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天鹏(1904-1982),名鹏,别署天庐主人、逍遥居士,广东普宁人。现代中国著名记者、杰出的新闻学者。1923年,黄天鹏进入北京平民大学新闻学系学习。1929年赴日,先后在新闻研究所与早稻田大学学习新闻学,他从撰写硕士论文《中国新闻事业》开始一发不可收,自编自著新闻丛书20多种。1949年赴台,从事新闻学研究与"宪政"工作。  相似文献   

2.
"公共新闻":一种公共领域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新闻知识》2006,(1):22-24
“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是发轫于美国,激发了美国新闻传媒为此做出一系列探索性新闻实践,在澳大利亚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的一种新理论形态。本文对公共新闻学与传统新闻学的新闻理念作一比较,文章认为美国新闻界对“公共新闻”的关注、争议和实践探索,是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播状况对传媒角色——“公共领域”阐释和思考的结果。并试梳  相似文献   

3.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6,(11):23-26
新闻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实践,必须在一定的新闻史观指导下才能有效而现实地展开。遗憾的是,大部分新闻史著作要么体例雷同,分期雷同,史料雷同,褒贬雷同,甚至连叙述语言也大同小异。细究其故,新闻史研究者缺乏独特个性的新闻史观,则是不可小视的原因之一。新闻史观相同或相近,导致新闻史叙述实践中有关新闻史的分期、体例、褒贬本本沿袭,部部套用,生动、丰富、复杂的新闻现象就被简单化地定型于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传统的新闻史观在建构了我们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制约了我们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整体认识或者是另一种…  相似文献   

4.
段勃 《编辑之友》2011,(9):102-104
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1834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报刊中出现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1876年6月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刊登的《论新闻纸有十益说》  相似文献   

5.
深圳商报主任记者甘险峰先生是20世纪最后一位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他也是2000届复旦惟一的新闻学博士生)。我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即便在离开学校在媒体从事新闻实务之后也没有懈怠。他的勤勉终于有了成果。不久前,险峰博士的专著  相似文献   

6.
在延续了百年的传统新闻写作理论中,大家都知道有关“新闻五要素”(简称“5个W”)的理论对新闻记所产生的专业影响力。近来,读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一书,则对书中首次提出的“新闻5个SO”产生浓厚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人类“客观性需求”对“主观性”的真正挑战.新闻学的尊严体现在通过新闻本身的追问,通过“新闻”的破晓,人类或许会发现更多的社会事实和人自身的真实.而新闻的工艺或新闻术,从其产生的本源看,诞生于新闻工作或实践的现场,是操持新闻业务的经验智慧.新闻学术面临的基本处境是:学与术不分,以学的方式研术,以术的路径求学.新闻之学和新闻之术分属于不同的性质,归于不同的宗旨.新闻学术的教育制度设计层面,也应依据学术分途的思想分别设计之.  相似文献   

8.
10月25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周年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9.
盛平 《军事记者》2008,(7):64-64
眼前摆着公安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一本新书:《一道靓丽的风景——老一辈革命家新闻通讯作品选析》。这本黄色封面、装帧雅致近53万字的新闻学著作,是著名新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首批终身“荣誉教授”蓝鸿文在退休后奉献给新闻界的第7本新闻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0.
跨入新世纪,中国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和媒体的机制创新,在中国加入WTO已有一年的背景下,已是厚积薄发,硕果累累,当然同时也显得更加紧迫。2002年11月5日,来自海内外近百名新闻传播专家学者相聚在暨南大学,参加中国新闻改革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本次大会由暨南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同时得到了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集团的大力支持。这次为期两天的大会采用了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两种方式。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方汉奇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南方日报总编杨兴锋作了“高度决定…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有一个"多事之夏",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公共事件,导致新闻报道的纷纷攘攘、沸沸扬扬,有些新闻注定要被载入中国和世界的新闻史册. 仅就持续牵动国人心绪,关涉纳税人利益的计税缴税问题而言,8月中旬突然间地抖落出一条轰动性的新闻来.8月13日,广州日报报道:9月起年终奖计税方法调整避免奖金越多所得越少.  相似文献   

