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斑水肿是黄斑部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可见于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传统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手段如立体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等,仅根据黄斑部反光及荧光素渗漏情况定性诊断黄斑水肿,无法检测细微的视网膜增厚,不足以反映黄斑水肿的病理、解剖改变,无法对黄斑水肿进行定量检测。而且检查费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Stratus OCT测量我国正常人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和容积并分析其变异程度和与年龄、屈光度和性别的关系.方法 用Stratus OCT对202名202眼正常人进行黄斑厚度地形图扫描(Fast Macular Thickness Map),分区测量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和容积.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ll.5软件.结果 正常人黄斑中心小凹的视网膜最薄,平均厚度为(53±18)μm,直径1mm中心环视网膜中均厚度为(188±17)μm.直径3.45mm~2.22mm的环形区域视网膜最厚,为(275±18)μm.黄斑部颞侧视网膜比鼻侧和上方视网膜薄.直径6mm和3.45mm区域黄斑容积为(6.98±0.37)mm、(2.48±0.13)mm3.黄斑容积和直径1mm中心环视网膜厚度这两个指标的变异最小.年龄、屈光度和性别对黄斑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黄斑容积与中心小凹视网膜厚度有正的直线相关性,与年龄有负的直线相关性.屈光度和性别对黄斑容积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ratus OCT测量我国正常人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和容积,分区测量值为黄斑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客观、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对青少年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测定,以确定国人参考值范围及正常地形图的特点。方法:对100眼经眼科检查确认的正常眼按同一方法进行黄斑区RTA图像采集,使用随机软件对其厚度进行测量,并按照青少年黄斑地形图特点,人工测量不同黄斑分区距中心小凹的跨度,计算黄斑不同分区的范围及视网膜厚度的平均值。对结果应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年龄、性别、眼别对视网膜厚度的影响。结果:黄斑区可分为中心小凹区、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中心小凹直径为428±165μm,中心凹平均直径为1356±277μm,旁中心区平均直径为1450±226μm;黄斑部视网膜平均厚度168±14.3μm,黄斑各部位测量所得数值为:中心小凹区为128±22μm,中心凹区为138±17.6μm,旁中心凹区为169±15μm,不同分区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差异(P <0.05),年龄对中心凹区和中心小凹区平均厚度影响最大(P <0.05);不同性别、眼别对视网膜厚度无影响(P >0.05)。我国青少年不同分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低于RTA软件的正常参考值,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RTA能够对活体视网膜厚度进行精确的量化测定,青少年黄斑区厚度测定值可作为我国正常青少年人群黄斑视网膜厚度的正常值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频域OCT(spectral 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评估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因糖尿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并探究其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6-03/2017-07在我院眼科因糖尿病或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收治入院接受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术的患者36例36眼。使用SD-OCT测量术前和术后1、3、6mo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分别评估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不同疾病引起黄斑水肿后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改变。同时探讨治疗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改变以及脉络膜厚度改变的相关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36例36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黄斑水肿患者。雷珠单抗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较术前减小,不同随访时间的改变量有差异(FCRT=40.876,PCRT<0.001; FSFCT=46.319,PSFCT<0.001)。在糖尿病继发的黄斑水肿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相关,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黄斑视网膜厚度、空腹血糖水平相关。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相关,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发病时间以及阻塞部位相关。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不同原因继发的黄斑水肿后,SD-OCT可测量到术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明显减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减小。脉络膜厚度的改变量与术前脉络膜厚度相关。糖尿病继发的黄斑水肿治疗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改变量与术前黄斑视网膜厚度及空腹血糖水平相关;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发病时间以及阻塞部位相关。  相似文献   


5.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黄斑裂孔的诊断新疆独山子炼油厂职工医院眼科董永章根据黄斑部视网膜缺损的程度,分为板层黄斑裂孔和全层黄斑裂孔。两者单凭眼底镜和三面镜裂隙灯检查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正确鉴别裂孔的类型,以及色素上皮的破坏程度。正确了解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频域OCT分区测量正常人及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的平均厚度及黄斑部的总体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317眼),通过常规散瞳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及FFA检查并依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将这317眼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视网膜(NDR组)患者50例(89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患者73例(126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62例(102眼),第4组为正常组52例(98眼)。用频域OCT对上述4组进行黄斑部的扫描,并用分析软件进行九分区的自动分析,记录各区视网膜厚度数据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黄斑区总的体积。