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气田是边水驱动的背斜型气藏,边水侵入日趋严重,水气比逐年升高,井筒积液严重,气井积液已成为制约气田稳产的主要矛盾,寻找合理的临界携液模型,准确的识别气井积液情况尤为关键。多液滴临界携液模型充分考虑了气井携液量及液滴直径的影响,在x气田识别气井积液的准确率为96%,并通过与常规临界携液模型对比,发现该模型更合适涩北气田。在气田开发方面,多液滴模型对气井合理配产、排水采气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气藏能量衰竭,苏里格气田水平井积液情况日益严重,传统气井携液临界流量预测模型难以全面考虑水平井复杂的井身结构及多相流的耦合作用,导致判断气井积液状态时误差较大。为了克服上述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纯现场数据挖掘的气井积液状态预测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与现有临界携液流量模型相比,集成学习算法建立的气井积液状态预测准确率较高,可有效指导苏里格水平气井积液判断与排采工艺选择。  相似文献   

3.
涪陵页岩气田位于川东高陡褶皱带万县复向斜,是我国首个具备商业性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随着气田的开发,气井井筒积液的问题日益凸显,并影响着单井产能。根据气田的实际生产情况,分析气田实测井筒流压梯度特征,对比不同气液比条件下的临界携液流量特征,建立气田积液的判别标准。研究表明:气井积液过程中,井筒的流压梯度曲线有规律性;最大流压梯度-流压梯度差图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可判断积液程度;气液比越低,实际产量应越高于理论临界携液流量,需要对不同气液比条件下的临界携液流量进行修正;综合井筒流压梯度曲线特征、井筒流压梯度值、逐步判别分析、临界携液流量模型等方面建立的气田积液判别标准的应用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气井井筒积液会引发产量下降,井口压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目前对于积液预测所使用的临界携液模型主要有:Tunner模型、Coleman模型、李闽模型等,它们之间的差别为携液系数的变化,无本质区别。为了更准确的预测涪陵气田页岩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基于Tunner模型,考虑返排液量和井斜角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得到了适用于涪陵气田页岩气井的临界携液模型。  相似文献   

5.
针对涩北气田井出水的现状,本文开展涩北气田排水采气工艺的系统研究。通过建立适应涩北气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预测气井出水时机,同时开展不同的排液采气技术适应性研究,提出了涩北气田排水采气工艺选择图版。  相似文献   

6.
针对涩北气田井出水的现状,本文开展涩北气田排水采气工艺的系统研究.通过建立适应涩北气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预测气井出水时机,同时开展不同的排液采气技术适应性研究,提出了涩北气田排水采气工艺选择图版.  相似文献   

7.
气田开采作业过程中气井积液问题较为常见,为了能够有效控制此类问题,多运用气井临界携液模型来计算携液流量,进而控制积液问题的发生。目前气田开采作业中运用的气井临界携液模型较多,在现有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能量守恒原理以及受力平衡理论,所构建的新模型,能够综合表征液滴,极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所用模型存在的缺陷。新模型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预测大牛地气田积液情况。  相似文献   

