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消毒供应室再生器械的质量管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再生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方法认真执行再生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严格进行回收、洗涤、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各环节的质量管理。结果通过对再生医疗器械1年多的使用与管理,保证了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实施管理措施,完善了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质量,保证了再生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地使用,达到了控制医院感染的标准、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再生医疗器械处理进行完整、灵活和实时的过程追溯管理。方法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信息管理技术,结合无线网络、中间件等技术进行管理。结果在消毒供应室运用RFID信息管理技术,不仅使工作更加高效、准确、便捷,也更有效地控制再生器械的质量。结论消毒供应室实施RFID信息管理技术,对再生医疗器械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了有效的质量追溯控制,达到了法理证据和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医疗器械的标准定义,初步研究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方法:从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机械安全、防电击安全、气体安全、激光与超声安全、辐射防护安全、医用软件安全、人机接口安全和人为因素安全等9个不同方面对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进行研究。结果:在对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9方面详细且具体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措施。结论:在明确医疗器械标准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研究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了9个方面的具体管理措施,对医院医疗器械管理者和使用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微创医疗器械设计生产中非客户化的弊端,本文提出利用网络化协同技术来实现微创医疗器械的个性化定制与结构优化设计,并结合血管内支架的实际例子实现了一个面向病人数据的微创医疗器械设计和制造系统,该系统结合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和验证,不仅有利于发现设计缺陷并合理改进,从而设计出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而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且对微创医疗器械的生产设计流程的改进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应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评价系统,实现对医疗器械病例报告及相关资料的快速收集和及时处理,提升科室在使用医疗器械时的风险识别、分析、控制能力,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方法:建立不良事件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基于Visual Studio 2008平台建立监测系统,充分发挥系统的在线报告、评价、分析及预警等功能.结果:通过监测系统实现对可疑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结论:使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消毒供应室对于再生医疗器械的感染控制相关对策,以提高消毒供应室提供高质量的再生医疗器械。方法采用回收、清洗、包装、灭菌、无菌储藏以及无菌输送等各方式对医疗器械进行感染的控制,对2011年4月-2013年8月1 000套再生医疗器械包的收集和应用进行感染控制。结果实施再生医疗器械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后,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等与实施再生医疗器械全过程质量监管前相比,实施后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医护人员对于消毒后的器械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再生医疗器械进行全程监管之前的满意度90.00%,合格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所有的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消毒供应室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能够改善和提高再生医疗器械的利用价值,保证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7.
消毒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   总被引:53,自引:18,他引:53  
目的探讨对再生医疗器械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方法认真执行再生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严格进行回收、洗涤、分类、包装、灭菌、发放、监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管理。结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器械质量,实施12个月后工作质量与实施前比较,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质控管理,完善了管理方法,促进了管理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再生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地使用,达到了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流程再造在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医疗器械操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流程再造在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医疗器械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原有的再生医疗器械操作流程进行再造。结果实施流程再造后,降低了再生医疗器械操作流程中的医院感染,提高了操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与临床配合度明显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运用于再生医疗器械操作流程改造,既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医疗器械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护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国际标准ISO17664:2004。该标准规定了医疗器械制造商对标称可重复灭菌医疗器械和预期在医院灭菌的医疗器械提处置信息的要求,以使医疗器械能得到安全处置并持续满足其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强基层医院口腔科门诊再生医疗器械统一规范有效管理。方法对口腔科使用过的器械进行预处理,并由消毒供应室统一回收与发放,将消毒灭菌的再生医疗器械进行归类固定放置,并加强有效储存管理。结果通过消毒供应室统一处理再生医疗器械,不但有效减少医院感染,减轻口腔科门诊护士工作量,而且使口腔器械得到了专业的保养和养护,节约了医院资源,减低了成本,使器械清洗、包装、灭菌更加规范。结论加强对口腔科的再生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再生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为再生医疗器械的处理流程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依据. 方法 引进计算机物品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条形码技术,规范再生医疗器械过程管理. 结果 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再生医疗器械处理的过程中,严把了再生医疗器械物品的最终无菌质量. 