结果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视网膜厚度正常组、NDR组、NPDR组、PDR组分别为(246.37±17.50)μm、(252.13±16.24)μm、(316.28±56.99)μm、(407.90±214.89)μm。4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5.07±10.42)μm、(289.45±11.19)μm、(332.31±39.71)μm、(390.20±64.17)μm;总体积分别为(10.22±0.39)mm3、(10.12±1.03)mm3、(11.99±3.29)mm3、(13.87±5.13)mm3。与正常组相比,NPDR、PDR组黄斑部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组与正常组相比,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NPDR、PDR3组间以上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体积与DR程度相关。频域OCT能定量定性地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的细微变化,为糖尿病患者黄斑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眼压、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除眼底视盘旁近视弧外无其他眼部异常和眼底病变的高度近视患者102例,随机选取每例患者1眼受检。所有受检眼均予眼压、屈光检查、眼轴长度测定、9个区域的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测定。将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与性别、年龄、眼压、等效球镜度数及眼轴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各区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进行多配对样本的Friedman检验。结果:本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为175.34±29.01μm。各区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内环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外环区厚;鼻侧和上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较厚,颞侧较薄;中央区和中心小凹最薄。随着眼轴的延长,中央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增厚,外环区上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结论:眼轴长度增加所致的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改变可能是高度近视黄斑变性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危文哲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171-1173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薄改变及黄斑部图片特点.方法:选取2014-09/2016-09在本院门诊确诊的RP患者74例148眼,同时选取50例100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OCT检测和眼底拍照,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部位的图像特征,并对患者眼底拍照的结果进行对比,测量黄斑中心凹颞侧面4mm位置、乳头黄斑束中点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测量视网膜厚度显示,RP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中心凹颞侧部4mm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乳头黄斑束中点厚度变薄,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黄斑区OCT检测图像表征有5种类型:视网膜黄斑区域水肿者19例38眼;视网膜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上皮层变薄者18例36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萎缩者12例24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例24眼;色素上皮层厚薄表现不一者13例26眼.结论:OCT能在前期及时地发现RP患者黄斑部位的病变,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发展,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分区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进行分区测定。方法 对确认为正常眼 4 0眼 ,以黄斑部为中心进行放射状扫描 ,扫描线之间的夹角为 30° ,采集 6幅黄斑区图像 ,并使用随机软件测定 9个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同时测定出黄斑部中心凹神经上皮的厚度。结果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厚度为 16 0 μm +15 μm ,中心凹周围半经 5 0 0 μm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为 184 μm +13μm ,其他分区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与国外类似报道相符。结论 OCT不但能够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精确的测定 ,而且能够对黄斑部进行分区测定 ,这些结果有助于对黄斑区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为黄斑部视网膜前膜患者 15例 15眼行OCT ,直接、间接检眼镜 ,眼底照相或FFA检查。结果 :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高反光带 ,厚薄不一 ,或紧贴于黄斑表面 ,或与其相连。绝大多数中心凹厚度增加。结论 :OCT可活体显示黄斑前膜 ,评价手术效果 ,为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加明确客观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眼科医院将于2001年4月下旬在天津市举办“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黄斑疾病研究进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眼科专家作眼底病新技术、新疗法专题讲座,其主要授课内容:(1)玻璃体、视网膜、黄斑解剖生理;(2)双目间接检眼镜在眼底检查及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3)眼底荧光素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4)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在眼底病中的应用;(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在眼底病中的应用;(6)超声生物显微镜在眼科检查中的应用;(7)再翻转式直立正像透镜系统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8)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9)玻璃体手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10)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巧及特殊眼底病变治疗;(11)黄斑病变玻璃体手术治疗进展;(1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进展;(13)视网膜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14)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15)老年黄斑变性诊治进展;(16)眼底病多波长激光治疗及黄斑部病变激光治疗进展。   联系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大同道15号天津市眼科医院陈松,邮编:300040。联系电话:022-27121392-124 孙蓬 刘萍 (天津市眼科医院)  相似文献   

12.
