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全国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服务开展及医务人员工作负担情况,掌握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状况对其服务开展的影响,为政府决策部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及制定卫生人力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根据《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部门设置指南》的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抽取了432所妇幼保健机构开展调查.调查妇幼保健机构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服务开展情况、未开展的原因以及人员配置.结果 省级、市级、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岗职工总数分别超过原核定编制数的66.3%、45.1%和28.2%.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未开展服务项目的比例均超过25%,其中43.6%是由于人员数量不足,13.4%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服务未开展的比例为45.7%,其中35.2%的原因是由于人员数量不足造成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服务中未开展服务项目的比例均高于省、市两级机构,人员不足和技术水平受限分别占38.4%和29.2%.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群体保健未开展项目的比例为11% ~ 13%;三级妇幼保健机构每名医生日均门诊量分别为28.5人次、18.9人次和13.6人次,每医生日均负担住院床日分别为3.2、2.9、1.7床日.结论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均存在明显的人员编制不足、人员数量和能力不足的情况,工作负担高于综合性医院,影响了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的开展和服务的提供,建议增加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员配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变目前人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状况,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方法通过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管理信息网络报告系统,收集2005—2011年全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资源、服务提供及运营情况等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资源配置、服务提供以及运营等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1年我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资源配置、服务提供、机构运营等方面均有所增长,东部地区发展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慢。各地区均存在人员编制不足、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与职称不高、政府投入不足等现象。结论应进一步增加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提高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海南省基层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为今后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妇幼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对海南省2016年度22所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现状进行调查,对人力资源现状进行描述统计,并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结果海南省2016年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编制缺乏数为931个;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75%以上的单位有13所,占59.1%;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专及以下为主,占67.2%,职称以初级为主,占59.8%;卫生技术人力资源按常住人口分布与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99和0.500。结论海南省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存在编制和卫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偏低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建议加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投入,增加编制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改善人员学历和职称结构,提高卫生技术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近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的数量与结构变化,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系统整理与分析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与《中国卫生统计摘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数据。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国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机构平均人员数维持稳定,至2010年,三级疾控中心人员总数为195 467人,每10万人口疾控中心人员数为14.6人。西部地区疾控中心每机构平均人员数持续低于东、中部地区。省级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市、县级疾控中心该比例逐年下降。2010年较2005年,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上升了15.2%,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8%,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减少了8.1%。调查表明,近年来全国省市县各级疾控中心人员队伍得到一定发展,但不均衡,卫生技术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市区县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开展和人力配备情况,评价机构发展现状,为妇幼机构的良好发展与科学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2013年北京市16所区县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个体服务开展、业务管理与技术指导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6所机构的编制缺乏比例、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分别为81.3%、81.1%和55.2%。平均年门诊服务人次为21.6万,平均年出院人次为4 067,床位总使用率为81.5%。在个体保健服务和业务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中,覆盖率达到100.0%的项目分别占27.4%和72.2%,未开展服务项目的主要原因均为人员不足。平均编制缺乏数高于全国各级水平;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低于全国各级水平。2010年至2013年人力资源配置的多项指标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住院医疗服务的多项指标在2012年至2013年出现了下降。结论北京市区县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员整体素质逐年提高,保健服务稳步推进;同时,妇幼卫生人才队伍亟待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依然落后,接诊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妇幼保健机构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  相似文献   

6.
罗荣  杨琦  金曦  张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313-2315
目的:掌握省地县3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结构、人力素质现状及地区差异,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人力配置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妇幼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实现妇幼保健机构资源与运营信息网络实时直报。结果: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卫技人员占在职职工总数的比例均在80%左右;省地县3级机构卫生技术员比例达标率分别为78.6%、42.7%、52.1%;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为41.3%、29.9%、11.3%;副高以上职称比例分别为16.4%、12.2%、3.9%;人力素质评分分别为7.19、6.02、4.97。地区之间比较,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本科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人力素质评分方面省级机构地区之间无明显差异,地级与县级机构基本呈现东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趋势。结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及人力素质配置均较低,且存在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的地级与县级机构人力配置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7.
