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桥梁会出现病害问题,这会影响桥梁的承载能力,因此对桥梁病害进行防治对桥梁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桥梁的病害位置,具体阐述了桥梁的上部结构病害以及下部结构病害,并从桥梁设计问题,桥梁施工问题,以及桥梁使用问题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桥梁发生病害的原因,并从桥梁设计的角度提出应对桥梁病害的方法,对于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桥梁使用年限的增长以及桥梁负荷的日趋增大,我国很多桥梁均出现了破损,因此研究如何修复这些桥梁已成为当今桥梁设计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目前我国大部分桥梁修复的实例分析,桥梁加固是维修病害桥梁、提高桥梁承载能力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本文提出了桥梁加固的目的,论述了桥梁加固的常见方法及特点,给出了桥梁加固的方案选择和加固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统观桥梁运行情况,有一些桥梁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质量病害,重点表现为桥梁裂缝,其严重威胁着车辆的安全通行与桥梁的使用寿命。论文针对桥梁裂缝的种类,分析了桥梁施工技术与桥梁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有效防范桥梁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桥梁中的预应力是指为了提高桥梁的结构承载力而对其构件预先施加的作用力,桥梁预应力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桥梁的质量与安全系数,这项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提高我国建筑桥梁施工技术的水平,也可以促进桥梁施工行业的发展。市政桥梁在人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桥梁在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受到自重的影响,而且桥梁所受到的外部荷载方向也是向下的,所以,桥梁的下部会受到向下的拉力。而桥梁预应力施工技术就是在市政桥梁使用前,人为的预先对其下部施加压力,通过这项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市政桥梁的承载能力,从而保证桥梁通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桥梁使用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必须在桥梁的设计施工中加强桥梁的质量控制,确保桥梁的安全性。本文就针对桥梁隔震设计指明了桥梁隔震设计的重要性,介绍了桥梁隔震设计的相关理论。从隔震装置和细部构造两方面,介绍了桥梁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0)
我国近些年来大力开展公路交通建设。随着我国大量公路工程的建设,桥梁的建设也方兴未艾。但是随着大量桥梁的建设过程,关于桥梁监控以及桥梁裂缝成因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受人重视。桥梁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使得桥梁建设满足桥梁设计要求,而且可以在桥梁上面布置观测点,为今后的桥梁监控提供有利的物质支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多年桥梁施工的工作经验进行相应的总结对桥梁施工中以下几点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引言:桥梁是重要的交通工程设施,保证桥梁的使用安全至关重要。厦门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作为城市桥梁的养护单位担负着全市70座(城市大桥22座)桥梁的养护工作。为了加强城市桥梁的养护工作,维护城市桥梁设施.保障城市桥梁完好和安全运行,提高城市桥梁的养护水平。必须按照《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CJJ99—2003)规定定期对城市桥梁进行检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刘守捷 《江西建材》2014,(13):179-180
桥梁下部施工,是能够对于整体桥梁进行支撑,把桥梁上部和地面连接起来,可以说,不管多么华丽的桥梁,如果没有优秀的,支撑能力强的下部结构作为主要支撑,在优秀的桥梁也经不起车辆通行的折腾,所以可见,在整体桥梁建设中,桥梁下部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对于桥梁建设中,桥梁下部结构就成了桥梁的重心,也是关系到整体桥梁安全的重要结果,对于在桥梁建设中的过程分析,对于准备和施工的监督,分别介绍了多种桥梁下部施工工艺,对于相关施工人员给出了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桥梁伸缩缝作为桥梁结构中的过渡段,是桥梁整体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往往在桥梁服役早期就会产生裂缝,从而破坏了桥梁整体结构的受力特性,大大降低桥梁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总结学者对桥梁伸缩缝处的研究结果,找出桥梁伸缩缝破坏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关于延缓伸缩缝裂缝发展的研究建议及展望,提高桥梁伸缩缝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桥梁数量日益庞大,构建通用性强、易读性好、可扩充和确保唯一性的桥梁信息编码体系,以提高桥梁信息共享度和利用率,实现桥梁智能化管养,是未来桥梁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现行国家及国际编码标准,结合桥梁所处地理信息和实际结构类型,以及结构构件组成特点,纳入行政区划和路线信息,提出一套适应于构建桥梁数字模型,满足桥梁建养一体化的信息编码体系。该编码体系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涵盖地理和路线信息的桥梁名称编码子系统;(2)基于工程系统分解结构(EBS)的桥梁内部构件编码体系。基于提出的桥梁信息编码体系,可实现各桥梁管养系统对桥梁信息的统一编码,可提高桥梁信息检索及录入效率,为桥梁智能化管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桥梁下部构造施工质量影响桥梁使用,因其直接承载并连接桥梁主体结构的重量。桥梁下部构造包括桥梁基础、桥台和桥墩3个部分,支撑桥梁上部结构。桥梁整体安全性能与桥梁下部构造有很重要的关联。因此,桥梁下部构造施工技术控制在整个桥梁施工过程中应给予重视。桥梁下部构造作为桥梁基石部分,因施工环节比较多,质量事故也就很多。施工人员要以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加强施工环节质量控制,才可减少质量事故发生。论文简单介绍了桥梁下部构造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对桥梁检测,可以发现桥梁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桥梁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我们加固桥梁,能够增加桥梁的承载力,使桥梁的受力情况更好,从而使桥梁的使用寿命更长。下文,就桥梁检测中遇到的主要病害,以及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现实中桥梁的检测与加固有所帮助,从而更有助于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桥梁检测与加固的目的以及意义检测员把相关桥梁进行检测,并且,把所得到的技术数据,加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8)
<正>我们对桥梁检测,可以发现桥梁在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桥梁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我们加固桥梁,能够增加桥梁的承载力,使桥梁的受力情况更好,从而使桥梁的使用寿命更长。下文,就桥梁检测中遇到的主要病害,以及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对现实中桥梁的检测与加固有所帮助,从而更有助于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桥梁检测与加固的目的以及意义检测员把相关桥梁进行检测,并且,把所得到的技术数据,加  相似文献   

