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化工》2021,50(17)
本论文探究了基于苯并噻二唑的荧光染料中间体4,7-二溴-2,1,3-苯并噻二唑的合成工艺,通过探索液溴比例、反应温度以及时间等多种因素对4,7-二溴-2,1,3-苯并噻二唑产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发现了一种提纯方法。最佳反应条件为:在47%的氢溴酸中,液溴为3当量,120 ℃下反应8 h,并用乙酸乙酯进行重结晶方法提纯,此优化条件下,产率可达到91.72%。  相似文献   

2.
初步总结设计了一条4-甲基-7-芳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合成工艺路线,以3-甲基苯二胺为起始原料,分子内合环得到4-甲基-2,1,3-苯并噻二唑,再经溴代反应得到4-甲基-7-溴-2,1,3-苯并噻二唑,再与芳基硼酸发生Suzuki偶联反应得到4-甲基-7-芳基-2,1,3-苯并噻二唑。该方法采用廉价的3-甲基苯二胺为起始原料制取价格昂贵的2,1,3-苯并噻二唑4,7位取代产物,使得工艺更为廉价、简洁。该产物可作为许多光电材料的前体物质,为材料领域拓展了新的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3.
从邻苯二胺为起始原料,经三步反应制得医药、农药及精细化工原料中间体4-氨基苯并噻二唑,总收率为60%.  相似文献   

4.
6-羧基-1,2,3-苯并噻二唑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合成了用于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抗性的化合物 6 羧基 1,2 ,3 苯并噻二唑 ,其合成步骤如下 :以对氨基苯甲酸 (I)为原料 ,用乙酰酐作为乙酰化试剂 ,在加热回流下反应 4h ,将化合物I的氨基进行保护 ,得对 乙酰氨基苯甲酸 (Ⅱ )。将化合物Ⅱ在 12~ 15℃下缓慢加入到氯磺酸中去进行氯磺化反应 .氯磺酸对化合物Ⅱ的量比为n(氯磺酸 )∶n(对 乙酰氨基苯甲酸 ) =4∶1,反应温度维持在 6 0℃ ,得化合物 2 乙酰氨基 5 羧基苯磺酰氯 (Ⅲ )。以锌粉加醋酸作为还原剂 ,在 70℃下搅拌回流 6h ,将化合物Ⅲ还原为 3 巯基 4 氨基 -苯甲酸 (Ⅳ )。将化合物Ⅳ在 0~ 5℃下用亚硝酸钠加冰醋酸去进行重氮化反应 ,然后用乙醚萃取 ,蒸去溶剂后得红棕色固体产物 6 羧基 1,2 ,3 苯并噻二唑 (V) ,产率 43 %  相似文献   

5.
苯并噻二唑类和苯并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侯学太  王敏  江树人  牛赡光 《农药》2006,45(12):812-814,817
合成了33个苯并噻唑和苯并噻二唑类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经过元素分析、^1H NMR和IR确认,初步的离体生物活性结果表明:I-09、II-01、II-05、II-06、III-01、III-03和III-05的活性较好,对黄瓜灰霉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活体抗菌诱导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I-04、I-07、II-09、II-13、III-02、III-071000mg/L在离体条件下对黄瓜灰霉病没有抑制作用,在活体条件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55.0%-84.4%,表明具有良好的诱导抗性活性。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害物治理中,开发具有新颖作用方式的新作物保护剂更加引人注目。几乎所有的杀菌剂均基于直接抗菌的原理。有人设想,可否通过某一能激发作物自身“免疫系统”的化合物,以抗御植物病害的新的化学防治。通过诱导作物的抗病性称之为“整体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当作物被坏死性病原或非病原因素局部感染时,通常会对以后的感染产生持续的、广泛的“免疫作用”。这种始于作物天然防御机制的SAR也可作为  相似文献   

7.
植物抗病激活剂苯并噻二唑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明章 《农药译丛》1998,20(5):38-44,8
  相似文献   

8.
钟江春  边庆花  王敏 《化学试剂》2005,27(4):241-242
以2-氯-3,5-二硝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取代、酯化、还原重氮化等反应,合成了苯并[1,2,3]噻二唑-7-羧酸乙酯。并采用二异丁基氢化铝将其一步还原制备了苯并[1,2,3]噻二唑-7-醛。  相似文献   

