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对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情况,包括药物、方法、手段、效果等.方法 广泛阅读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然后加以分析、综合、归纳.结果 目前用于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方法,大致分4个方面:中医中药治疗、西医西药治疗、内镜下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报道不一.结论 胃癌癌前病变的治疗各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较大突破,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2.
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生物学特征.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做出一般性结论.结果 胃癌癌前病变与Hp感染、细胞因子、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关系密切.从癌前病变到癌的形成,初步呈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特点.某些中药制剂可阻抑这个过程.结论 对癌前病变及时动态地进行相关细胞因子、癌基因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各种方法的干预,有望提高胃癌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胃癌癌前病变和胃癌相关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伦敦会议的统一认识,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是指胃粘膜异型增生(dysplasia);胃癌癌前疾病(precancerouscondition)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肠化及恶性贫血、慢性胃溃疡、手术后残胃、胃息肉和胃粘膜巨大皱襞症(Méntériré病)等。其后发现有更多的疾病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其中以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受重视。胃癌的防治首先在于对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的重视。所谓“癌前”一词是指与一般人群相比,其经过一定时间后恶变的可能性增加(所谓高危人群),并非意味着必然会发展成癌。本文对胃癌癌前病变与疾…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癌前病变的临床治疗研究张东升1曲巍2刘海兰1刘国政2本溪钢铁公司职工总医院消化科1(117000)沈阳市201医院2我院从1989年8月至1992年12月期间,应用得乐冲剂(由珠海市丽珠制药厂生产);叶酸(由江苏省金坛制药厂生产);维胺酸(由北...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患[1] ,由于其与胃癌的发生率呈显著相关 ,WHO将CAG定为胃癌前期状态。病理学上认为CAG伴不完全型肠化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 ,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因此 ,通过建立萎缩性胃炎及癌变的动物模型对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和临床上验证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 致CAG制剂及致癌剂的种类196 7年 ,日本的Sugimura等[2 ] 成功地应用N -甲基 -N1-硝基 -N -亚硝基胍 (MNNG)水溶剂口服给药 ,在Wistar大鼠中诱发胃腺癌 (癌变率高至6 9 2 % )。诱癌过…  相似文献   

6.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慢性表浅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生—CAG with IM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CAG with Dys)和胃癌(GC)活检标本进行细胞核内AgNOR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SG组与CAG组、CAGwith IM组与GC组、CAGwith Dys组与GC组以及CAGwithIM组与CAGwithDys组细胞核内AgNOR均数比较都有极显著差异(P<0.01)。此外,各组AgNOR颗粒大小、位置和形态分布也不同,特别是CAGwith Dys组、CAGwith IM组合分别与GC组相比较,前者在AgNOR均数、大颗粒和不规则颗粒的百分比方面均比后者更接近于GC组数值,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是指胃粘膜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其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在对胃癌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对胃癌癌前病变的防治已显得十分迫切。据此,许多学者针对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作了大量的研究,中医药在这一领域中独具特色,且临床疗效肯定,现将近些年来对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丁万寿  祁小兰 《中外医疗》2012,31(36):45+47-45,47
目的为了更好地研究胃癌癌前病变发生的情况、进展规律以及胃癌的生物学基本特征,并分析判断其与胃癌的相关关系。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综合,做出结论。结果胃癌发生癌前病变和饮食习惯、环境卫生、HP感染情况等因素关系密切。结论尽早发现胃癌癌前病变并进行有效控制,降低胃癌发生率及风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癌前病变的预后特点。方法:226例经胃镜检查有胃癌癌前病变的患者,每半年作1次胃镜检查,进行5年期随访。结果:226例中19例(8.4%)发生癌变,其中胃黏膜不典型增生7例(36.8%),胃溃疡5例(26.3%),胃黏膜上皮化生3例(15.8%),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15.8%),手术后残胃1例(5.3%)。结论:胃癌癌前病变容易发生癌变,其中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癌变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胃癌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具有恶变倾向,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和调控.在胃癌癌前病变的形成过程中,饮食和环境因素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相关学者对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及其癌变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就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胃癌前病变的干预及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概念,通常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胃癌前病变的干预是胃癌防治研究的关键领域,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显示有突破性进展.众多的临床报道证实,中医药对治疗胃癌前病变具有优势性疗效,能够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使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减轻甚至消失,改变了胃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传统观点,使胃癌的二级预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胡桂梅  叶国良  郑拓  金燕平 《浙江医学》2015,37(16):1343-1346
