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新辅助放疗剂量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2019年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食管鳞癌并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和手术的 116例局部晚期患者临床资料。116例患者中 40~45Gy组 80例,≥45Gy组 36例,分析两组术后pCR率。结果 全组患者的pCR率为38.8%(45/116),40~45Gy组与≥45Gy组的pCR率分别为44%(35/80)和28%(10/36)(P=0.105)。结论 术前新辅助采用较高的放疗剂量不增加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pCR率,有必要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确定合适的新辅助放疗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经长期随访后的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的238例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长期随访后分析全组患者治疗后失败模式,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全组患者总生存(OS)率、无瘤生存(DFS)率,log-rank法检验生存差异。结果全组238例患者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42.0%。中位随访46.1个月,96例(40.3%)出现肿瘤进展,其中局部区域复发25例(10.5%),远处转移61例(25.6%),同时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0例(4.2%)。中位OS期和DFS期分别为64.7、49.9个月,3、5、7年OS率和DFS率分别为70.0%、52.8%、36.4%和63.5%、42.5%、30.0%。3、5、7年无局部区域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6.0%、71.4%、61.2%和70.6%、55.9%、43.0%。与非pCR患者相比,pCR患者的总进展率和远处转移率均较低(26.0%∶50.7%和16.0%∶32.6%,P<0.001)。pCR组3、5、7年OS率(83.0%∶60.2%、69.7%∶41.7%、50.4%∶27.7%,P<0.001),3、5、7年DFS率(80.4%∶51.4%、63.9%∶31.2%、45.9%∶20.3%,P<0.001)均显著优于非pCR组。结论远处转移是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后主要失败模式,术后pCR者可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经长期随访后的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的238例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经长期随访后分析全组患者治疗后失败模式, 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全组患者总生存(OS)率、无瘤生存(DFS)率, log-rank法检验生存差异。结果全组238例患者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42.0%。中位随访46.1个月, 96例(40.3%)出现肿瘤进展, 其中局部区域复发25例(10.5%), 远处转移61例(25.6%), 同时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10例(4.2%)。中位OS期和DFS期分别为64.7、49.9个月, 3、5、7年OS率和DFS率分别为70.0%、52.8%、36.4%和63.5%、42.5%、30.0%。3、5、7年无局部区域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6.0%、71.4%、61.2%和70.6%、55.9%、43.0%。与非pCR患者相比, pCR患者的总进展率和远处转移率均较低(26.0%∶50.7%和16.0%∶32.6%,...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未完全缓解(non-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non-pCR)患者的预后及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及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诊断乳腺癌并接受新辅助化疗的50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及non-pCR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出新辅助化疗后non-pCR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范围:6~81个月),中位DFS及OS均未到达。新辅助化疗后的pCR率为19.4%(97/500)。pCR和non-pCR患者5年DFS率分别为91.9%和81.2%(P=0.003),5年OS率分别为96.1%和81.6%(P=0.007)。新辅助化疗后共有71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pCR...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期间外周血营养指标对局晚期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0年05月我院放疗科的69例局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pCR相关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各因素的生存曲线。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临床N分级、放化疗期间白蛋白值最低值与患者pCR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N分级、放化疗期间白蛋白值最低值是影响局晚期食管鳞癌患者pCR的独立因素(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期间白蛋白值最低值为局晚期食管鳞癌患者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40,95%CI:0.171~0.959);K-M生存分析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期间白蛋白值最低值≥37.35 g/L组的生存率优于白蛋白值最低值<37.35 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新辅助放化疗期间白蛋白值最低值是局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术后pCR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时也是OS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受根治性放(化)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cCR)的食管鳞癌患者长期预后情况及其失败模式。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183例食管鳞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因素,并分析cCR患者的失败模式及其失败后的预后等情况。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截至随访日期,全组患者1、3、5、10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83.1%、53.4%、36.2%、12.8%和68.9%、45.9%、30.5%、12.0%;中位OS期和DFS期分别为41.3、33.4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T分期、cN分期和处方剂量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因素(P值分别为0.001、<0.001、0.003);而声音嘶哑、病变长度、cT分期、cN分期和处方剂量为影响患者DFS的独立性因素(P值分别为0.002、0.033、0.009、<0.001、0.003)。全组患者局部区域复发72例(39.3%),远处转移58例(31.7%),其中局部区域复发伴远处转移26例(14.2%)。治疗失败后的104例患者中接受挽救性治疗的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χ^(2)=39.153,P<0.001)。结论接受根治性放(化)疗后达cCR的食管鳞癌患者长期预后仍不能令人满意,临床有必要加强其临床观察和随访。