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行双侧标准大骨瓣术后有创颅内压持续监测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效果。方法 纳入宝安中心医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将所有受试者按照随机数表法等分成监测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监测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有创颅内压持续监测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监测组及对照组颅内压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监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监测组及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监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电解质紊乱、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行双侧标准大骨瓣术后有创颅内压持续监测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动态监测颅内压(IC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观察组另予以动态脑室内置管监测并控制ICP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术后ICP变化、脱水剂应用情况、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7d观察组ICP低于对照组,脱水剂使用量较对照组少,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脱水剂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指导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减少脱水剂使用量及术后并发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科2012年7月-2013年12月应用有创颅压监测技术的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57例。监测组于入院后24 h内或开颅手术后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依据患者意识、生命体征和CT检查等,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能动态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控制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肠内营养(EN)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结局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64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PEG) 33例和对照组(鼻胃管)31例,监测治疗期间病人胃肠功能变化、并发症及EN第1、7、14、21和28天的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氮平衡(NB)、住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窗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窗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7d的颅内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P<0.05)。结论标准大骨窗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可显著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60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病人颅内压,影像学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 依达拉奉治疗组伤后10d内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高度水肿者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8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试验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试验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并发症与术前术后颅内情况。结果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3、7d颅内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可降低患者颅内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8.
张东升  贾军 《中国保健》2006,14(6):49-5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对80例重度颅脑损伤(Ccs计分≤48分)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55例)和常温治疗组(25例),监测和记录治疗前后的颅内压、血糖、昏迷时间以及死亡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在颅内压、血糖、昏迷时间、死亡率等指标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亚低温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降低颅内压,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缩短昏迷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天枢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EN)并发症的防治作用. 方法:将117例重型颅脑损伤行EN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56例)和对照组(61例).试验组病人在EN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穴位;对照组只给予EN治疗.观察两组病人发生误吸、反流、吸入性肺炎、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情况,并每天测定病人胃黏膜的二氧化碳分压(PgCO2)和pH值(pHi)以及胃潴留量和喂养量. 结果:试验组病人电针刺激穴位后以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病人经电针刺激穴位后胃黏膜PgC02明显降低,胃黏膜pHi明显升高,胃潴留量明显减少,喂养量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电针刺激天枢穴位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EN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在重型颅脑损伤诊治过程中,颅内压(ICP)监护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以20例单纯重度广泛脑挫裂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护组采取颅内压监护治疗,而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治疗。结果:在GCS评分变化、疾病的治愈时间、住院天数、死亡率、重残率、感染率等方面,ICP监测下阶梯治疗体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施以颅内压监护将有助于各项预后指标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纳络酮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纳络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40例,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4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纳络酮。治疗过程中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及应用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结果治疗组脑血流动力学Vs,Vm,PI值在纳络酮治疗3d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第3天后平均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纳络酮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大剂量纳洛酮持续微泵注入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早期大剂量应用纳络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作为治疗组,采用盐酸纳洛酮持续静脉点滴10天。对照组不使用盐酸纳洛酮。比较两组病人治疗10天后GCS评分及3个月后GOS评分。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病人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GOS评分,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使用纳洛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颅内压力监测,为颅内压升高病人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ICP)连续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监护组);与40例未行连续监测,按常规临床观察进行治疗护理的患者(对照组)进行预后比较。结果:监护组并发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ICP结果显示:ICP〈2.00kPa的患者预后良好;ICP〉8.00kPa者预后较差。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连续ICP监护,有利于了解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对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高能量密度肠内营养(EN)乳剂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根据营养制剂能量密度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使用高能量密度EN制剂(能量密度1.5 kcal/mL)鼻饲,对照组采用常规EN制剂(能量密度1.0 kcal/mL组)鼻饲。比较两组病人热卡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治疗一周,观察组热卡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并发症方面,两组病人腹泻、腹胀等胃肠道不适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观察组在ICU期间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病人总住院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应用高能量密度肠内营养乳剂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能量供应,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黄山 《中国卫生产业》2012,(29):136-136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意义。方法对该院收治的13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监护组与对照组。结果监护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ICP与预后的关系表明,ICP值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结论颅内压监护可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判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求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糖、蛋白质代谢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试验组于术后48~72 h给予改良匀浆膳治疗,对照组给予能全力治疗,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在营养支持第1、15和30天分别检测两组病人的血糖、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和并发症.结果:血糖、蛋白质代谢在两组得到明显改善(P<0.01,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和氮平衡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是一项重要措施,改良匀浆膳与能全力相比有降低血糖和促进氮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在能量代谢测定系统(简称:代谢车)监测指导下,早期采用不同营养方式及能量组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共184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n=61)、肠外营养组(PN,n=62)和混合营养组(PN+EN,n=61)。采用代谢车每天清晨测定病人静息能量消耗值(REE,kcal/d)连续2周,根据REE提供适宜的能量供给病人。监测病人第1、7和第14天的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前清蛋白(PA)和氮平衡(NB)的变化以及伤后1个月时GOS评分;同时观察病人在营养治疗期间肺炎、呕吐、误吸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PN+EN组病人ALB、Hb、PA和NB变化、早期肺炎与入住ICU时间等指标均优于EN组或PN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PN组病人消化道出血、呕吐、误吸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两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周后病人病死率比较,PN组发生率最高,且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伤后早期采用代谢车测定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指导营养供给的模式更为科学准确。采用PN+EN混合营养供给模式更适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8.
镁离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镁离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标准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80例 ,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镁离子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 2 4、72h、1周及 2周 ,分别测血浆内皮素 (ET)含量 ,治疗前和治疗后 1周、2周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 ,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血浆ET含量低于对照组 ,GCS高于对照组 ,GOS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镁离子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颅内压是脑外伤、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的重要临床指征,颅内压增高是临床急症,掌握患者颅内压状况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颅内压监测仪是临床的诊断设备。监测颅内压即可为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直接依据。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能有效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早期治疗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患者,外伤类型为车祸伤、坠落伤、暴力击打伤等.分为:研究组(接受高渗盐水降压)和对照组(接受甘露醇降压).结果:(1)两组治疗前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4小时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比较有差异(P<0.05). (2)两组治疗前、治疗4小时血钠、氯化物、钾对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4小时血钠、氯化物、钾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甘露醇,高渗盐水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降压效果肯定,对改善脑灌注压持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