《眼科》2014,23(4):0-00
    本期内容以眼底病诊治为报导重点。近年来国内一些医疗单位开展了远程眼科服务,远程阅片诊断是其重要的环节,为完善远程眼科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李建军等针对远程眼科眼底像阅片诊断时应注意的眼底照相机采集图像质量问题、单张眼底像判读价值问题、基于眼底像远程会诊眼底病能力分级问题以及眼底像阅片及报告书写问题等进行了简要述评。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是有效地治疗某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近年来,许多基层医院也配置了眼底激光治疗仪,但对PRP不规范操作,错误地选择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有可能导致黄斑区瘢痕、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渗出性视网膜脱离、顽固性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田蓓针对在基层医院规范并普及PRP方法和治疗时机,改进PRP技术与重视联合治疗,PRP和黄斑水肿发生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评述,强调了在基层医院应普及规范化PRP方法。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研究对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早期识别是否具有价值?朱丽平等通过对“北京眼病研究”人群采用高频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测,发现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视盘颞侧及上方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变薄,认为其可作为认知障碍的客观指标,有可能早期反映病情的进展。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后是否有变化?毛菲菲等用SPECTRALIS-OCT深度增强成像模式检测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小样本量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发现其在干扰素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有变薄趋势,提示长期应用干扰素的患者建议眼底随访检查。为了解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视盘形态特点,马瑾等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多种文献数据库中有关NAION 患者视盘定量测量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显示NAION患者具有小视盘、小视杯的特点,且NAION发生后视杯有扩大趋势。张敬先等在焦点论坛文章中,提出周期性瞬目是基础泪液分泌产生的动力源假说,提出了“平常性泪液、汽化性泪道和泪道非管性段、管性段和这两段的衔接点”等一些新概念,说明了将泪液、结膜、结膜囊、眼睑和眼睑瞬目运动纳入泪器范畴的必要性。本期刊登的其他方面的一些文章也值得您关注。  相似文献   

13.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以黄斑部水肿、脱离为主要体症的常见病,荧光造影表现为黄斑部动脉期或静脉早期的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引起的荧光渗漏。笔者发现除黄斑部外,周边成旁周边也可出现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体征相似的病变,特报告如下: 2例患者视力无异常,眼底检查发现黄斑以外有局限性视网膜水肿,荧光眼底造影见黄斑以外水肿区有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造影相似的荧光渗漏,并逐步扩大。(见图1、2) 2例患者有视物变形,视物不清,眼底检查有黄斑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部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部视网膜地形图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52例104眼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包括远视性弱视和近视性弱视)儿童患者,其中弱视组1为远视性弱视41例,弱视组2为近视性弱视11例,对照组为对侧非弱视眼。用OCT-3分别对弱视组和对照组黄斑部进行放射状扫描,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组(ETDRS)定义的黄斑九格分区法测量黄斑部九个区域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中央小凹厚度和黄斑部总的体积。结果:弱视组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厚度中黄斑中央小凹F(157.00±17.21μm)比对照组(144.19±12.83μm)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组黄斑中央凹1mm区域A1(189.23±14.68μm)比对照组厚(182.73±13.6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弱视组黄斑部各区域视网膜体积中黄斑中央凹1mm区域A1(0.15±0.01mm3)比对照组(0.14±0.01mm3)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弱视组中远视性组和近视性组各区域黄斑视网膜厚度中黄斑中央小凹F和黄斑中央凹1mm区域A1远视性比近视性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A9区远视性比近视性厚,其中A2~A5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6~A9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可以影响黄斑部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厚度和体积发生改变,主要影响黄斑中央凹1mm区域,导致中心视力的下降;弱视对两种不同类型屈光参差眼黄斑部(中央3mm区域内)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量正常人黄斑部各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neurosensory retinal thickness,NRT)。