cCR患者的主要治疗失败模式为局部区域复发,进行积极挽救性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新辅助放化疗后cCR的直肠癌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和TME治疗的效果,旨在探讨非手术治疗策略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06—2016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术前放化疗并获得cCR的135例Ⅱ、Ⅲ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非手术组(43例NOM组)和标准手术组(92例SOM组)。比较2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挽救性治疗后的累计LC率、DFS、OS以及保肛率等。Kaplan-Meier法计算LC、OS、DFS并Logrank法检验,χ2检验保肛率。结果 中位随访39个月(10~127个月)。135例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和11.1%,术后3年DFS和OS分别为90.5%和97.0%。NOM组与SOM组术后3、5年DFS率分别为87%与93%、73%与87%(P=0.089),OS率分别为98%与99%、98%与97%(P=0.578)。NOM组局部复发5例(12%),80%患者得到挽救性治疗,累计LC率为98%;SOM组无局部复发病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OM组保肛率为93%,显著高于SOM组的70%(P=0.030)。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cCR的直肠癌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策略是可行的,部分局部复发患者仍可通过及时的挽救性治疗痊愈,从而有效避免了TME及其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腋淋巴结转移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经细针针吸活检证实有腋窝淋巴结癌转移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影响.方法:111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经细针针吸活检确诊有腋窝淋巴结癌转移且空心针穿刺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接受≥2个周期标准剂量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根据新辅助化疗后不同的腋窝淋巴结临床疗效和腋窝淋巴结病理状况,分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临床完全缓解(cCR)占60.4%(67/111),其中腋窝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pCR)占29.9%(20/67);未临床完全缓解(no-cCR)占39.6%(44/111),其中PeR占36.4%(16/44).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13~76个月).cCR与no-cCR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82和0.984.pCR患者具有较长DFS和OS,P值分别为0.036和0.038.pCR患者中,肿瘤原发灶pCR与no-pCR患者的D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04和0.250.结论:对病理学确诊有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单纯根据临床体检结合常规的腋窝B超检查评价腋窝淋巴结的临床疗效,可能难以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的病理缓解状况和预后.腋窝淋巴结pCR患者的预后较好,与肿瘤原发灶是否达到pCR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术前同期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的长期OS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2007—2013年间共46例食管鳞癌患者入组,化疗方案为顺铂75 mg/m2分3 d静脉滴注;氟尿嘧啶500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共1个周期。同期3DCRT 常规分割40 Gy。放疗结束后4周行手术切除。结果 全组46例患者均完成术前放化疗,44例接受手术切除。术前放化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4%,不良反应轻微。R0切除率为96%,pCR率为30%。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声嘶、颈部切口感染、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4%、7%、5%、2%、2%。全组1、3、5年样本数分别为38、29、27例,OS率分别为84%、54%、45%。pCR组与非pCR组1、3、5年OS率分别为89%、49%、49%和82%、60%、44%(P=0.681)。37例放化疗后降期的1、3、5年OS率分别为94%、68%、57%,稳定+上升的7例分别为43%、0、0(P=0.000)。结论 术前同期放化疗能提高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术后疗效,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放化疗后降期患者的长期OS显著提高,但还需大样本观察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为主直肠癌单纯放化疗疗效与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10年收治的47例放化疗为主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3例单纯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DMFS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3、5年OS率分别为53%和33%,PFS率分别为37%和31%。局部进展15例(32%),PFS期1~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远处转移23例(49%),DMFS期2~60个月(中位数17个月)。中剂量和高剂量放疗的3、5年局部进展率分别为54%和11%、57%和11%(P=0.004)。放化疗后pCR 9例(19%),其3、5年OS和PFS均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门距离(P=0.026)和是否cCR (P=0.000)均是影响预后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仅cCR是影响生存的因素(HR=12.24,95%CI=1.64~91.29,P=0.015)。结论 因各种原因放弃手术治疗或未能行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放化疗或单纯放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高剂量放疗可提高直肠癌LC率,放化疗的获得CR预示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等待观察(W&W)与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后病理完全缓解(pCR)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新辅助放化疗Ⅱ-Ⅲ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为完成新辅助治疗后规律随访≥1年且达到cCR者(W&W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远期生存率。并分析其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与生存率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535例乳腺癌患者,其中TNBC患者75例,非TNBC患者460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 5年的无病生存(DFS)率及总生存(OS)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非TNBC患者进行对比。535例中88例患者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TNBC患者26例,非TNBC患者62例,分析其化疗疗效与远期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TNBC患者与非TNBC患者相比,中位年龄轻(35岁比44岁),绝经前患者居多(88.0 % 比67.2 %,P=0.009);浸润性导管癌多见(92. 