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太空莲1号、3号、36号的平行观测及各示范点的对比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太空莲在当地引种的有利和不利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2.
比较太阳系各行星的大气,对了解太阳系和地球大气的现状及演化,提供无与伦比的指南。虽然地球大气比其他行星的大气便于观测得多,但在其他行星上出现的某些大气过程可能比在地球上出现的简单。苏联的金星和火星系列的太空探测器曾对该两行星的大气进行过直接测量;而美国发射的几个“航海者号”则使用遥感技术获得有关该两行星及水星的类似知识。美国的多个“先锋号”探测器曾发  相似文献   

3.
人类进入卫星时代的过去50年里,几千颗卫星被发射进入太空用于收集关于地球的数据。今天,预报天气、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关键依赖于这些天基观测。美国专门从事地球和外层空间探测的管理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人类进入卫星时代达半个世纪之际,邀请美国科学院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就天基观测50年来取得的科学成就进行总结。2008年初,这一总结报告,即《地球天基观测:前50年的科学收获》发表。  相似文献   

4.
《浙江气象》2011,32(3):F0003-F0003
从2011年5月2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京举行风云三号B气象卫星在轨交付仪式上获悉,随着风云三号B气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星、B星首次实现了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双星组网观测,使得全球观测频次由12小时提高到6小时。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造卫星有五种民间用途,即通信、气象、导航、地球观测和科学研究;至少还有三种正在进行认真探讨的未来用途,即在轨道上的制造业、太阳能发电卫星和太空移民区。通信早在1945年就已注意到:如果一颗卫星进入恒定高度为22,300英里的轨道,它的(公转)周期正好与地球自转周期相配合,因而看起来是固  相似文献   

6.
COSMIC及其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OSMIC是利用现代遥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当今地球科学重大问题的地球科学卫星探测系统。作为GPS/MET的后续计划,主要是为了进行气象与气候研究、气候监测、太空天气和大地测量等研究。COSMIC计划于2003年之前发射8颗低轨卫星,8颗卫星每天可进行4000次GPS观测。本文介绍COSMIC系统组成及COSMIC数据应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TIROS-N的AVHRR资料计算局部地区的辐射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地-气系统的辐射状态和热力状况对于各种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动力和大气物理过程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有关各种天气气候条件下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资料对于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气候变迁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由于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有可能从太空对全球范围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进行观测和研究。自六十年代以来,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和研究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即以两种不同的观测仪器(宽波段辐射计和窄波段辐射计)进行试验研究。从1974年6月起,在美国国家地球局利用NOAA业务卫星红外和可见光波段扫描辐射计(SR)的观测资料计算全球范围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即已投入日常业  相似文献   

8.
曹晓钟  李肖霞  雷勇  温华洋  王榭 《气象》2019,45(10):1457-1463
介绍了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基于北斗导航通信卫星的、集海洋水文要素和气象要素一体观测的、在恶劣海况条件下能进行连续、可靠观测的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及其在多个海域开展实际的外海观测试验情况。2017年8月20日至9月5日,三台漂流观测仪在广东博贺海洋气象综合试验基地,经历了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和第14号台风帕卡两次台风天气过程。对试验期间获取的台风天气过程中气温、气压、海温等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漂流观测仪所获得的观测数据与相关国家级业务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揭示了台风天气过程的明显特征,并表现出合理、清晰的日变化特征。上述试验表明,国产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已具备在恶劣海况下进行实际观测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第80页评刊     
正来信截至2016年4月10日丁一超看到《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与日本Himawari-8/9卫星比较分析》一文中"向日葵-8/9和风云四号试验星观测资料种类对比"一表后,发现风云四号的有效载荷和观测资料种类较向日葵-8/9更多。那为什么风云四号是第二代,向日葵-8/9属于第三代,差别是二维成像观测一个是AHI一个是AGRI吗?回复(from作者)风云四号是我国静止气象卫星的第二代,第一代是风云二  相似文献   

10.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方式,极大地提高对地观测精度及观测频次,同时也对有效载荷观测模式的灵活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星上装载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是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携带的同类仪器中最为先进的。利用最先进的观测仪器,提高观测效率,在气象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气象卫星应用的根本。深入探讨了风云四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像仪的工作模式,首次针对不同的观测需求提出了灵活的成像仪观测区域设计方案,有效满足典型区域的不同观测需求,在成像仪在轨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展业务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读图     
认识HAPS最近,欧洲空间局(ESA)开展的科技周活动中,再一次强调未来一些"伪"理念在地球观测中的作用,其中在卫星和飞机之间位于高空的平台,例如HAPS(High Altitude Pseudo-Satellites,高空伪卫星)。HAPS能像一般飞机一样在高空中漂浮或飞行,但平台能像卫星一样开展观测。该系统最重要的特征,除了传感器并不在太空,而是位于大气中某个位置,并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开展各种精确观测和监测,同时也可以用于高宽带通信或成为在轨导航卫星的备份。  相似文献   

