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诱发电位(EP)是继脑电图和肌电图之后临床神经电生理的第三大进展,在检测神经系统的状态和变化上有重要意义,常常用来协助确定神经系统的可疑病变,检出亚临床病灶,帮助病损定位,监护感觉系统的功能状态。其中,视觉、听觉和部分体感诱发电位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外阴诱发电位的相关原理及其应用等。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DOC)患者促醒作用、神经电生理和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DOC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高压氧治疗)和观察组(n=40,高压氧联合高频rTMS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促醒作用、神经电生理和脑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FP)、四肢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分级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髓鞘碱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高频rTMS治疗可有效促醒重型颅脑损伤后DOC患者,还可改善神经电生理活动,减轻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影响预后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7月间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47例,其中男:86例,女:61例;年龄60.83岁,平均(69.6±5.7)岁;高血压病程8-23年,平均(9.7±1.6)年。分析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就诊时的临床表现、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位置及出血量、语言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患者的预后转归等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7.7%;在诸多预后因素中:意识状态、出血量、出血位置,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因素与预后具有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与意识状态、出血量、出血位置相关,根据临床症状对脑出血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东山  陈月桂  金冬梅 《生物磁学》2013,(24):4710-4712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患侧上肢及双上肢两种不同方法对脑卒中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24名脑卒中患者根据TAES治疗的部位分为2组,刺激患侧上肢组(12名)和同时刺激双上肢组(12名)。两组对象分别接受一次30min的TAES治疗,刺激参数为频率4Hz,脉宽25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分析5R.上肢SEPN9,N20的波幅和潜伏期,比较两组患侧上肢电刺激前后SEP值的变化。结果:两种方法都能使患侧上肢SEPN9和N20的波幅明显增高而潜伏期明显缩短。虽然治疗后两组间SEP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间各参数变化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上肢或双上肢TAE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SEP值,但双上肢组对SEP值的改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波间潜伏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与桥脑体积/后颅窝体积比值(PV/PFV)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丹麦KeypointEMG/EP电生理仪测定OPCA组、对照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Ⅲ、Ⅴ波潜伏期(PL),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IPL)并采用1.5TMR3DVolumeRender-ing软件行桥脑体积(PV)、小脑体积(CV)、后颅窝体积(PFV)磁共振测量,算出PV/PFV、CV/PFV、PV/CV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PCA组Ⅲ波PL、Ⅰ-ⅢIPL明显延长(P<0.05),Ⅲ-ⅤIPL明显缩短(P<0.05);OPCA组PV/PFV值明显减少(P<0.01);Ⅲ-ⅤIPL与PV/PFV呈正相关(r=0.83,P<0.01)。结论:OPCA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Ⅲ波PL、Ⅰ-ⅢIPL延长,Ⅲ-ⅤIPL缩短,Ⅲ-ⅤIPL随着桥脑体积的变小而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尿激酶超早期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48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治疗有效率及预后稳定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NIHSS较治疗前下降更多(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4.69,P〈0.05);实验组患者服药后的治疗安全性与对照组的相当,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0.33,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尿激酶超早期治疗较单用尿激酶疗效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在植物状态病人预后判别中的价值。方法:在长程脑电监测下观察植物状态病人的睡眠纺锤波,与其意识恢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预测患者意识恢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28例患者中,12例有纺锤波,其中9例意识恢复;16例无纺锤波患者中,14例未恢复意识。纺锤波的有无与患者意识恢复有相关性,P值<0.01。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对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判断的敏感性(83.25%)、特异性(81.82%)、准确性(82.14%)。结论:脑电图睡眠纺锤波可较准确预测植物状态患者的意识恢复能力,可作为临床评估植物状态患者意识恢复能力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小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吞咽功能和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19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30例)和观察组(给予小脑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30例),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3周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吞咽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血清神经损伤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波潜伏期(Ⅰ、Ⅲ、Ⅳ)、波峰间潜伏期(Ⅰ~Ⅲ,Ⅲ~Ⅳ,Ⅰ~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神经肽Y(NP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扣针蛋白5(Fibulin-5)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rTMS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轻神经损伤,缩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对老年人脑干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对100例老年人(50例健康受试者、50例脑干梗死患者)进行BR检测。