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以大庆和吉林原油界面活性组分为乳化剂的模型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膜的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乳状液(油/水体积比70/30)的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的大小有关,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越大,乳状液越稳定,在油水界面,由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形成的界面膜具有较强的结构,油水界面压,界面粘度,界面屈服值可作为衡量界面膜结构强度的参数,结晶能改  相似文献   

2.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V.北海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通过对北海原油乳状液与模型乳状液稳定性的比较研究,发现北海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机理主要是界面膜稳定和立体稳定,即由蜡、胶质、沥青质组分中的界面活性化合物在油水间形成的界面膜和沥青质颗粒、蜡晶及蜡网状结构的作用所致。北海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与原油的粘度及油水界面张力有关。对北海原油乳状液的破乳应以减弱界面膜强度、消除或减弱蜡晶及蜡网结构的作用为主。本研究所用破乳剂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弱油水界面膜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Ⅲ北海原油界面活性组分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北海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在空气中的氧化,红外、紫外光谱,及作为乳化剂对模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胶质、沥青质组分均含有界面活性物质,其中含较多芳香羰基、芳香碳碳双键的化合物对增加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界面活性组分氧化后羰基浓度增加,作为乳化剂形成的油水乳状液稳定性增大。与胶质相比,沥青质含芳香羰基和芳香碳碳双键较多,分子量较大,在油水界面形成的膜强度较高,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也较大。  相似文献   

4.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Ⅲ.北海原汪界面活性组分特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李明远 《油田化学》1997,14(3):237-242,256
研究了北海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在空气中的氧化,红外,紫外光谱,及作用乳化剂对模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胶质,沥青质组分均含有界面活性物质,其中含较多芳香羰基,芳香碳-碳双键的化合物对增加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界面活性组分氧化后羰基浓度增加,作为乳化剂形成的油水乳状液稳定性增大。与胶质相比,沥青质含芳香羰基和芳香碳-碳双键较多,分子量较大,在油水界面形成的膜强度较高,所形成的乳液  相似文献   

5.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与界面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前言原油乳状液是十分复杂的分散体系 ,以油包水型为主。分散在原油中的水滴的直径一般在 10~ 10 0 μm之间。有许多因素影响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 ,如原油密度、粘度、水含量和水滴直径等。原油之所以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 ,主要是由于原油中含有天然成膜物质 ,如沥青质、胶质和卟啉类极性物等 ,它们吸附在乳状液的油水界面形成牢固的界面膜 ,乳状液的形成大大提高了原油的粘度 ,使原油流动性变小。液滴间界面膜强度的大小是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关键。界面膜稳定是原油乳状液稳定的一个重要机理。水滴聚并的速率与界面膜的可压缩性有关 ,具有…  相似文献   

6.
对近年来原油中环烷酸结构组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环烷酸的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环烷酸在不同水相环境(不同酸碱度、不同盐溶液)以及环烷酸与原油活性组分(沥青质、石蜡)相互作用等方面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会影响环烷酸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从而影响乳状液稳定性;而不同水相环境会影响环烷酸的HLB值和界面活性从而影响乳状液稳定性;原油中的活性组分沥青质、石蜡与环烷酸相互作用也会影响环烷酸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及排布机理从而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李明远  顾惕人 《石油学报》1992,13(Z1):157-164
影响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包在水滴周围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界面膜的存在.从热力学角度看,加入表而活性剂会降低界面张力,而界面张力越低,乳状液就越稳定这可部分解释表面活性剂能稳定乳状液的原因但彭响乳状液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动力学问题界而膜的强度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动力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界血压则是与界面膜强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参数通过理论分析和对以胶质、沥青质组分为表而活性剂乳化形成的乳化液稳定性与界面压的研究,证明界面压(而不是界面张力)是度量乳状液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参数L当表而活性剂类型一定时.可以用界面压的大小来衡量乳状液稳定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对分别含有大庆,吉原油界面活性组分的航空煤油与蒸馏水及模拟地层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界面粘度,界面膜屈服值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由于吉林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含有较多的蜡晶,当温度较低时,随温度升高,吉林模型油界面粘度逐渐升高,界膜表现为负触变性;  相似文献   

