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择相关法提高转换波速度分析精度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转换波速度分析拾取的横波速度是转换波共转换点(Common Conversion Point简称CCP)叠加技术中很重要的参数.它的拾取难度在于转换波时距关系在中—浅层或大偏移距情况下误差明显增大,以及在相邻薄反射层上叠加速度谱分辨率很低.本文对选择相关速度谱分析技术进行了研究,即在速度分析中不是利用所有道集,而是有选择的利用部分(可调)道集进行速度分析,研制了相应的实用软件.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均表明,该方法在中—浅层或大偏移距情况下,比传统方法有较大改善,分辨率明显提高,能大大提高速度谱估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水平界面上P-SV转换波转换点的精确解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换波共转换点的叠加和道集选取都需要准确地计算转换点的位置.Tessmer和Behle、Taylor分别给出了水平单层介质中P-SV转换波转换点坐标的解析解,由于其表达式的复杂性,在应用中几乎不被采用.在本文中,运用Snell定律重新建立了在水平反射界面上反射的P-SV转换波的转换点坐标的四次方程,并严格地推导出与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炮检距和反射深度有关的转换点坐标的解析解,确定了惟一的解析表达式.将这一结果应用于P-SV转换波的速度分析和叠加处理中.简化的公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庆地区P-SV波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大庆油田在P-SV波处理方面的经验,给出了P-SV波资料与常规纵波资料处理上的不同点.并对大庆探区汪家屯区块采集的P-SV波资料进行了处理,所处理的P-SV波资料主频达到20Hz.  相似文献   

4.
目前转换波处理主要局限在水平层假设的前提下,使用斜层共转换点叠加有助于缩短处理流程,提高剖面质量.基于射线定律和几何关系,推导出了单一斜层的转换点位置迭代公式和解析表达式,对不同的深度比,速度比和角度正弦对转换点位置的影响作出分析并与平层渐近转换点公式对比.应用斜层方法对单一煤层进行速度比扫描,提取该属性并对煤层叠加成像,比平层假设方法更能反映目的层的变化.进一步使用插值模型使连续层叠加不再使用拼接方式,而是采用逐个采样点归位叠加的方式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剖面.对实际资料的三个煤层和新生界进行了方法实验,比单一斜层叠加和水平层假设的效果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P-P波及P-SV波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多波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的建立问题,提出在CDP道集上利用互换原理组成伪地集作为叠前偏移速度分析的数据道集,先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求取层间互不影响的等效偏移速度模型,再用餐前深度偏移方法逐层求取层速度模型.对各层的速度质量、整个速度模型层位结构及速度横向变化,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监控,并在速度叠代中引入全局寻优的遗传算法,使整个速度模型建立过程具有稳定、可靠和可视化的优点.经理论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证明,本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波场延拓速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常用的静校正方法进行分析,认为把复杂地层速度用其下覆地层介质替换,去掉复杂地层对处理带来的影响,可以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对于CMP道集地震数据,在共中心点一半偏移距中,可以利用波动方程的叠前双平方根算子,实现延拓,进行层层剥离.本文提出层速度替换速度分析方法,用来解决复杂地层速度对地震速度分析的影响,理论模型计算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转换点位置的计算是转换波资料处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提出了分别基于速度随深度线性变化、速度随垂直走时线性变化、慢度随深度线性变化和慢度随垂直走时线性变化四种等效垂向非均匀介质情况下转换点位置的计算方法. 研究了通过速度拟合、走时近似和相似系数谱三种方式选择合适的等效速度方法. 结合理论模型对非均匀介质转换点计算方法、渐进转换点计算方法、Thomsen近似公式和均匀介质解析计算方法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均匀介质转换点计算方法能更准确地计算转换点位置.  相似文献   

8.
对于转换波地震勘探中的转换点位置这个重要问题,提出转换点位置不仅与纵横波速度比,偏移距深度比以及源检距有关,还与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的性质有关,计算了忽略地下介质的各向异性影响对转换点的确定带来的严重误差,从而影响地下地质体的精确成像.通过对层状VTI介质中的转换点近似方程的推导过程,引入该方程不同于传统方程的导出是对层状各向同性介质而言,该方程通过引入各向异性参数,使我们对转换波可以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转换波处理中各向异性的应用.该方程对于偏移距深度比小于3.0的情况是比较准确的,这对于大偏移距转换波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成像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飞  常旭  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899-1908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点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建立了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初始速度场,通过速度扫描和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确定最佳的偏移速度场和纵、横波速度比值,实现了在火山岩高速层覆盖区域的转换波偏移成像.实际资料的成像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近似转换点计算以及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地震勘探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是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核心基础。地震资料的时深转换、构造成像、岩性识别、裂隙检测等都离不开速度,可以说速度贯穿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Migration velocity analysis is a method devoted to the evaluation of both reflectivity and background velocity models,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 and low wavenumber components of the model, respectively. Inversion velocity analysis is one of its improved versions, leading to more stable background velocity updates. Still, the impact of the user parameters should be understood for an optimal update of the background velocity. We show that a sign reversal of the background velocity gradient could occur when the selected surface offset range or the space lag range is too small. We derive the theoretical limits and check their consistency through simulations in a simple model with a single interface. These guidelines determine the necessary ranges of surface offsets and space lags for a proper update of the background velocity model. We discuss their applicability on the Marmousi model. Artefacts in the retrieved background velocity model are observed when the guidelines are not satisfied.  相似文献   

