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藻液中的胞外分泌物及天然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以及藻浓度、pH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DMDAAC具有良好的除藻能力,在投加量为2.8 mg.L-1时即可达到98%的藻去除率,并可去除80.7%的溶液中TOC.PDMDAAC还具有有效的抑制藻类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4种聚铁絮凝剂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发现絮凝除藻效果最好的是HPFCS02;考察了水体pH的影响,同时研究了3种粘土矿物(滑石、海泡石和高岭土)的助凝作用,发现水体pH对HPFCS02的絮凝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产生最佳絮凝效果的pH是7.5~8.5.3种粘土矿物助凝效果最佳的是海泡石,当HPFCS02的初始投加量只能去除60%左右时,加载50mg·L-1的海泡石能将其去除率提高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壳聚糖改性黏土絮凝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最佳反应条件及机理,通过Lg(33)正交絮凝实验研究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顺序,确定最佳絮凝条件,并从Zeta电位、架桥网捕作用、红外光谱三方面分析改性黏土絮凝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絮凝结果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壳聚糖粘土配比pH值改性粘土投加量,且最佳絮凝条件为:壳聚糖:粘土=1:5,投加量为20mg/L,pH值为6;壳聚糖改性黏土絮凝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机理包括改变黏土Zeta电位,增强架桥网捕作用及增加黏土亲水性基团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治理水体中藻类污染物,研究了复合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磁性蒙脱土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使用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3O4-蒙脱土复合物,XRD和TEM表明,磁性Fe3O4-蒙脱土复合物中Fe3O4分散在蒙脱土表面;而后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复合PHMB-磁性蒙脱土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用量及配比。结果表明,当PHMB的投加量为1 mg/L、磁性蒙脱土的用量为14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去除率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96%和85%。复合PHMB-磁性蒙脱土产生增效除藻作用,通过静电作用吸附絮凝藻细胞,藻絮体可以磁性分离,减少对水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蓝藻水华在世界各地的湖泊和水库中频繁发生,也对人类和水生环境造成威胁。本文综述了水处理中高猛酸钾存在的优缺点,并阐述单独高锰酸钾作为预处理剂在藻类的作用机理,总结了几种强化高锰酸钾氧化技术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技术方法,并阐述其作用原理,强化高锰酸钾氧化技术将逐渐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治理水体中藻类污染物,研究了复合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磁性蒙脱土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使用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3O4-蒙脱土复合物,XRD和TEM表明,磁性Fe3O4-蒙脱土复合物中Fe3O4分散在蒙脱土表面;而后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复合PHMB-磁性蒙脱土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的用量及配比。结果表明,当PHMB的投加量为1 mg/L、磁性蒙脱土的用量为14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去除率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96%和85%。复合PHMB-磁性蒙脱土产生增效除藻作用,通过静电作用吸附絮凝藻细胞,藻絮体可以磁性分离,减少对水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马弗炉和管式炉制备了两种类型的甘蔗渣生物炭,并将其应用于水溶液中有机物磺胺甲恶唑(SMZ)和环丙沙星(CIP)的吸附去除研究。筛选出吸附性能最优的马弗炉制备生物炭(MBC-500)。利用SEM、BET、FTIR和XRD等技术对MBC-500其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pH、溶质剂量、抗生素溶液浓度、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容量的影响。利用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静电作用、氢键作用、铁氧化物表面络合作用和π-πEDA作用是MBC-500吸附两种抗生素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Cu、Fe、Zn的不同形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进一步开展寻求新思路。试验采用BG11培养基,分别测定了铜绿微囊藻在3种微量金属不同形态下细胞密度和细胞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微量金属Cu、Fe、Zn的不同形态与铜绿微囊藻生长互动机制各有差异,Cu与EDTA络合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要优于Cu离子态,Fe的Fe2+以及Fe3+形态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最优,明显优于碳酸盐结合态以及硫化态的影响。Zn的Zn2+与Zn-EDTA络合态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也明显优于碳酸盐结合态与硫化态的影响。因此,水体蓝藻暴发时,除了研究氮磷以及金属浓度外,通过探索微量金属元素形态也可作为研究蓝藻暴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用高锰酸钾和硫酸铜分别对铜绿微囊藻进行化学预处理,再通过烧杯搅拌试验研究以高岭土为助凝剂,用PAC絮凝去除经过了化学预处理后的铜绿微囊藻的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或硫酸铜预处理以不同方式影响叶绿素a(Chla)和浊度的去除。Chla的去除率随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1.0 mg/L投加量时达到92.6%。而硫酸铜预处理时Chla的去除率在其投加量为0.2 mg/L时最高,但在1.0 mg/L时减少到72.8%。高锰酸钾或硫酸铜化学预处理的除藻效果一般不如用高岭土助凝。甚至经高锰酸钾或硫酸铜预处理后,再用高岭土助凝除藻的效果也有所下降。就处理效率和饮用水安全而言,用高岭土助凝是优于用高锰酸钾或硫酸铜进行除藻预处理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硝化污泥系统能够有效去除多种抗生素,然而抗生素对硝化污泥系统运行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仍不明确。采用硝化污泥系统降解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X),考察系统中不同质量浓度SMX(0.1、1.0、10.0 mg/L)的去除效果,研究SMX对硝化污泥系统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的SMX(0.1、1.0、10.0 mg/L)去除率分别为93.60%、91.54%、89.22%,硝化污泥系统能够较好地适应SMX的压力冲击,不同SMX浓度条件下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均高于90%。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SMX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越大,0.1 mg/L和1.0 mg/L SMX的去除是氨氧化细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unidentified_Nitrospiraceae]和优势菌[球衣菌属(Sphaerotilus)、动胶菌属(Zoogloea)、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共同作用的结果,而10.0 mg/L SMX的高效去除可归因于陶厄氏菌属(Thauera)、固氮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壳聚糖改性对粘土絮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壳聚糖包覆改性后的粘土既能通过壳聚糖的粘结架桥作用絮凝藻细胞,又能通过表面电性的改变凝聚带负电的藻细胞。经壳聚糖包覆改性后的海泡石在投加总量仅为11mg/L时,0.5h即可去除80%的藻细胞,2h去除率达到90%。不同粘土改性后絮凝除藻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广东化工》2021,48(14)
水域环境的污染导致有害藻华现象频发,消除藻类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选用具有多种优势的化感物质(阿魏酸)用于抑藻实验,探究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通过测量藻细胞的叶绿素a(Chl-a)和最大光合作用效率(F_v/F_m)来反映阿魏酸对藻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阿魏酸可以有效的抑制藻细胞的F_v/F_m,从而影响藻细胞的生长。200 mg/L阿魏酸组藻细胞的Chl-a被抑制率达到了67.7%。  相似文献   

