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膜下成骨修复小型猪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纯骨膜下成骨修复小型猪下颌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选择18个月龄雌性小型猪10只,拔除其右侧下颌骨的前磨牙及第一磨牙,两个月后随机将动物分为保留骨膜与不保留骨膜两群.其中保留骨膜群6只,不保留骨膜群4只。保留骨膜群根据骨块切除长度不同分40、50、60mm组,不保留骨膜群根据骨块切除长度不同分10mm组与20mm组,每组各2只动物。骨块切除后均行坚固内固定,术后4、8、12周分别拍X线片。结果保留骨膜群40、50mm组及不保留骨膜群10mm组术后4、8、12周X线片均显示下颌骨缺损处被钙化新生骨所充填.完成了骨连接。保留骨膜群60mm组及不保留骨膜群20mm组术后4、8、12周X线片显示下颌骨缺损未完成骨连接。结论 骨膜原位成骨能修复小型猪下颌骨50mm及其以下节段性骨缺损,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另辟新径。  相似文献   

2.
自发成骨修复小型猪下颌骨缺损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保留和去除骨膜情况下自发成骨修复小型猪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组织学表现。方法选择18月龄雌性中国小型猪8只,拔除其右侧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2个月后动物随机分为保留骨膜组(A组)与去除骨膜组(B组)。A组骨块切除长度分别为5cm与6cm,B组骨块切除长度分别为1cm与2cm,每个长度对应2只动物,骨块切除后均行坚固内固定。术后12周处死动物,标本行大体、x线及HE染色后组织学观察。结果保留骨膜5cm与去除骨膜1cm组完成骨连接,保留骨膜6cm与去除骨膜2cm组未完成骨连接。保留骨膜组可见膜内成骨,去除骨膜组可见软骨内成骨。两组未完成骨连接处可见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组织。结论保留骨膜的成骨作用优于去除骨膜;保留骨膜时可以自行修复较大长度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骨膜原位成骨促进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并验证骨膜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2只6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去除骨膜组和保留骨膜组,每组6只,均制备下颌骨体10mm×8mm全层骨缺损,术后2周、4周、8周每组处死2只动物,标本行肉眼、X线、扫描电镜及组织学观察,计算缺损区新骨面积,两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X线、扫描电镜及组织学结果显示,第4、8周时保留骨膜组的成骨速度、新骨量及骨密度均优于去除骨膜组,第2周时两组间差异不明显。保留骨膜组后期出现少量中央成骨,去除骨膜组整个观察期间主要为边缘成骨。第2周时两组间新骨生成面积无明显差异,第4、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骨膜能促进成骨,手术1个月后骨膜成骨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牵引成骨技术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基于Ilizarov的长期研究成果,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在颌面外科领域得到重要发展,早在1973年Snyder等报告了下颌骨缺损的DO修复实验,Shwyrkow和Shamsudinov最早将其应用于临床缺损病例。DO修复节段性下颌骨缺损的具体方式可分为3种:骨传送、加压.牵引骨形成、骨移植后矫形。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的骨移植较传统的骨移植和代用品植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是一旦移植骨坏死 ,处理时较为棘手。本例在骨移植失败后 ,二期处理时利用骨膜生骨重建下颌骨取得成功 ,报告如下。患者 ,女 ,2 0岁。右下颌部肿胀畸形 5年余。4年前因右下颌部肿胀 ,在外院就诊 ,诊断为“右下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行“下颌骨刮治术”。术后一年复发 ,肿物逐渐增大 ,畸形明显 ,影响咀嚼及美观。近半年来局部病变呈相对静止状态 ,于 1 996- 0 4 - 0 8入院。检查 :右下颌体部弥漫隆起畸形 ,表面皮肤色泽正常 ,触及肿胀区质硬无痛 ,约 8cm× 5cm× 4cm大小…  相似文献   

6.