9.
2,1,3-苯并噻二唑(BTD)共轭有机分子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广泛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液晶、荧光探针、光电管等方面。综述了以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为关键步骤的2,1,3-苯并噻二唑(BTD)共轭有机分子的合成方法,包括Suzuki偶联反应,Stille偶合反应,Heck偶联反应,Sonogashir偶联反应,Nigishi偶联反应,Ullmann偶联反应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Suzuki偶联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低带隙交替共聚物-三苯胺-alt-4,7-二(3-己基噻吩)-[2,1,3]苯并噻二唑 (PTPADHDBT).聚合物数均分子量Mn=9420,分散系数Mw/Mn=3.2.PTPADHDBT溶液的两个吸收峰分别位于355nm与514nm, 光学带隙为2.02eV.而聚合物薄膜的吸收峰分别位于356nm与523nm,与溶液中的吸收峰相比红移了9nm;聚合物溶液和薄膜的荧光发射峰分别为677nm和683nm,与溶液的发射峰相比,薄膜的荧光发射峰红移了6nm.  相似文献   

11.
5-氯-6-氨基-2,1,7-苯并噻二唑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哲山  李福男  朴虎日  关丽萍 《化学试剂》2003,25(2):115-115,117
以4-氯-2-硝基苯胺为原料,经还原、环合、硝化和还原而得到5-氯-6-氨基-2,1,7-苯井噻二唑。化合物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谱确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两种不同的途径合成了4-(5-甲醛基-2-噻吩基)-7-(2-噻吩基)[2,l,3]苯并噻二唑。研究结果表明,DMF/POCl3体系较n-BuLi/DMF体系产率更高。改变两种合成途径的反应条件,或用单醛化产物进一步醛化,均未发现二醛取代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叶飞  郭庆铭 《世界农药》2001,23(3):35-37
植物防病激活剂(plant activator)是近年来发展的,具有全新作用机理的一类新颖农药。传统杀菌剂须作用于相应的靶标才能发挥作用,但植物防病激活剂自身并无明显的杀菌活性,但它却能诱导植物本身的免疫机制,使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ystem acquired resistance,SAR),从而达到抗病,防病的目的。在植物防病激活剂中,苯并噻二唑类结构则为典型的一类,其中前诺华公司开发的活化酯(acibenzolar,代号CGA245704)(图1)即为最突出,并已商品化的植物防病激活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由 3 芳基 4 氨基 5 巯基 1,2 ,4 三唑和醋酸反应合成三唑并噻二唑的新方法 ,产率 70 % ,产品纯度大于 98%。中间体 3 芳基 4 氨基 5 巯基 1,2 ,4 三唑由芳基甲酰肼与二硫化碳及水合肼一步反应制备。以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15.
主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四种氟取代苯并噻二唑材料的分子结构、轨道能级和吸收光谱性质.分析表明,引入氟原子后,相应的碳-碳键键长会缩短.而且氟原子数目的 增加会导致其吸收光谱发生蓝移,进而影响其光电性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2,7-二噻吩芴衍生物为基础,引入Br进行改性,以获得性能优良的UV吸收剂,并通过MS和NM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利用UV-Vis和PL对产物的紫外光吸收性能及发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引入四个溴原子时,C2薄膜的最大UV吸收峰位于290~420nm之间,而荧光相对强度接近于0,是具有应用潜力的紫外光吸收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反相C18柱,流动相四氢呋喃-甲醇-水(体积比70∶12∶18),320 nm作为检测波长.建立了4,7-双(5-溴-4-已基噻吩-2-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方法精密度RSD为1.13%(n=9),检出限0.003 mg/L,线性范围0.9 ~45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 1.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此类苯并噻二唑中间体材料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反相C18柱,流动相四氢呋喃-甲醇-水(体积比70∶12∶18),320 nm作为检测波长。建立了4,7-双(5-溴-4-已基噻吩-2-基)-2,1,3-苯并噻二唑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方法精密度RSD为1.13%(n=9),检出限0.003 mg/L,线性范围0.9~45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 1。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此类苯并噻二唑中间体材料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型植物杀菌剂--苯并噻二唑类植物抗病诱导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抗病诱导剂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植物杀菌剂,苯并噻二唑类(BTH)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对近年来BTH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以取代碘苯和2-巯基-5-甲基-1,3,4-噻二唑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2-甲基-5-取代苯硫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以碘化亚铜作催化剂、2-吡啶甲酸作配体,于70~80℃在二甲基亚砜中反应24~36h。目标化合物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质谱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