8.
气井最小临界携液流量的准确计算对于确定气井合理配产、优化气田开发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在Turner模型的基础上,对临界携液系数进行修正,从而推导出了不同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但这些模型均将界面张力和天然气偏差因子取为常数,忽略了温度和压力对它们的影响。因此,对液滴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界面张力,运用DAK方法计算天然气偏差因子,提出了考虑实际界面张力和天然气偏差因子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应用修正前后的3种常规模型分别对某气田的临界携液流量进行计算对比,结果表明修正的临界携液模型能够更加准确预测气井状态,判断井筒是否积液,较常规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适用于气田实际生产开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YH水平井生产动态特征,在结合垂直段和水平段临界携液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平井综合临界携液流量的概念,并用生产数据验证了这一概念的正确性,对产水水平气井中后期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涩北气田开发目前主要以边水驱动为主,气井均有不同程度的见水。随着开发的深入,地层能量不断下降,气井的携液能力降低,使得气井井筒积液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气井不能正常生产或者直接水淹停躺。气井积液已经成为气田稳产的难题,严重制约了气田的高效平稳开发。为解决涩北气田目前的积液问题,近年开展了速度管柱排水采气理论研究与现场试验。通过在SR2-3井上的现场试验,有效提高了气井的携液能力,改善了气井的生产状况,为涩北气田积液井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页岩气藏采用大规模水气压裂进行工业开发,相比于常规边底水气藏,涪陵页岩气田气井全生命周期均气水同产,且采出水为压裂返排液,气井的生产特征差异和变化较大,经典的李闵和Tuener模型计算的临界携液流量与气井实际发生积液的产气量出现了一定偏差。本文针对页岩气井的实际生产状况,运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气井携液临界产量的机理进行分析,考虑界面张力、临界韦伯数和液滴变形等参数差异对气井临界携液产量的影响,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准确预测气井连续携液的临界产量,对气井合理生产制度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YH水平井生产动态特征,在结合垂直段和水平段临界携液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平井综合临界携液流量的概念,并用生产数据验证了这一概念的正确性,对产水水平气井中后期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垂直产液气井进行积液判断的模型有很多,对于斜井或水平井的积液判断比较少,对水平气井和斜井进行积液判断的模型暂时还没有。对于长庆某气田,同一区块存在很多直井及斜井,需要使用不同的临界携液模型分别进行判断,给实际生产带来一定的麻烦。本文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在现有的斜井临界携液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并通过实际气举积液气井数据进行验证发现,修正后的模型对该气田任何气井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且精度达到了76.9%,能够在长庆某气田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于致密气藏而言,气井最小携液流量的计算尤为重要,是气田生产管理、气井合理产量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现场应用最广的方法是采用Turner、李闽和王毅忠模型进行气井最小携液流量计算,但是受到靖边气田上古致密气藏开采工艺的影响,传统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过对最小携液速度公式的理论分析,统计靖边气田上古气藏产水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反推出最小流速公式系数,进而得到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5.
《云南化工》2020,(1):165-167
延安气田整体为低产、低丰度的低渗致密砂岩气藏,由于气井低产低能,携液能力差,生产中后期井底或井筒普遍存在积液,严重影响了气井正常生产。为了解决延安气田气井开采后期普遍存在的井底积液问题,亟待采用成本低、操作简单的排液方法,经过现场施工应用总结了抽汲排水采气的工艺原理及优势。结果表明,抽汲排水设备成本低、工艺流程简单、能清除井底积液、实现低产积液井连续携液增产稳产,在现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庆探区深层气井多为低气液比的特点,在试气试采阶段井筒积液是压后试气排液求产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准确预测井筒积液问题,采用气举工艺排液,降低井底流压,提高返排效率,有利于试气工作的正常进行。本文主要以临界携液流量法和折算压力的方法综合判断井筒是否积液。  相似文献   

17.
苏里格气田属于低压低产气藏,气井生产中后期,因井底压力和产气量低,气井携液能力差,导致井筒积液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部分气井甚至出现积液停产现象.为提高气井携液能力,依据柱塞管柱优选理论,结合苏里格气田井筒实际情况,优选适合该气田的连续油管作为生产管柱,在原∮73mm油管内下入∮ 38.1mm连续油管,采用...  相似文献   

18.
气井生产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的不断降低,地层中不断有凝析水或地层水析出。当气井产量低于临界携液流量时,气井产生不同程度的井底积液和水锁效应,严重影响气井的生产和产能的合理发挥,同时对储层产生损害。本文详细的阐述了气井积液的来源和积液过程,总结了水锁产生的机理和评价方法,同时分析了水锁效应对储层渗透率的危害,对认识井底积液和水锁效应的危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桥区地处靖边气田南部,储层地质条件差,因井底压力和产气量低,气井携液能力差,导致井筒积液不断增多,严重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部分气井甚至出现积液停产现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延长气田临界携液流量模型,预测不同尺寸油管携液能力,并利用气井生产系统分析方法,对低产井、中产井和高产井进行分析,给出不同油管尺寸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同时根据Beggs公式计算不同油管尺寸的冲蚀临界流量,最后根据气井不同的产能,确定延长气田气井合理的生产管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