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个体化再生修复的效果,为计算机辅助个体化再生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技术和方法向临床过渡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快速原型技术等设计制作实验动物下颌骨个体化三维中空钛网修复体,再将其与β-磷酸三钙和松质骨髓植入联合应用于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通过X线片、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对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犬下颌骨解剖形态恢复十分理想,组织学和X线摄影观察显示钛网内具有新骨形成,新生骨在3个月时已十分明显和成熟。结论:将计算机辅助技术与骨再生材料联合应用,可望通过骨再生途径实现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牵张成骨重建下颌节段性缺损术后进行数字化种植修复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共纳入2016年10月—2021年8月间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收治的4例(共8个种植位点)应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transport disc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TDDO)进行颌骨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修复下颌骨体部节段的可行性。方法:以犬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下颌骨体部约38mm的节段缺损,制作带有右侧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以自制弧线式骨牵引器行传送盘牵引成骨。固定期8周后组织学检查及X线观察。结果:2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进入固定期,犬1在固定后期传送盘回缩。犬2成功修复约12mm骨缺损。固定8周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大体标本及X线显示传送盘明显外旋,后方新生骨组织与对侧下颌骨体相比更向颊侧扩展。结论:实验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虽然尚处于实验阶段,但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临床运用及牵引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X线和生物力学特征。方法以beagle实验犬4条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下颌骨体部2.0cm缺损实验模型;半年后,二期手术形成骨传送盘,固定口内牵引器,术后10d起,以0.5mm/次,每日2次的频率向恒定的方向行牵引传送骨盘,至缺损区完全封闭。固定35周后安乐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摄片,测定新骨组织的弯曲极限强度和硬度并与正常骨组织比较。结果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传送骨盘与远端骨段形成骨性联接,新生的骨组织形态与自然下颌骨相同,不易区分。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形成骨性融合。②新骨组织形成正常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放射密度低于正常下颌骨。③压力实验DO间隙新骨组织平均极限强度(69.4±19.2)MPa,相当于正常下颌骨的(78±3.5)%。传送骨盘与基骨的连接部位平均极限强度(46.9±8.4)MPa,相当于正常下颌骨的(49.3±3.9)%。结论应用口内双端式传送牵引成骨术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5周新骨组织改建成熟为适应正常生理功能的骨质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下颌骨位于面部中下1/3,解剖位置和形态特殊,是面部诸多骨骼中唯一可动骨,正常行使功能要求双侧关节联动,功能结构复杂。下颌骨节段性缺损(mandibular segmental defect,MSD)通常是指下颌骨连续性中断的部分下颌骨缺损,多由于良恶性肿瘤切除所致,其它疾病如创伤和感染等也可以导致下颌骨节段性缺损。MSD由于下颌骨连续性的中断,常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有关生理功能障碍和颜面畸形,其修复重建往往既要考虑生理功能的恢复,又要照顾美观功能。随着功能性外科和功能性修复的日益受到关注,如何使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达到更理想的功能恢复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膜牵张成骨术的新方法。方法 将自制骨膜牵张器固定于3只兔的双侧下颌骨表面,左侧行骨膜牵张,右侧不牵张,作为对照。牵张过程结束后处死所有动物,标本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3只动物术后情况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在大体标本和X线片上表现出新骨形成。组织学检查显示牵张区有成骨样细胞浸润和骨组织形成。结论 骨膜牵张成骨技术能够为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带拔牙创传送盘行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杂种成年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只。分别采用自行研制的两款牵引器,构建带右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行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右下颌骨前磨牙区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同时拔除对侧第一磨牙做为对照。固定期8周后处死取材,观察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传送盘改建情况及对侧第一磨牙(M1)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B组犬在间歇期先后出现传送盘感染坏死。A组4只犬顺利完成牵引,固定8周的组织学观察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传送盘表现为广泛活跃的膜内成骨过程,对侧拔牙创愈合良好。结论:带拔牙创的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传送盘与牵引器固定钛钉应避免打入拔牙创内,否则可导致传送盘感染坏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颌骨缺损重建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以64例下颌骨损重建患者为研究对象,修复方法包括游离植骨,血管化游离植骨和重建钛板修复,分析其并发症种类和原因。结果:手术成功率90.6%,25位患者发生并发症(39.1%),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良性肿瘤、囊肿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结论:多数并发症是可以治愈的,防止感染、消除死腔、妥善固定是提高下颌骨缺损重建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猴下颌髁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在猴颞下颌关节(TMJ)缺损动物模型上运用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髁突的可行性及其整复效果。