12.
覃岚 《当代传播》2012,(4):20-22
新闻的"习惯"似乎使之失去了意义,只有打破新闻给人们造成的"过度自动化"印象,才能寻找新闻与现代神话之间的"隐性"意义:新闻建构现代神话,是现代神话思维影响下的真实事实的认知与呈现;新闻论证现代神话,再现与隐喻的事实,遵循人人平等的规则;新闻扩大现代神话,融合一种集体的神话意识,使群体意识影响下的受众,表现可能夸张。  相似文献   

13.
沙壵 《编辑之友》2022,(1):5-10
近年来,中国特色新闻学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呈现出不少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重构中国新闻传播学.如何重构?研究发现,群众新闻路线是破解当前中国特色新闻事业发展困局的一个可取的、替代性重要的思路.群众新闻路线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新闻史的遵循,而且也对当代的参与式新闻、社区新闻学、用户新闻学等具有解释力,还能与专业主义的新闻观念、新闻话语构成对话关系.群众新闻路线除了要求新闻工作者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原则进行新闻生产与传播外,至少还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群众参与新闻实践,二是新闻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闻学术发展史上,任白涛筚路蓝缕,功不可没。1916年,任白涛东渡日本.进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因酷爱新闻学,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成为首届会员,并开始研究新闻学。1921年,任白涛在杭州创办中国新闻学社。1922年11月,几经修改而又命运多舛的《应用新闻学》以中国新闻学社的名义自费出版。《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实用新闻学专著。1935年至1937年间,任白涛完成了六卷本、130万字的《综合新闻学》,除了介绍英、美、日的新闻学观点外,突出介绍了德国的理论新闻学,是我国惟一介绍德国理论新闻学的专著。建国后任白涛定居上海,继续修订《综合新闻学》。1952年春,周恩来总理电邀任白涛去北京工作,因病未能前行,后于同年8月病逝。任白涛终身致力于中国新闻学的研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本文拟对任白涛理论新闻学的骨干——新闻伦理思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专业研究细分化是当今学术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所构成的交叉性研究就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新闻传播学虽然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但与其他学科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却始终存在着,因此,新闻学向其他学科的借鉴性研究就成为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新闻语言学、新闻文化学、新闻伦理学等跨学科研究也就成为新闻传播学领域内研究的热门课题。尤其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6.
恽逸群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战线的领导人之一。也是党最早的新闻教育家之一,解放前中共解放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讲话》的作者。他还是中共情报战线的优秀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7.
形塑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传统,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新闻业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也是新时代创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恰当历史起点.这一新闻传统涉及观念形态、知识体系、道德伦理、组织建制、操作实践等丰富内容,形态完备,蕴涵深厚,理应提升到“新闻文化”的高度加以把握.本文认为,在既有的延安新闻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社会文化史的视野,从人类文明和新闻文化的高度来观照这段历史遗产,有助于打开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意识,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闻学提供基础知识,乃至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某种“元理论”.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中西方思想观念激情碰撞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新闻业中的许多杰出代表,或曾在西方留学,或曾出国考察,他们在建立中国的新闻学体系,并依此兴办报刊的时候,都多多少少沿用、借鉴甚至照搬过许多西方的新闻观念。这种观念的学习与引进,改变了传统新闻业中政争至上、政党为本的新闻运作模式,使新闻本位得以回归,受众地位得以提升,业界资本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阅读提示:2005年3月,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中国深圳举行。这意味着,在国际新闻摄影传播论坛,中国新闻摄影首次以主持人、召集人的角色登台亮相。为什么要办华赛,首届华赛主要有哪些特点,还有哪些不成熟之处?作者以一个学者的眼光作了理性而独到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按照国际惯例,出版分为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和教育出版.服务于社会精英阶层的学术出版是人类出版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出版的范畴.中国的学术出版创造过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及至近代,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出版迎来了新的美好时代:全社会的知识需求旺盛,学术产品供应与学术产品消费双向增长;学术产品的消费占比将持续增加;当代中国研究引发热潮;中国学术出版能力快速提升.学术出版机构只有恪守用心、专业、创新、共享的理念,才能真正拥抱学术出版的明天,真正拥抱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