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的36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对照手术或DSA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36例中发现26例动脉瘤(AN)、4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无异常发现。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多种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MRA与DSA对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脑血管性病变,分析对照MRA(包括MRI)和DSA影像结果。结果病变包括动脉瘤22例,血管畸形15例及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9例。MRA对42例做出正确诊断,总检出率为91.3%。其中动脉瘤检出率86.4%,动静脉畸形85.7%,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100%。3DTOF法MRA可较满意显示脑动脉血管主干或分支病变,PC法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增强扫描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MRA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具有安全、可靠和准确等优点,是很有价值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脑血管病血管病变诊断及干预的意义。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血管病患者686例,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31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349例)、血管性头痛组(12例)、继发性癫痫组(11例)及其他4例,分析脑动脉病变规律。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6.2%)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9.6%)。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动脉狭窄或闭塞173例,前循环病变占39.3%,后循环病变占35.8%,同时发现前循环联和后循环多条颅内颅外血管病变占22.0%。52例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4例未出现willis环血管的代偿,无willis环代偿组与willis环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35.75和23.09,两组差异显著(P=0.006)。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动脉瘤17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9例,moyamoya病9例。结论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临床表现有很大可变性,与侧支循环的出现与否密切相关,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中,判定颅内血管的代偿循环同样重要。DSA对颅内血管能准确的明确病因、血管病变程度、能动态观察血流灌注过程和明确是否存在侧支循环代偿,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干预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瘤、血管畸形、血管狭窄与闭塞、海绵窦动静脉瘘多种疾病。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以往多采用传统的颈动脉穿刺法作脑血管造影,现将我们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脑血管病变6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辉  徐丽 《全科护理》2011,9(22):2016-2017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对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能起到补充作用,可以显现出颅内病变的位置及其血液供应情况,而且对诊断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先天性血管缺失、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来说,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的唯一"金标准",同时也是介入治疗最终术前评价标准[1]。而术后  相似文献   

6.
王玲  常红  帅冬梅  张晓蕾 《护理研究》2007,21(2):342-343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指使用造影导管在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显示脑动脉或静脉系统的结构和病变的一种脑血管造影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确脑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确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由股动脉入路行DSA术是传统的入路途径,目前临床中还应用了经肱动脉、桡动脉为人路的DSA术,  相似文献   

7.
王玲  常红  帅冬梅  张晓蕾 《护理研究》2007,21(4):342-343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指使用造影导管在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显示脑动脉或静脉系统的结构和病变的一种脑血管造影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确脑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确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1]。由股动脉入路行DSA术是传统的入路途径,目前临床中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脑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文通过观察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结果正常未见血管狭窄41例,占29.1%;狭窄或闭塞100例,占70.9%。腔隙性梗死(LI)组54例无血管狭窄20例,发现狭窄34例,非腔隙性梗死(NL)组46例无血管狭窄6例,有狭窄40例,有明显差异。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相关,而性别差异与动脉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关系。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因素,腔隙性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987年11月~1993年5月行头颈部血管DSA5D2例,对造影剂用量、造影方法、注射速率相同的泛影葡胺组及优维显组进行对照观察分析,认为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00mg/ml),具有毒付作用小,安全、影像清晰等优点,是脑血管造影的首选造影剂。1一般资料和方法病例来源:受检者均系临床疑为推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内动脉狭窄闭塞、脑血管动静脉畸形、动脉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而要求做推基底动脉及全脑血管DSA检查的患者。年龄7~75岁,男360例,女142例。泛影葡胺组多为1991年前的按日期顺序排列的脑血管DSA受检查者,计404例,其中86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诊断。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某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2例,分别采用HR-MRI和DSA对其进行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比较两种方式对不同程度颅内狭窄的诊断结果、不同形态斑块的诊断结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HR-MRI和DSA都可以有效诊断不同程度的颅内动脉狭窄,两者在重度狭窄和闭塞上诊断结果保持一致,HR-MRI在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的诊断上稍低于DSA,但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上准确率优于DSA(P0.05)。结论 HR-MRI和DSA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诊断结果都相对可靠,但是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在斑块形态诊断以及患者满意度上具有明显优势,结果可为患者情况评估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疑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均在旋转DSA三维重建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诊断。结果40例疑有脑血管疾病病人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90.0%,旋转DSA三维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38例,其中脑动脉瘤25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烟雾病2例,脑动静脉畸形伴脑动脉瘤2例。结论旋转DSA与普通DSA比较,能提高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对评价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12例颅内动脉瘤,10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治疗。结论神经介入治疗技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成勇  帅杰  刘勇 《中国康复》2005,20(6):339-34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在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并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方法:对2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部血管听诊、CDI、TCD检查,其中175例加行DS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49例患者行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并随访。结果:①CDI证实颅外段脑血管狭窄〉50%的患者血管杂音的阳性率高达82%。TCD提示颅内段脑血管狭窄患者血管杂音阳性率达50%。②CDI及TCD示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DSA符合率达82%;TCD提示颈内动脉虹吸段或大脉中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DSA符合率达98%。③脑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后患者CDI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支架内膜增生情况。CDI及TCD在术后监测发现狭窄段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降低;而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则表现为血流速度的再度增快。结论:CDI、TCD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前的诊断及术后随访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行MSCTA检查,同时行DSA检查和/或手术治疗,所有MSCTA检查均行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48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MSCTA均能获得准确的诊断,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其面积狭窄百分率,以狭窄程度最严重处为准,表现为轻度狭窄者3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16例,闭塞21例。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MSCT血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狭窄程度,有利于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介入治疗在急性动脉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6例急性动脉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及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本组患者26例,包括胃肠道出血15例,泌尿系出血3例,盆腔出血3例,大咯血3例,外科术后出血2例。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均呈阳性,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动脉瘤、畸形血管团等。25例患者经栓塞或药物灌注治疗后出血立即停止,其中1例患者灌注止血后,因腹膜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DSA对急性动脉出血的定位、定性有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及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78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动脉瘤8例,其中大脑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约3—16mm;6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闭塞或颅内多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8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45例脑缺血患者同时进行DSA和MRA,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检查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血管520条,DSA发现130条正常,390条异常(75.0%),其中动脉粥样硬化120处,狭窄201处,闭塞69处;MR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95.4%,特异性为96.2%,假阳性为1.3%,假阴性为15.5%。 结论 MRA在缺血性脑病的中具有方便,安全,准确等优点,可作为有效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33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蛛网膜下腔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本组患者所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段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炎和烟雾病诊断情况,并与临床确诊进行对比。结果本组1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01例患者确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确诊率为75.9%。其中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确诊动脉瘤有79例,所占比例为59.3%、确诊的动静脉畸形有14例,所占比例为10.5%、确诊的动脉炎有5例,所占比例3.7%、确诊的烟雾病有3例,所占比例为2.5%。结论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中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丽云 《华西医学》2010,(5):850-85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颅内外动脉狭窄组依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分析各组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是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及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