0 % 比80.4 %,P=0.020),组织学分级Ⅱ级者居多(56.0 %比17.2 %,P=0.000);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较少(33.3 %比53.9 %,P=0.001);TNBC组5年DFS(66.67 %)、OS(80.0 %)明显低于非TNBC组(74.78 %、90.0 %)。接受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与非TNBC患者相比,化疗的总有效(OR)率(88.46 %比82.26 %)、临床完全缓解(cCR)率(65.38 %比37.10 %)、部分缓解(PR)率(23.08 %比45.1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与非TNBC患者相比,5年的OS率(73.08 %比80.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5年的DFS率(65.38 %比72.5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253)。分层分析发现:获得cCR的TNBC与非TNBC患者的5年DFS及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获得cCR TNBC患者的5年DFS及OS均显著低于非TNBC患者(P<0.05),临床OR对两组的5年DFS及OS无影响(P>0.05)。结论 TNBC多见于年轻的绝经前妇女,主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核分级高,淋巴结转移少见,但相对非TNBC患者有较低的DFS率和OS率,TNBC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更敏感,更易获得cCR,获得cCR的TNBC患者预后好,未获得cCR的TNBC患者远期生存率明显低于非TNBC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所建立的新型预测模型(F-NLR评分)在接受新辅助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及其与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2015年218例在例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并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癌患者资料,根据ROC曲线求得血浆纤维蛋白原和NLR的最佳临界值,并以此计算F-NLR评分。观察不同F-NLR评分对生存及pCR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评估纤维蛋白原、NLR与pCR之间关系。结果 F-NLR评分0、1、2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66.5%、50.2%(P=0.010),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1%、60.2%、45.4%(P=0.012)。F-NLR评分2者的预后明显差于评分0~1者(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F-NLR评分(P=0.004)和TNM分期(P=0.000)是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F-NLR评分可用于预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有希望作为临床常用TNM分期系统的补充,从而有助于更准确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实现个体化多学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期间淋巴细胞下降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6年期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20例,并采集新辅助放化疗前至放疗后1个月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下降程度根据CTCAE 4.0标准进行分级。采用χ2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细胞下降与pCR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全组共95例患者(43.2%)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pCR,71例(32.3%)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放化疗期间0、1、2、3、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1.8%、6.8%、31.4%、38.2%、21.8%。4级淋巴细胞下降者的pCR率显著低于0-3级(22.9% ∶48.8%,P=0.001);此外,前者的术后复发风险显著高于后者(45.8%∶28.5%,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长度、肿瘤部位、放疗剂量是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发生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预测因素(P=0.013、0.001、0.002)。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期间发生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食管鳞癌患者的pCR率较低且复发风险较高。淋巴细胞下降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pCR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术前同期放化疗治疗效果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7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8例经术前同期放化疗并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资料,化疗采用氟尿嘧啶+顺铂或紫杉醇+顺铂方案,放疗剂量为36~40Gy,常规分割。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及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51%、51%,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0%、51%、45%;中位生存期为72.4个月,无瘤生存期为60.1个月。pCR与非pCR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0%、70%与70%、44%、43%(P=0.002),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71%、68%与53%、43%、37%(P=0.002)。pN(-)与pN(+)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56%、55%与50%、38%、38%(P=0.004),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56%、51%与43%、38%、31%(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pCR和pN状态是影响总生存和无瘤生存的因素(P=0.012、0.011和P=0.025、0.033)。结论术前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疗效显著,是否pCR和pN状态是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T1-2N1M0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辅助放疗对LC率的影响及地位。方法收集2005—2010年间收治的新辅助化疗患者资料,筛选出T1-2N1M0人群,并对其辅助放疗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共入组T1-2N1M0患者144例,中位年龄45岁(23~72岁)。结果 术后30例(21%)获得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pCR者均接受了辅助放疗,45例仅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中10例未接受辅助放疗,69例腋窝淋巴结转移仍为阳性者中6例未接受放疗,其余患者均接受了辅助放疗。全组中位随访时间88个月,46例复发转移(32%),其中pCR者5年LR率为3.0%。