12.
适应性观测可以改善资料同化和预报质量。本文利用集合卡尔曼变换适应性观测系统对2015年09号台风“灿鸿”进行了观测敏感区识别,并以第一目标时刻的观测敏感区为基础,运用观测系统模拟试验方法获取模拟的适应性观测资料。基于WRF中尺度同化和预报系统,开展了适应性观测敏感区模拟资料的同化和预报试验。研究发现,台风“灿鸿”(1509)的观测敏感区主要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侧及东南侧。同化敏感区内模拟观测资料比同化常规观测资料能更好地改善分析质量和高度、台风路径的预报质量,但对降水的预报改善较弱。  相似文献   

13.
方兴未艾的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刘志明1960年4月1日,在美国东海岸的一个火箭试验基地上,一枚“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成功地送入了轨道,开辟了从宇宙太空来探测大气的新纪元。30多年来,气象卫星及其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14.
结冰的观测和记录结冰指露天水面(包括蒸发皿中的水)冻结成冰,通常我们观测结冰的有无(因自然条件限制)是看蒸发皿中的水是否冻结,如冻结便记结冰如未冻结则不记。但由于观测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记录结果。如:5号20时观测,蒸发皿中水虽冻结,但当时气温...  相似文献   

15.
广州天河站与五山站气象观测资料的连续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鉴于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考虑到气候观测中的城市化影响问题,广州市气象观测站于1996年1月1日起,从天河迁至广州市五山气象卫星地面观测站内。原广州市天河观测站的部分地面观测项目保留。五山站区站号为59287,位置座标:113°20′E、23°10′N,观测场海拔高度41.7m;天河站区站号用59282,位置坐标:113°19′E、23°08′N,观测场拔海高度8.2m,两站的直线距离约为4km。天河观测站自1957年7月1日起一直作为国家基本站进行观测,至今已有40年的长序列气候资料,资料的质量较好,中间不存在迁址和序列明显不连续现象,而五山站则仅…  相似文献   

16.
2.吕祖谦(1I 73~11 81)是宋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在散文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和朱熹、张拭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4.他除了刻苦钻研文学、哲学外,还坚持进行物象观测,写下了自己细心观察的物候现象o 1.你知道我国现存最早的物候观测记录吗’它叫《庚子·辛丑日记》是南宋吕祖谦写的‘。 ’ 3.从现存资料来看,他从淳熙七年(公元ll 80翊 ”'薯年正月初一到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七月二十八日病故,从未间断。 5.吕祖谦不仅准确地记述了自己园中种植的杏、桃、李、梨、蔷薇、萱草、莲等,而且还坚持步行十余里到皇家花园观测那里种植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和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日本着手建立人造卫星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海洋观测卫星1号(MOS-1∶Marine Observation Satellite-1)是此观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日本靠自己的技术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观测卫星。预计1987年1~2月在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种子岛宇宙中心用N-II型火箭(2级火箭)发射MOS-1。  相似文献   

18.
马新建  王晓 《山东气象》2012,32(1):77-78
介绍了山东省土壤水分观测数据下载软件的开发技术及主要功能。重点介绍了利用VB6.0语言开发山东省土壤水分观测数据下载软件的流程、FTP协议、API函数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多站号自动下载、人工批量下载、格式检查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1960年4月1日,美国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开辟了太空观测地球大气的新时代。31年来,世界气象卫星事业有了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象卫星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气象卫星资料分析应用迅速扩展。在今后若干年内,这两个方面还会有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康宁  刘向科  黄攀  王静  杨磊 《气象科技》2023,51(6):898-906
面向多种灾害频发的应急观测任务,现有地面应用系统响应能力无法满足常态化的高时效性观测需求。为发挥风云四号B星(FY-4B)快速成像仪灵活、快速的载荷性能优势,通过设计应急响应与常规观测一致的观测模式及时间表,规划中国及全圆盘区域,建立智能决策观测任务的自动化星地指挥调度系统,在保证卫星安全前提下实现载荷应急观测快速部署,全业务流程响应平均不超过30 min。该系统有效减少频繁变更观测任务所引起的星地资源压力,保证遥感数据连贯性,已在汛期服务及各类灾害气象保障中发挥重要数据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