13.
抗生素作为一种新型微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现有饮用水处理工艺能否有效去除抗生素,直接关系到水质安全和人类健康。本研究选用红霉素(ETM)、磺胺甲基异恶唑(SMX)、磺胺嘧啶(SD)、四环素(TC)和土霉素(OTC)等5种典型抗生素为目标抗生素,检测分析了某给水厂进出水抗生素的含量,并对抗生素在该水厂工艺流程中的去除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厂进水含有全部5种抗生素,最高浓度达59.40 ng/L;水厂出水抗生素的含量明显降低,有两种抗生素未检出,其余三种抗生素浓度均在7 ng/L以下。水厂整体工艺对目标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总去除率达89.9%,其中臭氧氧化和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明显,总绝对去除率分别达到71.2%和13.2%。  相似文献   

14.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各项表征光合作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Y、Y'、qP、qN、NPQ、φPSII、rETR)为观测指标,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0.05 mg/L、0.5 mg/L、5 mg/L、10 mg/L和20 mg/L)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于0.05 mg/L的LAS对该藻细胞生理生长不仅未产生胁迫作用,反而能提高PSII(光合反应中心)系统的光能捕获效率、光能转化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从而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0.5 mg/L~5 mg/L的LAS对该藻细胞的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程度较0.05 mg/L弱;10 mg/L的LAS对该藻的生理生长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导致PSII系统的光能捕获效率、光能转化效率及电子传递速率均受影响,藻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高于20 mg/L的LAS对该藻具有剧烈毒性,严重胁迫其生理生长,致使光合作用完全终止.  相似文献   