确定BR正常值,记录各组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对50例脑干梗死患者行MRI检测,比较MRI与BR对脑干梗死的诊断阳性率。结果:健康对照组BR各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分别是R1为10.9 ms、R2为30.4 ms、R2'为29.5 ms,波幅的平均值分别是R1为306.3μv、R2为276.7μv、R2'为257.8μv。脑干梗死组中有44例BR异常,其中6例中脑梗死患者BR正常;36例桥脑梗死患者BR完全异常;8例延髓梗死患者R1正常,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BR与MRI检查对脑干梗死的诊断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瞬目反射是一种早期诊断脑干梗死的有价值的临床电生理方法,相对于传统MRI检查,其诊断率稍低,但能敏感地反应脑干尤其是脑桥的病变情况,对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慢性间断性缺氧后,脑诱发电位与慢性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探讨脑诱发电位对缺氧性脑病的评估价值.方法:在建立慢性间断性缺氧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缺氧组(H组)和对照组(N组),H组随机分为缺氧2周组(H2组)和缺氧4周组(H4组)2个亚组;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测定各组大鼠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缺氧组BAEP和SEP各波的峰潜伏期和峰间峰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缺氧组BAEP和SEP的变化与学习记忆能力和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有相关性.结论:BAEP和SEP的改变与慢性缺氧性脑损伤及损伤的程度明显相关,是反映缺氧性脑损伤比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刘伏香  谭志琴  龙丹  周艳  常青 《生物磁学》2014,(9):1676-1679
目的:探讨青年妇女患宫颈癌的临床特点并行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年妇女宫颈癌33例患者观察组,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于35岁49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两组患者预后分析,随访患者5年内生存率及2年内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初次性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避孕方式与妊娠次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临床分期与宫颈形态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癌灶大小、病理分型、宫颈肌层浸润深度及盆腔淋巴转移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早期(Ⅰa—Ⅱa)与晚期(≥Ⅱb)的两年内复发率及五年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年妇女宫颈癌患者具有癌灶大、腺癌发病率高、宫颈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和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N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与心肌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行直接PCI手术治疗,分为PCI手术治疗组和非PCI治疗组,观察缺血改善情况与NT-proBNP水平的关系,同时根据治疗后NT-proBNP的水平分为三组,A组NT-proBNP〈125pg/ml、B组125pg/ml≤NT-proBNP〈450pg/ml、C组NT-proBNP≥450pg/ml,观察NT—proBNP的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行PCI组NT—proBNP的水平下降程度(438.3±134.5)明显高于未行PCI组者(158.6±146.1,P〈0.05),MACE的发生情况C组明显高于A组(P=0.006〈0.01),也高于B组(P=0.028〈0.05),A组与B组相比,B组的MACE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432〉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浆NT-proBNP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心肌的缺血程度,且与患者的预后成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12周。观察其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每博量(sv)、每分博出量(CO)、射血分数(EF)和舒张功能指标(E/A)等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Y)等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绞痛的显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96%,改善心电图的的显效率为22%,总有效率为84%,速效扩冠药物停减率为60.62%,经统计学处理均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组治疗后的心功能各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及hs—CRP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韩蕴卿  景雪薇  刘玉田  刘艳芬  李慧 《生物磁学》2013,(35):6942-6944,699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胱抑素C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性。方法:将60患儿分为HSP普通型组30例、HSP肾型组30例,另随机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儿童6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浆NGAL、尿胱抑素和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水平。结果:3组患儿NGAL、胱抑素C和Ig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IgM、IgG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3k(P〉0.05)。HSP肾型组较NGAL、胱抑素c和IgA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22.4,28.3,19.7,P〈0.05);HSP肾型组NGAL、胱抑素C和Iga含量高于HSP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7,32.6,22.1,P〈0.05)。NGAL与胱抑素C呈正相关(r=12.36,P〈0.05);NGAL与IgA呈正相关(r=17.01,P〈0.05);胱抑素C与IgA呈正相关(r=22.25,P〈0.05)。结论:NGAL、胱抑素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HSP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对患儿肾功能早期损害的诊断,早期联合检测三者的水平,适时地给予预防性治疗,对保护HSP患儿的脏器功能、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卫  周倩  刘憬兰  蔡兰娣  程蔚蔚 《生物磁学》2011,(13):2461-2463,2454
