了与高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烙印呢?因以往的相关研究不多,人们所知甚少.为此,笔者采用认知风格测验量表,对西藏三个藏族村寨共135位年龄在18岁以上的藏族成年人进行了认知风格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被调查的藏族成年人的总体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并且女性的独立性强于男性;(2)认知风格与生产方式及个体生活的海拔高度均密切相关;(3)认知风格成为一个地域生态和文化之间的媒介.  相似文献   

16.
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个被多级中介着的信息活动过程,这为人们从认识的信息活动过程的视角探讨主体双重尺度的统一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切入点。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人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通过人对客体信息的能动的选择和建构活动实现的,所选择的信息同时具有真理性(与客观事实相符)和价值性(满足主体的目的、需要)的双重属性,主体的双重尺度正是在这一认识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具体的内在统一。从信息认识的视角探讨主体双重尺度的统一性问题不仅为我们在认识论上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避免认识上的混乱找到了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为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现认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和重要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7.
从实践的、社会性的观点看,认识不但是能动的反映,而且是全面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客体的性质、关系、结构和功能,而且还反映着主体的需要、能力、活动以及主客体关系。因此,认识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反映。如果我们承认物质概念的宽泛性、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联性、认识的差异性、认识类型的多样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部分的逻辑一致性,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反映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18.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组织中知识的来源、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组织记忆的特征以及组织的认知风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组织的学习风格,探讨了组织学习的典型促进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组织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组织学习能力的定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