目的 评价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特点,比较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食管上皮内瘤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有因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共89例,92处病灶,分析内镜下特征及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的一致率。结果术前、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率69.6%(64/92),其中术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类)诊断一致率71.4%(35/4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类)诊断一致率53.3%(16/30),浸润性癌(5类)诊断一致率100.0%(13/13)。术后4类及5类病灶与1、2、3类病灶平均最大直径和面积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4、5类间病灶大小、部位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者在内镜形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病理诊断不能完全代表食管黏膜病变的性质,对于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若病变直径>20mm或为Ⅱc病变者,应尽快选择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食管早癌(EE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经普通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EEC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术前常规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及超声内镜检查(EUS)明确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酶基因与胃癌及癌前病变恶性转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121例不同病变胃黏膜组织的表达。结果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息肉(GP),残胃(GR),胃溃疡(GU)和胃癌(GC)中端粒酶hTR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5.oo%,0%,7.14%、13.64%和82.14%。结论 端粒酶基因hTRT的表达与胃癌前病变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其重新激活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明 《重庆医学》2002,31(6):483-483,491
目的 研究胃癌前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布的关系。方法 检测内镜及病理确诊的胃癌前病变439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布情况。结果 439例病人胃癌前病变与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CAG、IM、DYS病变显著增加,Hp感染率随病变类型的加重而明显上升,而且感染的部位逐步上移(P<0.05)。结论 Hp感染在胃癌前病变发发展过程中可能起持续促进作用。常规Hp检测应包括胃窦部及胃体高位。  相似文献   

16.
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红  陈洪光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69-69,72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09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80例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杂交捕获2代(HCⅡ)方法定量对宫颈HPV DNA的含量进行检测,用RLU/CO表示病毒负荷,根据HPV DNA含量大小将患者分成5组。结果:在正常组、CIN组和宫颈鳞癌组3组中,高危型HP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29.35%、62.54%和93.02%,且3个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和HPV DNA检出率呈正相关,HPV DNA检出率越高,宫颈病变的程度可能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iRNA-296的成熟体miR-296-5p和miR-296-3p在胃黏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胆汁酸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 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将182例患者石蜡包埋胃组织样本制成的组织芯片分为4组: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组、异型增生(dysplasia,Dys)组。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各组miR-296-5p和miR-296-3p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鹅去氧胆酸(CDCA)刺激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后miR-296-5p和miR-296-3p的表达水平。结果 miR-296-5p/3p在CSG与CAG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而在IM、Dys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经CDCA刺激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细胞后,miR-296-5p和miR-296-3p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miR-296-5p/3p在IM及Dys病变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CSG中表达,胆汁酸抑制胃上皮细胞表达miR-296,这可能是胆汁酸诱导胃黏膜发生癌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47-50+53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治疗的168例胃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浅表性胃炎45例、胃溃疡40例、萎缩性胃炎30例、非典型增生28例、胃癌25例,同时选取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各组Hp并比较Hp感染阳性率。对各组及Hp阳性组、Hp阴性组血清PGⅠ、PGⅡ、PGR及G-17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其余各组相比,胃癌组PGⅠ明显降低,溃疡组PGⅠ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溃疡组及非典型增生组PG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PGR明显低于其余各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萎缩性胃炎组PGR明显低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及溃疡组(P0.01)。胃癌组G-17明显高于其余各组,萎缩性胃炎组G-17明显低于溃疡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非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PGⅠ及PGR明显降低,G-17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GF-R、PCNA、bcl-2和P53蛋白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进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0例胃癌,34例异型增生,36例肠上皮化生和26例正常胃粘膜进行EGF-R、PCNA、bcl-2和P53蛋白检测。结果 EGF-R和PCNA表达,胃癌和异型增生组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以及正常胃粘膜组(P<0.01);bcl-2表达:胃癌组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P53表达;胃癌组显著高于异型增生组(P<0.05)、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组(P<0.01)。结论 EGF-R、PCNA、bcl-2和P53表达,在胃粘膜组织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癌前病变和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