14.
浅谈公路桥梁的养护与维修加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旭东  张晓诚 《山西建筑》2009,35(11):334-335
分析了加强公路桥梁养护的必要性,结合桥梁养护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公路桥梁维修加固的工作步骤和桥梁损害的维修方法,并总结出桥梁维修加固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达到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确保桥梁安全畅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2月1日本书把桥梁美学纳入技术美学的体系,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桥梁设计美学。依照公认的美学体系,认为桥梁美学应包括桥梁美、桥梁美感和桥梁美的创造三个部分。把桥梁设计美学纳入桥梁美的创造,从而确立起桥梁设计美学学科体系,具有创新性。本书是同济大学林长川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力作。他曾率先在国内桥梁专业中开设  相似文献   

16.
孙平  张鸿直 《市政技术》2005,23(Z1):6-8
介绍了美国华盛顿州桥梁紧急维护与常规检查的基本情况.对华盛顿州的桥梁维护机构、桥梁检查标准、桥梁监测、桥梁荷载率和重车限制、桥梁管理系统(BMS)以及应急预案和维修清单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华盛顿州的桥梁日常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维护内容包括承载评估、过载限制、桥梁管理、风险减免、危机处理和损坏维修等.桥梁维修按照翻建、加固、修理的轻重缓急顺序分级.华盛顿州交通部桥梁维护局负责桥梁常规检查.高速公路桥的检查是强制性的,桥梁维护的预算由联邦政府承担.  相似文献   

17.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桥梁桩基是支撑整个桥梁负荷的基础,也是桥梁使用中主要承重部分。本文根据以往桥梁工程施工经验,总结了桥梁桩基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从桥梁桩基塌孔处理、桥梁桩基缩孔处理、完善桥梁桩基施工质量体系三方面,论述了解决桥梁桩基施工问题的对策,希望对桥梁施工工作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庆华 《城市建筑》2014,(32):280-280
桥梁检测在桥梁的维修和养护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桥梁维修和加固方案的制定以桥梁检测为基础。本文从桥梁桩基静载试验内容、常用检测技术和桥梁桩基静载试验三个方面,对有关桥梁桩基试验与检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正防患于未然桥梁修复加固保证桥梁安全我国公路桥梁总数接近80万座,铁路桥梁总数接近20万座,是世界上桥梁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桥梁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桥梁安全成为了关乎交通事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服役桥梁安全性监测和及时的修复加固是延长桥梁服役寿命和保障人民出行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环境差异显著,桥梁服役  相似文献   

20.
桥梁是交通工程的关键节点和枢纽工程,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等综合国力的体现。桥梁智能化是知识经济时代下桥梁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通过围绕桥梁高性能智能材料、桥梁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桥梁智能监测检测技术及装备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桥梁智能养护管理4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桥梁智能化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