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杂病论》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相似文献   

2.
杨成居 《陕西中医》2000,21(1):47-48
<正>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张介宾注:“诸病皆先治本,而惟中满者先治其标,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者藏府之本也,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藏腑皆失其所禀,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本人从事临床工作以来,本着“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的治疗原则,对于临床上一些脾胃病的治疗用药,略有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谈“小大不利治其标”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朱进忠关键词治则,标本论治初读《素问·标本病传论》:“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塞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塞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  相似文献   

4.
谈中药减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肥胖早有认识,《素问·通评虚实论》云:“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素问·奇病论》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论述对肥胖病的病因病机、转归和治疗法则有实际意义。现据临床治疗经验,将肥胖病分四型辨治。  相似文献   

5.
“治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是针灸学处方取穴的一项原则,出《素问·咳论》篇,由于去古久远,历代诸家注文多有分歧,以致此项治则之真实意义,历久而未阐明,使学者困惑不解,故抛砖引玉,还希就正于同道。丹波氏评注摘录及诸家误注之原因《素问·咳论》篇云:“治其俞,志云(指张志聪),咳在五脏,当治其俞,五脏之俞,皆在于背……简按,此据《血气形志》篇,而诸家(指王冰、马莳、张介宾、高士宗等)并原于《本输》篇,未详何是”。“治其合,志云,合治内府,故咳在六腑者,取之于合……高同。简按,此据《邪气脏腑病形》篇,而诸家并原于《本输》篇,亦未…  相似文献   

6.
治病先明标本凡病有标本,本者根源,标者末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云:“本为病之原,标为病之变,病本惟一,隐而难明,病变甚多,显而易见,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末,而惟据目前,则最为斯道之大病。”可见治病不辨标本,或指本为标,或指标为本,必迷乱经常,倒施针药。故云:“良工之治病,必辨新病邪实,久病正虚,论缓急先后而调理,因病有当急治有不当急治,夫若外感之邪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先驱而出之,若候邪气已深,与气血相乱,乃至伤于元气则治难焉,此当急治之理。”大凡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缓调,急则治标,缓则固本,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相似文献   

7.
王庆其 《新中医》1992,24(11):11-13
谈到标本问题,“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已属众所周知的治疗原则。但“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决非仅此一端。笔者通过文献追踪,结合临床体验,发现标本理论的应用范围甚广,兹爰举数则以求正于同仁。本急治本标急治标《素问·标本病传论》提出“甚者独行”的标本治则。即指疾病严重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标急则独治其标,或者本急独治其本,是谓“独行”。并列举“中满”及“小大不利”两症,不管其属标属本,  相似文献   

8.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9.
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则以来,注家各抒己见,看法各异,归其要者有三:其一,从病性解。始于张景岳,《类经》注曰:“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其二,从针灸取经选穴解。指病在阳经,可针刺阴经治疗;病在阴经,可针刺阳经治疗。此论源于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阴经受邪,流入阳经为病,是为阴经为本,阳经为标,疗其本者,疗于阴经,即阳病疗阴也……”。…  相似文献   

10.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此强调在治疗表里内外同病时,应查其内外之本末,辨其病势之盛衰,以定先后之治。仲景将这种“内外调治”的治疗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外感热病治疗中,分别制定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及表里同治的治法,千百年来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成为治疗外感病必须遵循的方法,现试析如下。1 先表后里 先表后里是指表里同病,先解其表,表解后再治其里的治疗方法。先表后里法又分表证兼里实和表证兼里虚两类。表…  相似文献   

11.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在这些治法中,仅指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头病取足。至于临床中并非罕见的上下交病如何处理,经文未及。《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某上下失血案云:“今饮食甚少,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由此有“上下交病治其中”之说。中指脾胃而言。《金匮要略心典》云:“中者脾胃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故中央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是故求阴阳之机者,必于中气”。此…  相似文献   

12.
“肺胀”之称,首见于《内径》。《灵枢·胀论》之:“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载:“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寒热……喘咳,甚则……肺胀,腹大满,膨膨而喘咳。”而《素问·咳论》又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肤满……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后世医籍中又对该病证的认识予以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别于成人 ,故婴幼儿腹泻的辨治有其特殊性 ,现将笔者多年来辨治婴幼儿腹泻的经验简略介绍如下。1 首辨大便以定证型婴幼儿腹泻治疗首先须辨别大便的性状、色泽、气味 ,以确定其属寒属热 ,是虚是实。一般来说 ,风寒泄泻大便多为水样 ,有泡沫 ,色淡黄 ;湿热泄泻大便多为暴注下迫 ,带粘液 ,色黄气秽 ;伤食泄泻大便多粗糙不化 ,酸臭较重 ;脾虚泄泻则大便常夹有不消化物 ,色淡黄。2 分清表里与虚实婴幼儿腹泻不少由表证引起 ,或以表为主 ,或以里证兼表。《素问·标本病传论》云 :“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15.
自《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气反”的治法以后,历代医家宗其旨而代有发展。张景岳云:“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这一理论,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暖气、耳呜、痛经,效果较好。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杨现省 《河南中医》2004,24(11):77-77
临床上辨证寒证热证 ,一般采用“因其性而反之”的治疗原则 ,即“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这属于中医学的正治法 ,又叫反治法 ;但有时热证用寒药 ,不但热势不减反而更热 ,寒证用热药而寒象更甚 ,这就需要医者知常达变、治病求本 ,正如《内经》所说“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 ,“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论言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 ,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二者皆在 ,新病复起 ,奈何治 ?岐伯曰 ,诸寒之而热者 ,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1 ] 。”《内经…  相似文献   

17.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18.
《伤寒杂病论》因势利导法运用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势利导 ,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病邪所在的不同部位 ,因其势而就近引导 ,使之排出体外 ,以达到正气不伤或正气少伤为目的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病之起始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其悍者 ,按而收之 ;其实者 ,散而泻之。”其中所论许多治法包含有避轻就实、就近去邪的因势利导法则。而因势利导法则的成功运用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得到了充…  相似文献   

19.
王少华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14-517
21上病下取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素问集注》释云:“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病气相反也,如下胜而上反病者,当取之下”。《类经·运气类》云:“气反者,本在此而标在彼也”。又云:“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这是说“气反”病变要采取反治法,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是也。本法针对复杂病情下出现的部位上的证候表现和内在的病理机制不一致——反常的变证,常在脏腑相因、表里相通的论点指导下运用于实践。其适应范围有下虚上盛的眩晕、咳喘以及口糜、鼻衄、头痛等。 关于眩晕:在辨证施治方面,我体会…  相似文献   

20.
<正> 邓启源副主任医师治疗癫、狂、癎病证,有较深的造诣。笔者随诊,教益匪浅,现将其治验举例于下,以见一斑。心肝火炽清里通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杂病源流犀烛·癫狂》曰:“癫狂,心与肝胃病也,而必挟痰挟火……癫之患虽本于心,大约肝病居多,狂之患固根于心……。”说明癫狂病与心肝火有极大关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