目的:探讨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不同临床表现及母婴结局,提高对重度予痫前期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患者76例,按照不同的发病孕周,分为早发型(发病孕周〈32周)和晚发型(发病孕周1〉32周),比较两组孕妇临床情况、孕妇的并发症及围产儿结局。结果:早发型孕妇与晚发型孕妇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孕妇的各项临床表现显著差于晚发型孕妇。结论: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更应加强临床各项监护措施,选择理想的终止妊娠的时机,同时加强预防措施,避免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12我院收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均予以吉非替尼进行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癌抗原125(CA125)的表达水平,观察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患者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7例,疾病稳定19例,疾病进展13例,有效率为54.3%。治疗后,治疗有效的患者CEA、CA125明显比治疗前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疾病稳定、疾病进展的患者治疗后CEA、CA125与治疗前比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有效与疾病稳定的患者治疗后CYFRA21.1有明显降低,但与治疗前比却无明显差异(P〉0.05);而疾病进展患者的CYFRA21—1却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前,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清中CEA、CA125比疾病稳定、疾病进展的患者明显较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稳定患者的CEA、CA125与疾病进展患者的相比,治疗有效的患者CYFRA21-1与疾病稳定、疾病进展的相比,结果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CEA、CA125浓度较高则治疗效果不错.治疗后效果较好则CEA、CA125浓度较低,效果不好则CYFRA21-1浓度较高。利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可显著反映肿瘤靶向药物治疗的预后情况,为临床判断其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肠镜下早期结肠扭转复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早期结肠扭转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舒适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中的高度、低度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较差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早期结肠扭转复位中应用舒适护理使患者感受到舒适及亲人般的温暖,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丰富护理的内涵,顺应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修晓光  杨雪梅  邓海峰 《生物磁学》2009,(16):3092-3094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控性。方法:选择择期眼科手术的小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RP组)和异氟醚吸入全麻组(Ⅰ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1,丙泊酚2mg·kg^-1,维库溴胺0.1mg·kg^-1,观察组用瑞芬太尼2μg·kg^-1,对照组用芬太尼3μg·kg^-1,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RP组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1min^-1和丙泊酚,Ⅰ组麻醉维持用异氟醚吸入,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氟醚吸入浓度和丙泊酚输注速度。观察围术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的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两组T1、T2、T3、T4与T0比较,MAP明显降低(P〈0.05),T5与T0比较,MAP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T0、T1、T2、T3、T4、T5点,MAP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病人心率(HR)变化:Ⅰ组:T3、T4、T5与T0比较,心率显著增快(P〈0.05),RP组:T1、T2、T3、T4与T0比较,心率明显降低(P〈0.05),T5与T0比较,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T0心率无明显差异,T1、T2、L、T4、T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率明显降低(P〈0.01)。麻醉苏醒时间比较:RP组与Ⅰ组比较,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RP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可为小儿眼科手术提供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快速苏醒,适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早时相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用药安全性观察。方法:符合入选的患者,完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根据血糖水平及胰岛素释放结果给予单独瑞格列奈口服治疗12周。结果:与基础值比较,瑞格列奈治疗12周后患者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FBG)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无明显升高,P〉0.05;Ins30、Ins60明显升高,P〈0.05;而且Ins120、Ins180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I30/△G30比值明显升高,P〈0.05,AUCINS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的甘油三酯(TG)水平下降,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有所下降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略有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只有1例患者在早餐与午餐间出现轻微的低血糖的症状,当时测指尖血糖为3.3mmol/L,进食后症状缓解。应用瑞格列奈治疗后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的异常,P〉0.05。结论:瑞格列奈治疗可部分恢复老年T2DM早期时相胰岛素分泌,是一种有效的并且耐受性好的口服降糖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