结论 条形码技术包括6个组成部分,它们是互相关联,再生器械的每一步处理是要经过此循环系统的操作,所有操作过程不能跳越,这些数据对于质量追溯是非常重要的,规范了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医学计量三级站在软件和硬件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医院在工作开展的延续性、计量人员业务素质、计量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医学计量检定人员队伍建设、医院计量管理制度、标准器的管理等方面给出了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遵循WS 370-2012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构建军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题数据集,建立信息系统,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方法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情况分析;②基于信息系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标准的研究。结果对军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据集的标准化描述,构建了包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处置、管理三个模块为内容的军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据集,研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与管理系统。结论建立遵循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数据集,为实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的广泛交换和共享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持续质量改进在特诊科仪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特诊科仪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科室医疗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中,对工作程序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并就操作的实际效果与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展开调查,找出差距和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质量改进措施,再由医务人员实施质量改进;改进过程实行三级管理制度(一级自控、二级互控、三级监控)。结果:经过改进,科室在仪器管理知识掌握程度、仪器完好率、操作熟练程度上均有了明显提高。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不间断的活动,有助于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5.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承担着各科室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的供应工作,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为解决现状,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发布,12月1日强制实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三项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和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检测标准,用来完善供应室的质量控制和物品安全。为了满足卫生部对手术器械质量的追溯要求和医院内部管理的需要,在对供应室和手术室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调研后,采用B/S架构,设计了消毒供应室追溯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数据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法:通过对医院计算数据的分类,结合国家新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趋势,提出了数据中心建设的新技术路线:应用前沿的虚拟化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分类集中管理;建设灵活、实用和可操作性强的应急灾备机制。结果:医院数据中心建设能够提高数据存储的集中性和可管理性,以满足医院7×24 h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的要求。结论:医院信息系统可满足未来电子病历、区域医疗等软件系统运行的硬件需求及数据保护等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17.
百姓放心医院创建活动:医疗质量提升的推手与抓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创建“百姓放心医院”动态管理第二周期及第三批创建活动的考核,认为创建活动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质量管理实践体系,并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了医疗安全保障机制;(2)成为医疗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3)抓住了质量建设的核心;(4)提升了数量质量指标;(5)营造了医院安全文化;(6)促进了病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我国部分地区医院内医疗废物管理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医院内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际情况,为医疗废物合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吉林、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甘肃、海南和上海等8省市的64所医院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进行调研。结果各所医院都无独立设置的医疗废物管理部门,其中47所(73.44%)医院由某一部门承担,17所(26.56%)医院由多部门联合管理。各医院制度最完备的是交接登记制度,有交接登记制度的医院占所调查医院的97.92%(47/48);最少的是培训制度和监控检查制度,具有的医院分别仅占20.83%(10/48)和18.75%(9/48)。45所(70.31%)医院培训内容完全,其中综合医院比专科医院培训完全;29所(45.31%)医院防护用品配备完全;64所(100.00%)医院均用黄色包装袋对医疗废物进行盛装;49所(76.56%)医院的转运设备、设施提供完全,其中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配备更完全;60所(93.75%)医院设立了暂存站;51所(79.69%)医院采取集中处置方式。结论医院需成立医疗废物管理的专职部门,使内部制度与外部监管相统一,加强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以及职业防护,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2006-2013年锐器伤情况,为持续改进锐器伤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方法对上报的《医疗锐器伤登记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06-2013年共上报429例锐器伤,主要人群为护士(59.7%)和医生(33.3%);工龄主要为5年及以下者(72.5%);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43.1%)和手术室(27.7%);致伤物主要为注射器针头(30.5%)、头皮针输液器针头(21.2%)和缝合针(18.2%);护士和医生的主要致伤环节分别为整理锐器和手术中缝合;血液传染病污染的锐器占40.1%;锐器伤随访率为93.8%,无血源性病原感染病例发生。结论建议加强医务安全教育,针对重点人群高危环节进行培训,完善锐器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高危人群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职业防护管理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监测医务人员医疗锐器损伤发生情况。结果2012年1-12月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130人其中发生医疗锐器损伤121名、占93.08%,皮肤黏膜接触8人、占6.15%,离体残肢端刺伤1人、占0.77%;内外科病房和门诊输液厅是锐器伤主要发生场所;各种诊疗穿刺和注射、采血操作是常见的锐器伤环节;暴露源为乙型肝炎者占首位为33.06%;一级暴露7人、占5.79%,二级暴露114人、占94.21%。所有医疗锐器损伤的医务人员经追踪观察,无一人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结论医疗锐器伤是医疗操作中常见的职业暴露,遵守操作规程,重视自身的防护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