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3000)对60例(120眼)正常人的黄斑部进行扫描,扫描模式为快速黄斑厚度地形图(fast macular thickness map),分析模式为视网膜厚度/体积分析(retinal thickness/volume analysis),应用OCT3000自带软件分别测出9个分区和黄斑中心小凹的NRT及总黄斑体积。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分析不同年龄、眼别、性别组间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组间除黄斑中心小凹、上、下方外环区、总黄斑体积外(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眼别间除鼻侧内环区、上、下方外环区、颞侧外环区外(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性别间中央区、内环区各象限、鼻侧外环区、颞侧外环区、总黄斑体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CT3000可用于测量黄斑部各分区的NRT,其厚度值存在年龄、眼别及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检查和诊断手段不断增多,其中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RTA)以其能迅速对后极部视网膜进行扫描,从而获取客观和定量的视网膜厚度的明显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笔者于2001年始,应用RTA检测38例中浆患者的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旨在探讨RTA对中浆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成功视网膜静脉阻塞光凝治疗对不同直径视网膜血管对光凝治疗的反应和作用。 方法:研究包括14例静脉分支阻塞或黄斑静脉阻塞患者。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活体显微镜检查、眼底照相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在激光治疗术前和术后,应用一种视网膜血管分析仪测量视网膜血管直径。  相似文献   

18.
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在眼底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扬  王光璐  周健 《眼科》2002,11(2):98-102
目的: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 thickness analyzer,RTA)定量化检查视网膜厚度,了解常见眼底病视网膜厚度的定量变化。方法:采用扫描式RTA观察正常眼及26例(46只眼)各种眼底病变者,产生视网膜的系列光学切面像。得到视网膜地形图和厚度值。结果:各种眼底病变在RTA上的形态改变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眼:视网膜厚度图显示有视网膜厚度增加和中心凹凹陷消失,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抬高,浆液性浅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内界面的中断,可见孔周的视网膜下液和局部脱离,近视眼;视网膜的萎缩性改变;黄斑前膜;视网膜神经上皮前的膜状物伸进玻璃体内,上述图形都伴有量化数据分析。结论:RTA显示的视网膜地形图和厚度图可提高对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疾病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测量,探究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高度近视(SE<-6.00 D)眼底豹纹状改变的患者共52例(63眼),按照眼底豹纹状改变的级别将其分为四组:0级组(18眼)、1级组(22眼)、2级组(12眼)、3级组(11眼)。选取黄斑中心凹周围区、黄斑旁中心凹以及黄斑中心凹为观察指标,通过OCTA自动分层获得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和深层的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以及S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四组患者的年龄呈非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黄斑中心凹周围区以及黄斑旁中心凹区:四组患者间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网膜厚度:以0级组作为参照组,0级组与1级组、2级组、3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在黄斑中心凹区域:四组患者间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随着豹纹状眼底级别的加深,眼底黄斑中心凹周围区以及旁中心凹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有统计学差异,且视网膜厚度随豹纹状眼底的级别加重呈进行性变薄趋势。OCTA可为评估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容积变化。方法:临床收集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共87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分期,分别获得DR0期54眼和DR1期33眼。进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描模式为512×128,记录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并与正常人的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比较。结果:在DR1期的患者中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均高于DR0期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DR0期组和健康对照组此两项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有增厚趋势,尽管视力无明显损害,但已经有轻度形态学改变,利用OCT可更早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变化,为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