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按脊髓损伤部位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6周,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尤为胸、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2.
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留置导管,观察组患者行早期间歇导尿及康复护理。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及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并利于促进患者膀胱、排尿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短波、中频电、磁热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只给予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同时观察患者尿道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袁莉 《上海护理》2012,12(1):37-39
【】目的 探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应用的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对照组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比较两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培养情况 结果 两组比较在残余尿量、感染率及拔管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在脊髓损伤患者对膀胱功能恢复有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感染率及缩短拔管时间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护理对策。方法:将104例病情基本相同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应用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对照组应用传统的保留尿管方法进行护理。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尿常规、尿培养、膀胱残余尿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者(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间歇导尿技术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对于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此法结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术在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导尿法,观察组采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了解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并根据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及安全容量下的残余尿量制订间歇导尿计划及实施方案,6周后比较两组病人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自解尿量和残余尿量及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自解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平衡膀胱例数明显增多(P均0.01)。[结论]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法用于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护理安全、可行;可促进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居家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的效果.方法 选取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68例,住院期间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出院后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收集两种方法6周间歇导尿期间每周1次尿常规、尿培养检查结果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测定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出院后3周,7例终止导尿.61例患者在实施无菌间歇导尿和居家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期间的泌尿系感染、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可居家实施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是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留置导尿法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变化。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均明显高于干预前,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干预前,且两组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QOL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主观感受、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基于清洁间歇导尿术的自我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缓解膀胱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患者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拟行间歇导尿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在尿流动力学检查指导下进行饮水计划和间歇性导尿,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监测患者尿量并开展间歇性导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变化,记录两组尿液导出量、遵循饮水计划及规范化间歇导尿,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膀胱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尿液导出量、遵循饮水计划、规范化间歇导尿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及治疗后4周尿路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尿流动力学检查在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指导中有明确的应用效果,对提高导尿效果和降低患者未执行正确导尿、尿路感染等发生率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对恢复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脊髓损伤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气海、关元。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间歇导尿配合艾箱灸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膀胱扫描仪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临床护理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5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05年3月1日~2012年3月1日我院收治的5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治疗,试验组患者行间歇导尿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脊髓损伤患者接受间歇导尿术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艾箱灸对恢复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病情基本相同的脊髓损伤截瘫病人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观察组予间歇导尿联合艾箱灸气海、关元穴,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1);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艾箱灸气海、关元穴对于促进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导尿间歇判断方法,为合理选用导尿间歇判断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患者72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用残余尿量判断法,观察组用膀胱尿量判断法。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定两组实验前及实验后2个月的生存质量,监测两组实验后2个月的膀胱功能。结果生存质量量表的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分值、总健康状况评分与总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膀胱功能观察组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导尿间歇判断以膀胱尿量判断法为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艾箱灸对恢复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病情基本相同的脊髓损伤截瘫病人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间歇导尿技术进行护理,观察组予间歇导尿联合艾箱灸气海、关元穴,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和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自主排尿恢复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等均有明显改善(P〈0.01);病人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艾箱灸气海、关元穴对于促进脊髓损伤后截瘫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时间结合容量型导尿对脑卒中后膀胱排空不全(IBE)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IBE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0例、32例。对照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膀胱功能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时间型间歇导尿,每4~8 h导尿1次;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时间结合容量型间歇导尿,根据尿流动力学及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结果进行分型,用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r BVI 9400)及排尿日记床边动态监测排尿前的膀胱容量及排尿后的残余尿量,确定尿量达到"膀胱安全容量"时行间歇导尿。在干预前后,观察2组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间隔时间等情况;使用膀胱容量测定仪进行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评定;采用实验室尿培养评估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2组再次置入留置导尿管的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间隔、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再次置管人次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后排尿量、膀胱容量明显升高,残余尿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后排尿量、膀胱容量均明显更高,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尿路感染率、再次置管率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结合容量型间歇导尿术依据准确的膀胱安全容量及时排尿,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排尿反射弧,提高患者自排尿量、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尿路感染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