9.
原油生产过程中,活性组分易使原油形成大量乳状液,主要包括沥青质、胶质、石油酸和蜡等。基于这些活性组分的组成与存在状态,阐述了各活性组分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机制,重点剖析了各活性组分与沥青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指出沥青质是构成界面膜的主要成分,适量的胶质能对沥青质起到协同乳化的作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石油酸与沥青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同,蜡组分在结晶或与沥青质相互作用时能增强界面膜的强度。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沥青质作为原油中一类天然乳化剂,在稳定油水乳状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对沥青质油水界面膜的形成及稳定机理还没有统一的结论。综述了国内外沥青质对油水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有关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介绍了原油中以沥青质为主的天然乳化剂的存在形态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沥青质的分子结构和聚集体的特征及分子模拟方法在沥青质在油水界面成膜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上活性物的结构和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综合的方法分离出大庆原油和胜利原油乳状液油-水界面上的活性物,用元素分析、红外、核磁、色质联用等方法分析其化学结构,并在油饿水模型体系中测定了它们的动态界面张力,考察其化学结构与界面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相的pH值影响原油中的含氧化合物在油.水界面膜上的吸附;沥青、胶质和蜡是界面活性物的主要成分,对油-水界面膜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原油的酸性组分对油-水界面膜的动态界面张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油田地面生产系统中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高效运行.针对原油极性组分沥青质、胶质,特别是实施三次采油化学驱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驱油剂返出对油水乳状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基于对宏观尺度研究这些因素影响所形成相关认识的综述,从可视化、乳状液体系密度分布、乳状液结构径向分布函数、油水界面形成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任二联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与原油相比,乳状液的非牛顿流体质增强,在温度较高时,仍为非牛顿流体;粘度或表观粘度表升高,低温时的结构强度增加,凝点升高,低温屈服值增大,另外,对原油乳状液转相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固体颗粒对O/W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与大庆原油模拟油之间界面性质以及固体颗粒对这些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含100 ms/L的HPAM溶液中加入固体颗粒后,聚合物溶液与原油模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上升,界面剪切粘度下降,但随着固体颗粒浓度的增加,聚合物溶液与原油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和界面剪切粘度基本保持不变.在聚合物溶液中加入固体颗粒后,其与原油模拟油形成的O/W乳状液稳定性变差,乳状液内部油珠表面Zeta电位负值增加.O/W乳状液的稳定性取决于油水界面剪切粘度和Zeta电位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烯基丁二酸是汽轮机油常用的一种防锈剂,通过实验分别测定了含烯基丁二酸的汽轮机油/蒸馏水及汽轮机油/合成海水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油相黏度及乳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烯基丁二酸可以显著降低汽轮机油/蒸馏水体系的界面张力,形成的界面膜强度较强,界面剪切黏度较大,形成的乳状液较稳定。当水相为合成海水时,烯基丁二酸的界面活性进一步增强,界面张力更低,能更多的吸附到油水界面,形成致密的、强度较高的界面膜,使乳状液稳定性增强,对汽轮机油乳化和乳状液稳定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原血成分的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细微固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相互作用是原油乳状液其有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简单的方法将原油中众多的物质分成两大类,并根椐它们单独时或混合后对癸烷/水乳状液稳定性作用的特征,将其分别称为原油乳化剂和原油破乳剂。试验表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所含的这两大类物质的多少和相对比例,其相对重要性可由界面张力定性地反映出来;并且由原油/水界面张力的大小可以定性地评估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界面张力与乳状液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乳状液的稳定性与界面张力的关系,探索了破乳剂浓度、乳状液温度及含水率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乳状液,它的界面张力值降低越多就越不稳定;随着乳状液中破乳剂含量的增加,界面张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破乳剂的效果受油品性质、含水率的影响较大;对于同一种油品,存在具有最佳HLB值的破乳剂,使油水界面吸附量最大,界面张力值降至最低,乳化现象最不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8.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丁德磐  孙在春 《油田化学》1998,15(1):82-86,96
本文综述了4个问题;(1)原油乳状液中的界面膜,沥青质,胶质,固体颗粒,石蜡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2)乳化剂对原油乳状液破乳的阻碍作用;(3)原油乳状液稳定与破乳的几种模型;(4)有关破乳剂使用的几个问题(水溶性和油溶性破乳剂,破乳剂用量,线型和体型结构的破乳剂)。  相似文献   

19.
华朝  张健  李浩  宋夏  靖波  王金本 《油田化学》2017,34(4):626-630
为了揭示原油组分分子组成与各组分界面性质、乳化性能间的关系,阐明油水界面性质变化和原油乳化机理,用极性分离法将渤海某油田稠油分离为沥青质、胶质、剩余分三个组分,含量分别为5.45%、26.5%、57.13%。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高分辨质谱分析了三组分的分子组成,采用界面张力仪、界面黏弹性仪测定了各组分与模拟水间的界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沥青质、胶质中含有大量酸性化合物,其中沥青质中酸性化合物的相对分子量高、缩合度高且富集多杂原子化合物。0.55%沥青质、5%胶质、5%剩余分模拟油与模拟水间界面张力分别为11.5、20、28 mN/m,说明酸性化合物是原油中主要活性物质,且多杂原子酸性化合物的界面活性更强。原油三组分模拟油的剪切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下降,在剪切速率为0.02~0.4 rad/s时,原油三组分/模拟水界面剪切黏度排序为沥青质胶质剩余分,说明各组分形成的界面膜具有明显的结构特性,沥青质尤为明显。原油与乙醇胺溶液能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一周后仍无水相析出;除去原油中沥青质后,乳状液稳定性明显变差,11 h后油水完全分层;除去沥青质、胶质后,不能产生乳化现象,说明沥青质、胶质是渤海某油田稠油乳化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晰渤海S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油水界面膜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乳状液油水界面流变性、Zeta电位和界面张力等性质的表征,评价了聚合物类型、疏水缔合聚合物质量浓度和水相矿化度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线性聚合物,疏水缔合聚合物对于渤海S油田的原油乳状液具有明显的增稠、增黏效果,能够明显改变油水界面电性,增加油水界面活性,增强油水界面膜强度,具有更好的原油乳状液稳定效果。同时,疏水缔合聚合物的质量浓度与乳状液的界面膜弹性呈线性关系,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从0 mg/L增加至800 mg/L,乳状液的界面膜弹性从4 Pa增加到17 Pa。当聚合物质量浓度增至400 mg/L时,聚合物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接近饱和。水相矿化度对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也有较大的影响,当矿化度在0数9417.7 mg/L时,乳状液的稳定性主要受界面电性的影响;当水相矿化度在9417.7数18835.4 mg/L时,乳状液的稳定性主要受油水界面膜结构强度的影响。图12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