5年LR率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放疗组为7%、未放疗组为16%(P=0.181),腋窝淋巴结仍为阳性者放疗组为15.9%、未放疗组为33%(P=0.267)。全组pCR者DFS时间较非pCR者延长(P=0.017)。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获pCR者DFS期优于未获pCR者,获pCR患接受辅助放疗的LR率较低,腋窝淋巴结阳性转阴性者未能从术后辅助放疗中获益,而腋窝淋巴结转移仍为阳性者的LR率高,辅助放疗有获益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CR)采取等待观察策略和手术切除治疗策略在肿瘤控制及生存期方面的差异,以此阐述等待观察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在国外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达到cCR关于等待观察策略和手术切除对比试验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估,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比两组在局部复发、远处转移、肿瘤相关死亡、2年及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等待观察组相比手术组有着较高的局部复发率(LR)(RR=5.05;95%CI:2.22~11.51;P<0.001),但是两组在远处转移(RR=0.93;95%CI:0.51~1.68;P=0.805)、肿瘤相关死亡(RR=0.83;95%CI:0.37~1.87;P=0.658)、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期(RR=0.97;95%CI:0.91~1.03;P=0.277)、2年总体生存期(RR=1.03;95%CI:0.97~1.10;P=0.346)、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期(RR=0.95,95%CI:0.83~1.08;P=0.406)、5年总体生存期(RR=1.03;95%CI:0.95~1.11;P=0.534)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部分nCRT后达到cCR的患者采用等待观察策略是可行的,但需要制定严格的筛选标准以及规范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Ki-67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探讨NCT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R、PR、HER-2及Ki-67表达状况。进行NCT 4~6个周期后手术。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之间的关系。临床病理参数与疗效分析用χ2检验,影响预后因素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Ki-67表达与ER(r=-0.174,P=0.002)和PR(r=-0.132,P=0.019)呈负相关,与HER2(r=0.140, P=0.012)和乳腺肿瘤大小(r=0.132,P=0.019)呈正相关;ER阴性组pCR率显著高于ER阳性组(26.9%vs 7.4%,χ2=22.761,P=0.000);PR阴性组pCR率显著高于阳性组(22.7%vs 10.9%,χ2=7.950,P=0.005);Ki-67高表达组pCR率18.0%(41/228)优于Ki-67低表达组8.6%(8/92)(χ2=4.552,P=0.033);化疗后Ki-67表达下降组pCR率19.8%(48/243)优于未下降组1.3%(1/77)(χ2=15.356,P=0.000);各分子亚型间化疗疗效差异显著,Luminal A型pCR率为1.4%(1/71),Luminal B型pCR率为15.3%(25/163),HER2过表达型pCR率为31.3%(14/45),三阴性型pCR率为22.0%(9/41)(χ2=20.639,P=0.000);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Ki-67低表达组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优于Ki-67高表达组,两者均为P=0.034。结论 Ki-67高表达患者对化疗更敏感,但预后较差。化疗前Ki-67的表达和化疗后Ki-67变化是影响DFS独立的预后因素。ER、PR、Ki-67指数及分子分型可以作为NCT疗效的预测指标,Ki-67指数与ER、PR、HER2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rate of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CR, and clinical outcomes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Methods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between January 2007 and September 2011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nd the pCR rate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ree sets of criteria: the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NSABP), the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MDACC), and the German Breast Group (GBG). Tumors were classified as luminal A like, luminal B like,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or triple-negative. pCR and clinical outcome, including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rates were analyzed at the median follow-up of 54.2 months.

Results

Of a total of 179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167 patients (93.3%) had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12 patients (6.7%) had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152 patients, 89.4%) received anthracycline-base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 objective clinical response rate was 61.5%, comprising clinical partial response in 5.5% and 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 in 3.9% of patients. Twenty-one (11.7%), 20 (11.2%), and 17 patients (9.5%) achieved pCR according to NSABP, MDACC, and GBG definitions, respectively. pCR rates, as defined by NSABP, according to breast cancer subtype were 4.4%, 9.7%, 24.2%, and 19.2% in luminal A like, luminal B like, HER2, and triple-negative subtypes, respectively. Patients who achieved pCR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DFS (5-year DFS rates, 80% vs. 53%, p=0.030) and OS (5-year OS rates, 86% vs. 54%, p=0.042) than those who did not.

Conclusion

The pCR rate following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in Thai women attending our institution was 11.7%; pCR was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in HER2 and triple-negative breast tumor subtypes. Patients who achieved pCR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urviv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