方法选取6只成年恒河猴,手术截除其双侧关节髁突与关节盘,在下颌升支部行“L”形骨切开术,形成骨输送盘,并安置自行研制的牵张器。按每次0.4 mm,每次间隔12 h的牵张速率向上牵引输送盘至关节窝。牵张结束后第4、12、24周各处死2只动物。通过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检查评价输送盘改建与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情况。以术中切除的髁突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术后所有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咬合错乱,牵张结束后咬合基本恢复正常。骨输送盘形态基本接近正常髁突,其下方可见大量软骨细胞;牵张间隙内新骨生成良好。结论输送盘牵张成骨术可以重建一个形态和功能都基本接近正常的髁突,这种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整复TMJ缺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置式牵张成骨术矫治火器伤性下颌骨畸形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为3例火器伤性下颌骨畸形患者延期(伤后2~3个月)行内置式牵张成骨术。术中常规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固定内置式骨牵张器,术后1周以每日1 mm的速度行骨牵引(8~22 mm)。固定期拍曲面断层片观察新骨生成及畸形矫治状况。结果:治疗按计划完成,无感染等并发症,骨牵引顺利完成;固定期3个月时,新生骨骨质、骨量良好,下颌骨畸形矫治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在早期合理清创基础上,延期牵张成骨术可有效地矫治火器伤性下颌骨畸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自体全血经过梯度离心、分离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血小板含量丰富。当血小板激活时,能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potential factors to new bone formation in perioste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are unknown. Purpos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original bone and periosteum on bone formation during perioste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a rat calvarial model by means of histology and histomorphometry. Methods: A total of 48 rats were used for the experi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eriosteum was assessed by either intact or incised periosteum or an occlusive versus a perforated distraction plate. The cortical bone was either left intact or perforated. Animals were divided in eight experimental groups considering the three possible treatment modalities. All animals were subjected to a 7‐day latency period, a 10‐day distraction period and a 7‐day consolidation period. The newly formed bone was analyzed histologically and histomorphometrically. Results: New, mainly woven bone was found in all groups. Differences in the maximum height of new bone were observed and depended on location. Under the distraction plat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ximum bone height were found between the group with perforations in both cortical bone and distraction plate and the group without such perforations. Conclusions: If the marrow cavities were not opened, the contribution to new bone formation was dominant from the periosteum. If the bone perforations opened the marrow caviti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new bone form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native bone.  相似文献   

18.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在1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将rhBMP-2与胶原复合植入一侧下颌骨切开处,另一侧单纯植入胶原作对照。用自行研制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 mm,在牵张结束后第4周处死动物,取双侧牵张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扫描电镜及Ca/P元素测定。结果 下颌延长后两侧牵张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应用rhBMP-2的一侧牵张骨痂中的新骨组织比对照侧多而成熟,钙化程度较高。结论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可能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纤维粘连蛋白mRNA的表达规律。方法:制作下颌骨骨折动物模型,对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组织标本切片行mRNA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正常骨组织中没有检测到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mRNA表达。骨折愈合过程中,在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软骨细胞、破骨细胞和一些骨组织细胞中观察到FN的mRNA表达。表达的时间规律为骨折后3d出现明确阳性表达,逐步增强,7~14d达到峰值,其后急剧下降;至1月时,仅有微弱信号存在,2月后未再观察到阳性信号。结论:在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有多种类型的局部组织细胞出现了FNmRNA表达,合成的内源性细胞型纤维粘连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cFN)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