12.
转换波转换点位置的求取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Schneider(2002)从一个关于转换点的三次方程中推导出了P-SV转换波转换点位置的一种解析解,这种解是偏移距、横纵波速度和P-SV转换波旅行时的函数.我们严格地论证了Schneider(2002)给出的解析解的唯一性.这个解析解可以被看作为水平反射层P-SV转换波叠前偏移的精确算子.  相似文献   

13.
时空移动成像条件及偏移速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比较了深度聚焦速度分析和剩余曲率速度分析中的成像条件,然后通过时空移动成像条件得到了时移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和时移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基于时移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统一了偏移速度分析中通常应用的两个偏移速度判断准则:深度聚焦准则和成像道集拉平准则.最后基于时移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推导了速度更新公式,并设计了速度分析流程.合成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上的测试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土壤剪切波速与埋深关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工程中剪切波速测试不能达到工作要求深度的问题,文中根据大量黑龙江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料,运用主要的经验公式:线性拟合Y=a+bX;多项式拟合Y=a+bX+cX2;指数拟合Y=aXb,分别统计了土壤剪切波速与埋深之间的关系,给出回归参数及适用深度。结果表明:(1)剪切波速与杂填土土层深度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回归,都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2)除粗砂多项式拟合方式略好于线性拟合方式外,各土类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关系采用线性拟合方式要优于多项式和指数拟合方式;(3)采用多项式和指数拟合方式也可以得到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4)除粘土(可塑、软塑)外,采用多项式拟合方式要略优于指数拟合方式。结果可为今后黑龙江地区工程场地分类,抗震设防小区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地震勘探深度域偏移速度建模研究, 利用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S)建立了以剩余速度为自变量, 剩余深度为目标函数的关系式, 及目标函数的梯度公式.利用导出的两个公式分别对剩余深度与剩余速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试算证明初始速度模型的误差具有方向敏感性, 即正误差较负误差对速度建模迭代收敛更敏感.利用此结论进行深度域速度建模既可以提高计算效率也可以提高建模精度.  相似文献   

16.
莺东斜坡带速度分析方法研究及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莺歌海盆地是一个有勘探潜力的盆地,尤其是莺东斜坡带附近有良好勘探前景.但是由于研究区位于莺东斜坡带附近,因此构造解释具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由时间解释转化为构造解释有难度,需要有一个准确的速度来进行时深转换.基于此原因,本文首先介绍了速度谱拾取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及解决方法;其后是速度分析取得的成果,通过DepthTeam形成速度体,从点、面、体三个不同角度证明了速度谱拾取过程中速度的准确性以及速度体的实用性;最后对单井和地层的速度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本区影响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面波频散曲线对于横波速度、纵波速度、层厚等近地表地球物理参数的敏感度相差较大, 现阶段通过频散曲线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近地表横波速度与厚度信息, 但无法直接对纵波速度进行反演.研究表明, 泊松比对于波长(W)-探测深度(D)关系较为敏感.基于这一发现, 本文根据频散曲线与反演获取的横波速度结构计算平均速度, 获取W-D关系曲线.但合成数据测试证明, 因近地表浅层对应的W-D曲线变化较小, 且浅层纵波速度反演不准确会使误差累积, 直接反演W-D曲线无法获取可靠的纵波速度剖面.本文改进了基于平均速度分析的近地表纵波速度反演方法, 在目标函数中加入了对浅层信息较为敏感的W/D-D信息, 同时对W-D曲线与W/D-D曲线进行联合反演.合成数据测试证明可以获取较为准确地浅层与深层纵波速度.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中, 联合反演得到的纵波速度剖面与微测井数据较为吻合, 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不借助其他信息, 仅通过面波频散信息, 获取更为准确地近地表纵波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均匀布设于中国东北地区的48个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所收集的5年期宽频带远震数据,利用双台法手动挑选出68642条高质量的面波频散曲线,并合成为1088条纯路径平均频散曲线.结合东北地区的密集流动台阵得到的背景噪声相速度频散曲线,本文反演得到了东北地区瑞利波各向同性相速度及方位角各向异性图像.长时间搜集并经过严格筛选的相速度频散数据有效地提升了结果的分辨率.短周期各向同性相速度结果主要受控于浅部结构,各大盆地均明显地表现为相对低速,而山区则为相对高速.40 s左右的相速度图像显示松辽盆地西北角有明显的高速.60 s以上图像中,松辽盆地分为较为明显的南北两部分:北部各向同性相速度值略低,且有明显的北西—南东向方位角各向异性;南部各向同性相速度值偏高,且方位各向异性不明显,可能说明盆地北部100 km以下存在速度较低、流动性较强的地幔,而南部该深度范围似乎对应高速、流动性较弱的地幔.结果似乎表明,松辽盆地西北角可能仍然存在不太厚的完整的岩石圈,但其他区域均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区域内各大火山区在相速度图像中均显示为相对低速,长白山下方在短周期到长周期图像中均显示为较强的低速;五大连池火山群从25 s到60 s存在较明显低速;大兴安岭一带哈拉哈和阿巴嘎火山群的低速可延伸至120 s.同时,五大连池、哈拉哈和阿巴嘎火山在60~100 s的范围内的低速“根”通过松辽盆地下方各向异性为北西—南东向的低速结构与东部长白山火山的低速“根”相连,显示区域内的新生代火山活动很可能与长白山下方热物质的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瑞雷波法的成都盆地场地剪切波速结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数据和资料,使得成都盆地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为了能够获得成都盆地场地剪切波速结构,为成都盆地及汶川地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数据支持,本文利用多道面波分析方法在成都盆地(E:103°~105°,N:30°~32°)布置了40个面波测点进行场地剪切波速结构和覆盖层厚度的调查,测点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