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有关治未病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蕴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盛防逆""已愈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体系的起源和核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4层含义,是蕴含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综合防治理念。本文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证型的特点,从"未病先防,防在未病之时""已病早治,寻求最佳方案""既病防变,控制病情发展""愈后防复,完善自我健康管理"4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指导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防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起源和现代临床医学,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传防变"和"愈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其在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简言之,中医的"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3层涵义。"治未病"理论主要是指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或复发~([1])。中医"治未病"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从而达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在中医学几千年的防病治病实践中,"治未病"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提供了防病治病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的开展,是整个社区医疗服务的重中之重,而这样的工作重点正好与我国历史悠久的"治未病"理论相似。"治未病"是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精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合康复"都是中医理论"治未病"中的深刻内涵。文章就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6.
唐志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36-136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着《黄帝内经》,书中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文所谓"圣人",实际上是指高明睿智的医生;所谓"治未病",就是说医生注重的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把保健、预防、养生、防病放在首位。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医者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中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体系。其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构成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容。而作为中医防治疾病基本原则的"治未病"理论,其上述三方面内容贯穿于预防、治疗、康复的整个过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导原则。随着我国康复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学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据中医学中"治未病"的理论与康复医学的预防体系及目标的高度统一性,初步探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在康复医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学预防与诊治疾病的理想境界。本文从未病先防,调养防传;已病早治,自我调节;初期干预,祛邪扶正;既病防变,标本兼顾等方面综合探讨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痹症"。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疾病的防护方面有重要意义。中医"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大方面,内容和方法涉及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体育锻炼,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诸多  相似文献   

10.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DNA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其中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宫颈HPV感染危害巨大,但目前尚无根除HPV的方法,针对宫颈HPV感染的策略重在预防与早期筛查,控制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自古中医就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对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中医"毒、瘀、虚"理论,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养生,重在防毒""已病防变,重在解毒""久病防虚,重在化瘀"三步法来防控宫颈HP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较高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在"大健康"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理治未病中关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思想的相关论述,对现代"治未病"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其重要特色和优势。"治未病"理论包含丰富的预防保健的内容,在养生、保健、预防、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指导后学者防病健身、治病救人的行医之道。基于"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中医思想指导的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预防疗效显著,能提高活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心脏病患者的最终病死率,是冠心病患者易于依从的防治策略,可以很好地指导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和康复。  相似文献   

13.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赖吉珍  宋宁 《环球中医药》2013,6(3):186-18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治理论的精髓与核心。"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微杜渐。易损斑块是引起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日益增高。本文研究文献,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治未病思想在易损斑块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将防治易损斑块的重点,由稳定斑块转向预防易损斑块的形成,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正>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中医"治未病"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1.未病先防。就是平素养生,防病于先。首先应该着眼于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愈后具有重要意义。癌毒病机理论是在传承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建的中医肿瘤病机理论体系,该理论分析了以癌毒为核心的肿瘤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基于"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探讨癌毒病机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推广癌毒病机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的"前移",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已是势在必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既秉承了《内经》"治未病"的精髓,又将中医预防思想提升为治疗学层次上的原则与方法。《金匮要略》从"未病先防"到"欲病防发",再到"既病早治"与"已病防传",预防原则一线相贯,全篇渗透的"剂型预防""饮食预防""体质预防"等各类预防方法更是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20.
略论中医原创的治未病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559-560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出了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医学主题,开创了中医学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经历代医家不断实践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医"治未病"的系统学说。"治未病"可谓是祖国医学伟大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中医"治未病"所蕴含的"未病先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见微知著"等思想内涵,以及丰富多样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不管是理论探索还是临床实践,均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这对增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综合能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开展中医"治未病"思想研究,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挖掘总结其干预手段及临床经验,特别是为了展示中医"治未病"学说在浙江省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在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在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等研究成果,我刊特从本期开始推出"论治未病"栏目。敬请读者关注,并希望有关专家踊跃来稿,共同办好这一中医"治未病"研究的学术交流园地。———浙江中医杂志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