全国三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我国三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为今后妇幼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国抽取11个省级、30个地/市级、76个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采用信函调查方法,调查辖区人口经济状况、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保健服务量.结果 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专职妇幼保健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均较低;专职妇幼保健人员中,中专学历的比例比较大,市级和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高级职称者的比例都小于11%;与《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相比,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专职保健人力配备不足,而绝大多数妇幼保健机构2000年保健服务实际投入人力远远超出拥有的妇幼保健人力.结论 我国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存在保健人员专业素质低、专职保健人力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实际妇幼保健工作需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年福建省78所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力资源情况,为县区级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提供指导信息。方法:收集全省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2010年度机构监测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定量、定性比较。结果:职工编制不足的机构占53.85%,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达标者占32.05%,所有机构的医护比均不达标,92.31%的机构保健人员配备不达标,51.28%的机构临床人员编制不足,低学历低职称卫技人员比重大。结论:作为三级妇幼卫生网络重要枢纽的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面临着人力资源匮乏且素质不高的局面,在有提供住院服务的机构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0-2014年全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资源和运营情况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管理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中2010-2014年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监测数据,从资源、服务及运营等方面对全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及东、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发展状况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全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人力资源、资产、服务提供及机构运营等方面指标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就机构固定资产、设备及门急诊人次指标而言,西部地区发展较快,水平逐渐高于中部地区。结论整体来看全国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员数量与质量、财政补助收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加强对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继续实施西部地区倾斜政策,同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自身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持续推进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兰  仇杰  郭金仙  王称  李蓉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325-2328
目的:通过对2006~2009年度甘肃省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掌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为今后全省各级妇幼机构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方法:依托国家妇幼保健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对2006~2009年度甘肃省100所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2006~2009年度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缺乏情况呈逐年增长趋势;在职职工构成以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占职工总数80%以上,并呈逐年增长趋势;2009年市州级机构有12所合格(85.7%),县区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均不合格;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下人员占50%以上;省级机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40%以上,市州级和县区级机构以中级和助理及以下职称人员为主;随着机构级别的升高,保健科室人员所占比例降低。结论:甘肃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卫生技术人员构成不合理、专业素质较低、专职保健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势必会影响到妇幼保健机构职能的履行及妇幼保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全国省、地、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人力的数量、结构状况和机构间差异,为新医改进程中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全国妇幼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网络报告系统,收集2008年全国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人力配置状况。结果 2767家机构中,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实际工作人员的中位数为445人、地市级105人、县区级4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9.6%、81.5%和81.9%。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均以助理及以下职称、中级职称人员比例合计占85.8%。结论当前卫生技术人员整体配备不足,需要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妇幼保健机构间发展存在不平衡,妇幼保健服务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四川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状况,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对全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2002-2008年度的资源、服务提供及运营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近年来四川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下得到很大发展,"妇幼保健年"活动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人员编制不足且逐年加剧,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建设缺乏规范,政府投入依然不足,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结论应坚持政府主导,保证对妇幼卫生事业的投入;重新制定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出台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的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婚检率的因素,探索从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的角度如何促进婚前保健服务,提高婚检率。方法由参与2008年度"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工作的妇幼保健机构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报系统上报数据,其中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2439所。结果 297个县区婚检率超过20%,占12.18%;1587个县区的婚检率低于1%,占65.07%;889个县区婚检率为0,占36.45%。县区所在东中西不同区域、辖区妇幼卫生事业经费的使用、妇幼保健机构的分级和分等、隶属关系、拨款形式、是否开设妇女保健门诊,是否提供婚前保健服务等因素,均对当地婚检率有一定影响。结论目前婚前检查工作覆盖面不足,应加大妇幼卫生经费的投入,加强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强化公共卫生职能,推动婚前保健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力测算方法,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所需保健人力进行测算,为制定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设置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专家咨询,确定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保健服务项目、社会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要、妇幼保健机构提供保健服务所占市场份额,以及每项服务每人次所需工时,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所需人力进行测算。结果确定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保健服务项目17大项,详细描述每项服务内容,分别对每项保健服务所需人力进行测算,根据提供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数量测算不同级别机构所需保健人力。结论通过开展妇幼保健服务人力测算,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合理设置及争取政策支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专业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选择2008年度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监测相关指标结果,并结合专题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比较重视专业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医学教育,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妇幼保健机构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而且在不同级别、同级别的不同妇幼保健机构之间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妇幼保健机构继续医学教育缺乏系统性。结论建议将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继续教育与机构发展整体规划、机构内部管理、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和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保证妇幼保健机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2008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现状调查数据的细致分析,结合对国家规范标准和卫生改革政策的理解,认为现阶段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主要存在基层信息队伍力量薄弱、信息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应用领域较窄、水平较低等问题,并重点针对思想观念、队伍建设、业务规范化,以及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改革与发展建议,供各级妇幼保健信息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是任何组织机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要素,是第一位的战略性资源,对各种组织机构中人力资源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课题,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微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千年目标已逼近,为实现千年目标之五(MDG5)采取迅速快捷行动,制定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云南省孕产妇死亡监测及评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 4年间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64.0/10万下降到2009年的41.5/10万。孕产妇死因构成:直接产科死亡原因占72.7%,以产科出血高居首位,占49.9%,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及胎盘滞留是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3.7%及30.1%。死因顺位依次为:产科出血、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产褥感染。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①交通、经济、文化等的滞后导致孕妇不能住院分娩;②孕期保健服务质量较低,高危孕妇得不到及时筛查,或筛查出的高危孕妇得不到规范的管理及适时转诊;③县、乡两级产科人员处理产科急危重症能力偏低。结论加强孕期保健服务、提高住院分娩率及加大对县、乡两级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是加快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对因交通因素导致住院分娩确有困难的边远地区,加强对村医的产科适宜技术培训,切实保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无法住院分娩的产妇分娩安全,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广州市海珠区出生缺陷的流行状况、危险因素、畸形分布及缺陷的主要诊断方法,为减少出生缺陷制定预防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广州市的统一监测方案,对2008年统计年度广州市海珠区13家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孕28周至产后7天内分娩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076例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9.95/万(197/14076)。缺陷儿死亡所占比例为22.34%,占围产儿死亡数的38.94%。产妇分娩年龄≥35岁、双胎是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病的危险因素。男婴和女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是157.10/万和120.6/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生缺陷顺位前5位为: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内外翻足、总唇腭裂、小耳及外耳其他畸形。缺陷诊断中临床诊断占68.53%、B超诊断占29.95%。结论出生缺陷是导致海珠区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该区出生缺陷诊断仍以临床诊断为主,B超诊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999-2008年10年间全国住院分娩率和孕产妇主要死因变化趋势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9-2008年全国妇幼卫生年报中住院分娩率和不同死因孕产妇死亡率/构成比进行趋势描述,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我国的住院分娩率从1999年的70%逐渐上升到2008年的近95%,孕产妇产科出血死亡率从30/10万下降到8.7/10万,下降幅度超过2/3。2008年城市的内科合并症构成比首次超过产科出血。产科出血、内科合并症和产褥感染的死亡率均与住院分娩率呈负相关。结论今后城市和农村还要进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高危管理和产科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