15.
在辐射剂量分别为1、2、3、4、5kGy的情况下,研究电子束辐射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及繁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kGy的辐射剂量能减缓铜绿微囊藻的正常生长,2~5kGy有明显的灭活效果。实验结束时,对照组和1kGy辐射组光密度上升1.082和0.407;2~5kGy下降分别为0.533、0.731、0.889和0.946。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规律与光密度变化规律相似。电子束辐射降低藻液的pH值,铜绿微囊藻通过光合作用和生理调节使pH值升高并逐渐稳定下来。电子束辐射使藻液的电导率增加,并通过对藻细胞的破坏使电导率保持增加。电子束辐射使铜绿微囊藻的细胞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电子束辐射首先减少细胞外的糖类物质,进而破坏类囊体结构,使光合作用受阻。  相似文献   

16.
姜蕾  金磊  胡涛 《净水技术》2022,(12):127-130+152
文章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原水中4类18种典型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在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10~30 mg/L、反应时间为30~1 800 min条件下,抗生素总去除率为13.8%~52.5%,去除率随着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抗生素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征。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可去除性存在差异,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去除效果相对较好,磺胺类去除效果一般,氯霉素类较难去除。结果说明,可结合原水系统预处理或水厂头部预处理环节的粉末活性炭投加,一定程度上吸附去除原水中的抗生素污染,减轻后续水厂净水处理压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组合方法4个方向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源中存在的微量抗生素问题,开展GAC、空气-BAC和臭氧-BAC等深度工艺对TMP、SD、SMR、SM2、SCP、SMX、ROX等7种不同浓度抗生素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7种抗生素去除率较低(7.50%~33.75%)。臭氧-BAC、空气-BAC和GAC出水抗生素总去除率分别为98.26%、85.88%和66.26%,而单种抗生素的去除率分别为95.71%~100%、63.25%~100%和32.87%~97.49%,深度处理工艺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处理。就抗生素种类而言,6种磺胺类抗生素去除率优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ROX)。TMP相对去除效果最佳,深度工艺均可完全去除。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几种抗生素均具有较好去除效果,尤其对于常规工艺去除较差的ROX的去除率可达95.85%。  相似文献   

19.
湘江流域长沙段夏季藻类频繁暴发,然而常规混凝工艺对原水中的藻类及其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去除效果欠佳,对供水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预氧化混凝法由于除藻效果较好,而且不需在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增设处理构筑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文中以长沙市水厂藻类暴发时的主要藻种——铜绿微囊藻为例,探讨了预氧化混凝法的除藻效果和消毒副产物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混凝时,10 mg/L聚合硫酸铝(PAS)的除藻率为92.7%,分别使用K2FeO4、ClO2、KMnO4、O3或NaClO对藻类进行预氧化处理后再混凝,除藻率最高提升至100.0%、99.1%、98.2%、98.2%或96.4%。0.2 mg/L K2FeO4或KMnO4使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较单独混凝分别提高了12.3%和19.4%,而同等用量的ClO2、O3和NaClO则造成藻液中的DOC水平增加。质量浓度≤1.0 m...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溶藻细菌L7在不同ρ(磷)下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特性,实验研究了在3种ρ(磷)(1.77、7.13和17.70 mg/L)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添加固定浓度溶藻细菌L7菌液进行共培养,测定了藻细胞脱氢酶活性、ρ(叶绿素a)、菌-藻细胞密度、藻细胞Zeta电位以及培养液和藻细胞内ρ(总磷)等指标。结果表明,溶藻细菌L7在实验设置的ρ(磷)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应无显著性差异(n=3,P0.05),溶藻细菌L7通过降低铜绿微囊藻细胞脱氢酶活性、抑制藻细胞叶绿素a色素合成、提高藻细胞表面Zeta电位而抑制其生长;实验过程中,溶藻细菌L7细胞密度维持在(2.60~3.21)×107cfu/mL水平,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逐步下降;溶藻细菌L7不抑制铜绿微囊藻对磷的吸收,且在后期能促进磷在铜绿微囊藻细胞内的积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